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炎汉再兴 » 第四十七章 永安都督今尚在(四)

第四十七章 永安都督今尚在(四)

    邓芝,字伯苗,义阳郡新野县人,魏延的小老乡。东汉名将邓禹之后,之前天下大乱的时候,举家迁至益州来避祸。

    建安十九年(西元214年),先帝刘备入主益州,邓芝当时担任郫城府邸阁督。有一日,刘备经过郫城,与邓芝交谈之后,感到这是个人才,于是擢升其为郫令,后又升迁为广汉太守。因任内清廉、严谨,颇有治绩,于是入朝为尚书。

    章武三年(西元223年),刘备崩于永安白帝宫。之前,孙权在背刺荆州后,反应了过来,也终于明白了唇亡齿寒的道理。为了修补夷陵之战之后两家的裂缝,便派了使者过来永安求和。刘备亦派了费祎等人到东吴回访,表达了他想要重修于好的善意。

    但两家还没有来得及订盟,刘备就驾崩了。当时的季汉内忧外患,丞相诸葛亮心忧孙权在知道先帝驾崩之后对于两家结盟的态度会有所改变,一时之间为此头疼不已。

    那会邓芝就主动站了出来,为诸葛亮分忧:“现今主上年幼,在位不久,应该派遣使臣重新与东吴结好。某虽不才,愿往东吴一行。”

    于是诸葛亮就派了邓芝为使者,前往东吴。邓芝奉命出使东吴,不辱使命成功的修复了两家关系,并深得吴主孙权的赏识。

    在邓芝的劝说下,孙权决定与曹魏断绝关系,与季汉连和,甚至还派了麾下的大臣张温前往益州回访,还给诸葛亮写了封信,信中孙权对邓芝大夸特夸:“丁厷言辞铺张浮艳,阴化不能完尽。能和合两国之人,只有邓芝。”

    建兴六年(西元228年),诸葛亮准备北伐,兵驻汉中之时,也把邓芝给征召入自己的幕府之中。正式兴兵之时,诸葛亮任命邓芝为中监军、扬武将军,做为大将赵云的副手,与其一起引兵出褒斜道,占据箕谷之后,佯攻郿县,作为疑兵吸引曹真率领的曹魏主力。

    赵云这一路疑兵,本来兵马就少,在吸引到曹真的主力之后,毫无悬念的被魏军给击败了。虽然败了,但是他们也很好的完成了诸葛亮所布置的吸引曹魏主力的任务。若是那一次北伐胜了,赵云和邓芝都是功臣。

    可惜的是,马谡痛失街亭。前期一路顺利的北伐大业,到此中断。那一次汉军退兵之后,诸葛亮自贬三级,赵云被贬为镇军将军,邓芝也遭到了贬职。

    但是诸葛亮也知道,兵败不关赵云和邓芝的事,在不久之后,又随便找了个借口,让赵云和邓芝官复原职了。

    此后邓芝就一直在诸葛亮的幕中,每一次北伐他都参与了。这一次诸葛亮之所以派邓芝来永安,一方面是因为邓芝的出身。邓芝既可以划到荆州派,又可以划到东州派。但不管是哪一派,邓芝都是先帝刘备亲手提拔的,铁杆的自己人。

    另一方面是邓芝的能力非常出众,他为官几十年,赏罚明断,刚强质朴,爱恤下人。这正是诸葛亮所喜欢的类型。

    最后就是邓芝在诸葛亮麾下,能力比较平衡。军事能力比诸将弱,但又比蒋琬、费祎等人强。

    魏延、吴懿、吴班、高翔、王平、陈式等人,有的能冲锋陷阵,有的能坐镇指挥,邓芝能替代他们哪一个呢?

    但要是把邓芝给放到永安去,却又显得非常恰当了。放魏延等人过去那不可能。放蒋琬等人过去诸葛亮又不放心。也只有邓芝这种方方面面都历练过的精干之人,才可以让诸葛亮不需要过多的担心永安这边会出问题。

    交接完毕后,陈到就引兵日夜兼程北上,先溯江到江州进行补充,再一路往五丈原出发。紧赶慢赶,等陈到抵达汉军大营时,已经是六月初了。

    这会儿,诸葛亮也没有那么心急了。之前他是想着速战速决,在他有限的生命里,给季汉再打下一块坚固的地盘来。结果越想求战,司马懿就越不出战。

    历史上就是如此,诸葛亮求战不得,越想越急,越急心就越乱。而诸葛亮毕竟也上了年纪,整日里所耗心力太多,然后就一下子病倒了。前线的条件,不说和成都比,哪怕就是和汉中比起来,也是不知道差到哪里去了。这一病,丞相就一病不起了。而北伐,也就成了后世三国迷们永远的意难平。

    这一次北伐,先是击败了司马懿,打了一个小胜仗。现在又得了刘璿的提醒,把陈到这一支精兵给调了过来,补充了己方的军事实力。诸葛亮心里面的压力就没有那么紧迫了。

    闲暇下来的时候,诸葛亮一边派人继续去魏营搦战,以迷惑司马懿。一边则在悉心教导刘璿。自从刘璿随军以来,他的进步和成长,肉眼可见。诸葛亮也不止一次在心里面想,这是上苍垂爱,社稷有灵,这才让季汉后继有人。

    刘璿与刘禅的大不同,让诸葛亮看到了希望。蒋琬、费祎等人在军事方面天赋不高,只能得自己内政传承。魏延、吴懿等人已老,王平勇则勇矣,不足为帅。唯有姜维天资出色,可得自己兵法传承。可惜姜维乃是降将,未来只握蒋琬、费祎等人不敢用。而若自己一旦离世,谁还能够撑起季汉这片天?谁还能够完成先帝与自己未竞的理想?

    这些问题,诸葛亮以前想过无数次。有时候也会黯然叹息,可惜了乔儿。诸葛乔是他的嫡长子,悉心栽培了数年,眼看已成材,可以托之以后事,奈何天不假年、英年夭逝。而诸葛亮的幼子诸葛瞻,今年才不过八岁。他为了国事忙碌,父子两人聚少离多,诸葛瞻又能得他什么教诲呢。

    而如今刘璿的出现,无疑是弥补了诸葛亮的遗憾和担心。这曾经的惫懒小子,如今也知道为君父分忧了。而且,资质和态度也还很不错。那么一身所学,传给刘璿,也就只用担心他能学到多少了。

    论起身份,刘璿是皇长子,根正苗红。到时如果他真个有本事,自然能指挥得动那些骄兵悍卒。而北伐大业,就算诸葛亮离世,也会有一个强力的继承人,继续坚持下去了。

    眼前的局势占优,未来的接班人问题也得到了完善。诸葛亮只觉心头隐患一去,身心顿时轻松不少。这人心情一好,精神就好,精神一好,胃口便好。这阵子,诸葛亮那叫一个胃口大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