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汉朝方术士 » 第十二章 包装董贤

第十二章 包装董贤

    今日朝会,李寻是想上疏的。

    在朝堂上坐了一分钟,屁股还没捂热,李寻突然发现,现场争论之激烈,自己根本插不进嘴。

    大臣们吵得面红耳赤,探讨的问题是:王莽这大司马,当得合不合格?

    王莽笑容可掬,一副你们开心就好的表情。

    李寻这个位阶,品秩不过六百石,刚刚够入朝的资格,坐得又稍微远些,就不去掺和这场争论。

    建平元年,董贤一方的势力尚未入局。

    朝堂上,无外乎王氏外戚势力,还有傅、丁氏外戚势力的斗争。

    其中,以傅氏外戚最为咄咄逼人。

    随着争论的白热化,中书令史立,话里话外,开始编排起冯太后的不是。

    傅氏背后喊冯太后老太婆,压根不把冯氏放在眼里。

    冯太后这算是躺枪。

    初元年间,冯太后和元帝观看兽斗,突然间,一只熊爬出圈,要上殿面见圣上。

    冯太后勇敢地挡在元帝前面,由此开始受宠。

    然后,傅太后就嫉妒了。直到现在,她还在想着怎么搞死冯太后,可见她的心胸多么狭隘。

    孔光上疏:“冯太后宽厚仁慈,行不逾矩。定陶国傅太后,住进北宫之后,车马仪仗,用度之费,已经超过王太后,臣等大有异议。”

    傅太后被安排到北宫这件事,孔光一直觉得不爽,想借傅太后车马用度上的问题,打压傅氏外戚。

    孔光说完,师丹站了出来。

    “臣相所言甚是。另外,定陶恭王刘康,在首都长安设祭庙,臣以为不妥。”

    师丹看重“尊卑之礼”,对傅氏的行为十分排斥。

    听到这话,汉哀帝的眉头,深深皱了起来。

    定陶恭王刘康,就是汉哀帝的父亲。

    不让自己的父亲在长安设祭庙,这太过分了。

    你是我的老师,不是应该帮我说话吗?

    汉哀帝总算看清这帮大臣的嘴脸,不就是要打压自己的祖母傅氏,还有母亲丁姬?

    可是,自己能扳倒这帮大臣吗?

    不知不觉间,汉哀帝咬紧牙关,捏紧了拳头。

    王莽终于开口了,把话题从天边拉了回来。

    “中书令等人妄议朝政!他们有何证据说明,臣这大司马做得有问题?”

    言下之意,就是不会辞职。

    李寻默然。

    很显然,王莽没有一点政治斡旋的想法。

    连特进的官名都不要了。

    接下来,又是一番激烈争论。没过多久,汉哀帝就拂袖散朝。

    ……

    《子虚赋》记载,“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异态”。

    灞河、浐河、潏水、涝河、沣河、滈河、泾河、渭河。

    八川围绕着长安城,形成了大量湖泊陂池。

    长安城北阙,有溪流汇成的池塘。

    一个榭亭,就建在池塘上。

    屋檐有斗栱,四周有回廊。

    榭亭二楼,直通地面,楼梯上面坐着乐伎。

    五根弦的竹筝,演奏一出幽兰曲,声音悦耳动听,有如珠落玉盘。

    李寻躺在床榻上,轻摇羽扇,嘴里啃着爪哇国进贡的香波果,跟一旁的严香唠嗑:“听说啊,吃了这香波果,连放的屁也是香的。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对,你放的屁都是香的。”

    严香翻了个白眼,抢过李寻的扇子,给李寻扇起风来。

    “说起来,师丹上交印信绶带,贬为庶民了啊。”

    师丹被贬,李寻并不感到奇怪。

    自己的父亲刘康不能在长安建立祭庙,汉哀帝回去多想几遍,肯定会觉得心塞。

    傅氏入主北宫,朝野上下比较激进,这跟历史上写的不太一样。李寻看了看历史偏移值,一直在百分之六十左右浮动,也就释然了。

    按理说,现在最危险的是莽哥。不过,现在的莽哥,疑心病重得很,身边十个护卫日夜追随,还强得可怕。三四斤的折肩铁剑,舞起来有如万花筒一般,看得李寻眼花缭乱。

    “李寻,说好的大宝剑呢?什么时候给我?”

    严香一边扇风,一边问道。

    “快了。”

    西市的炼铁厂,出产的宝剑质量还可以。等到下一批铁剑出炉的时候,李寻就挑一把质量最好的,送给严香。

    要不,严香怎么愿意给他扇风呢。

    一名戴着笠帽,穿着短衫的农夫走了过来。

    李寻坐起身来,问道:“找到董贤了吗?”

    “回大人,侍郎就在不远处等候。”

    ……

    李寻走向湖边,后面跟着严香。

    正在欣赏湖光山色的董贤,拱手问道:“阁下找我,不知所为何事?”

    李寻用欣赏的眼光,上下打量着董贤。贤哥显得很自然,貌似已经习惯了。

    《晋书·卫玠传》有言,西晋美男子卫玠,因为长得太好看,到处被人围观,终于心理压力太大,病死了。

    董贤要是没有这点心理承受能力,早就被看死了。

    他也不敢对李寻无礼。

    董贤很清楚,李寻拥有极多产业,是长安城的隐形富豪。

    大资本家,他是得罪不起的。

    两人随意聊了几句,李寻话锋一转:“阁下身为东宫官属,不知道可曾想过,跟陛下多亲近一些?”

    为了保住自己的雏菊,李寻把董贤推给汉哀帝,没有多少心理负担。

    毕竟历史上,董贤就是汉哀帝的宠臣。

    董贤沉默了。想到自己的父亲董恭,从小就教育他,找机会接近皇室,谋取前程……

    抬头看了眼李寻,董贤知道,机会来了。

    “东宫之内,出类拔萃者众多,陛下未必肯看我一眼。李君有何高见?”

    董贤并没有隐瞒自己想出人头地的企图。

    “很简单,包装。”

    看到董贤疑惑的表情,李寻说道:“我们去榭亭里谈。”

    回到榭亭,李寻从角落里搬出一个竹箧。

    打开竹箧,里面是陶器做的瓶瓶罐罐。瓶罐里面,是一些香粉,胭脂,眉黛,甚至还有面膜。

    李寻在化妆方面造诣颇深,这点严香最为清楚。

    汉朝女子,多用朱砂抹在面部,使面色红润。

    朱砂使用起来,并不如红粉胭脂。

    李寻用《齐民要术》中的作燕脂法,以红蓝花,食醋,饭浆等为原材料,实验多次,终于做出了适合保存,天然无害的红粉胭脂。

    这种红粉胭脂,深得严香的喜爱,也让李寻开拓出一条发财的路子。

    董贤底子很好,李寻只是给董贤画了个淡妆,便画出一个人间绝色。

    严香围着董贤打量了一圈,啧啧赞叹,自愧不如。

    董贤看着湖面的倒影,惊叹道:“竟有如此绝艺。”

    李寻拍拍董贤的肩膀,从袖子里掏出一个香囊,说道:“香方,要不要?我吃点亏,一百钱卖给你。”

    汉朝香料精贵,主要来源为西域各国,南海的东南亚国家,输入的香料很少,属于皇亲贵族的奢侈品。

    汉朝还没有完善的朝贡体系,海外贸易没有发展起来,所以缺乏足够的香料。

    李寻只能将目光瞄向本地的植物香料。比如汉武帝时期,从岭南等热带地区,移植到长安的蜜香树。

    董贤欣然买下了李寻手里的香方,再三感谢,随后告辞。

    李寻看着董贤离开的身影,就这样站在原地,一动不动。

    一旁抹着红粉胭脂的严香,感到有些奇怪。

    “只要董贤能得到哀帝的欢心,我留在朝廷的日子就不多了。不过没关系,我还有另外的计划。”

    “算算时间,也差不多了。”

    李寻说完,望向东方。

    “光武帝,刘秀。我会等待你的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