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平凡之光 » 第二十二篇:讲座——关于朗诵的心得体会

第二十二篇:讲座——关于朗诵的心得体会

    我今天讲三个问题:

    第一、朗诵的真实性。

    我爱好朗诵好多年了。这中间从爱好,学习,实践,探索,也参加过大大小小数不清的演出活动,自认为有些心得体会,在这里和喜欢的人一起聊聊。权当引玉吧。我的第一,也是最重要的观点是:真实是艺术的灵魂。我记得,我和同班同学朗诵爱好者有过争论,其实,争论是好事,理不辨不明吗。我们辩论的问题就是艺术的真假问题。当然,指朗诵艺术了。我是反方,我的观点是,艺术是假的。此言一出,招来同学朗诵爱好者的强烈发对。我说,画上的花是真的吗?他们是不是。我说,那就是我说的对了。他们说,是按真的画的。没有真花,就没有画上的花。我说,我不否认,真花就是真的,我也不否认画是按照真花画的。我的观点是,艺术是假的,画上的花是假的,没错吧。他们没词了。不知道怎么反驳我了。老师来了,参与了我们的辩论,他说我们都说的对,只是站的角度不一样。老师说我,画上的花是假的,可画是真的。老师说他,画上的花是真的,他是经过千百次的临摹,才有了心中的花,这朵花生活中是没有的。从具象说,就是假的了。老师表扬我们的学习认真刻苦的精神,结论就是,要学习,把艺术真假问题搞清楚,你们就会有飞跃的进步,这是艺术的根本问题。我始终不忘那次争论,也没有忘记老师的课题。我的结论就是:艺术是真的。为什么呢?就拿朗读艺术来说。一篇作品是作者观察构思创作而成,这就是来自生活高于生活,生活真实,作品所描写的是真实,构思的过程用的素材是真实的。真,真,真——生活,艺术,生活。朗诵艺术也如此,他是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变成了自己的思想感情,把作品文字变成语言声音。这个转变的关键在于,朗诵人用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的是作者和作品人物的思想感情,观众接受的是朗诵者的思想感情,同样是真,真,真——作者,读者,听众。我见面和老师讲,老师说打九十分吧。我说为什么不是满分,他说,理论来自实践,运用实践,重在运用啊。

    第二、朗诵的意境。

    如果我提出这个问题:什么是意境?你怎么回答呢。

    我做过这样的测试,同学们说法不一,五花八门,甚至,还争论起来。

    这说明,大家对意境的理解是不确定,不明确的,很有必要加以探索和研究,说的更重要些,意境在艺术中都存在,是作品之魂,所以,必须搞清楚。

    意境,有人说了,不就是想的情景吗。

    那我要问了,什么是回忆呢?是不是雷同了。换句话说,意境就是回忆了。

    有人说,他说的不是回忆,就是想出来的景象。

    他说的挺有意思,这不就是想象吗。换句话说,意境就是想象了。大家也倾向于这个说法。

    意境到底怎么解释才准确呢?这就是我们研究探讨的核心问题。

    我们还是共同看看专家是怎么解释的吧:

    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特点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凡能感动欣赏者(读者或观众)的艺术,总是在反映对象“境“的同时,相应表现作者的“意“,即作者能借形象表现心境,寓心境于形象之中。广义而言,包括作者和欣赏者两方面。前者由作者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评价水平决定,有真与假、有与无、大与小、深与浅之别,后者因欣赏者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评价不同而有大小和深浅之分。

    现在,学习很方便,人人都有智能手机和电脑,一句现代流行词:上网查查,或者,查百度啊。我和大家一样认为,这样做很便捷,有些问题一目了然。但是,像意境这个重要的意思,不下方法,是不能理解和创作的。

    把上面的解答分析一下:第一、它给意境做了一句话概括: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这里要明确两个概念:一是是文艺作品中的,二是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在这里,我要重点强调是生活图景,这就类似于回忆了;还要注意后面的话:表现的思想情的。就是说:这个生活图景所表达的是思想感情,是融为一体的。一个本子可以是生活物品,但这个本子是他的心爱之物,这个本子就不寻常了,它寄托着他的思想感情,如果是这样:摄影、视频、文字描写、绘画、朗诵等等艺术形式,要把这个生活图景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的情景表现出来,这就是意境。

    在这里,我们讲朗诵艺术,那么,朗诵怎么表现呢?

    巧了,我有一首写“我心爱的笔记本”的诗:“我是听了老师的话,老师说的大师的话,从此以后,怀揣着我的本子和一支笔,无论我走到哪里,我都把感兴趣的人和事情记录在本子上,记录在我的心里,当有了灵感的时候,我就奋笔疾书,写成文学作品,发表在报刊,宇宙天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成为自然的道理,把人们激励,直面生活的每一步,一步一个脚印伴随你,实现人生的价值,梦到希熠。”

    这是诗歌创作的意境。

    朗诵这首诗呢,要注意了:一是从艺术形式上说,是文学作品变成了声音;二是文字描绘变成了声音塑造。这里有一个质的变化,也有一个接受途径的变化。如果读作品是默默的内心体验,他在看作品,他被感动到了,读完作品之后,久久的回味。但朗诵不一样,他是给观众表演,他要用嘴去诵读作品,作者是用笔写,现在大多数是用电脑和手机打字了。作者是用文字描绘思想感情。朗诵者是用声音表达思想感情。读者是读,观众是听和看,当然是主要考听了,如果不是这样,主要考看,就是哑剧了。之所以把表演诵读称为朗诵,大家可以看看朗读与朗诵的区别,区别就是朗诵是表演,表演是给观众欣赏的,欣赏是听、看、感受一体的。

    这就说到了意境解释的下半句话了:

    广义而言,包括作者和欣赏者两方面。前者由作者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评价水平决定,有真与假、有与无、大与小、深与浅之别,后者因欣赏者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评价不同而有大小和深浅之分。

    朗诵者的审美观念,包括:作品选择:选择适合自己的,符合文艺演出主题的作品。作品理解:这是关键环节,可以说,理解的到位决定朗诵的到位,注意要全面的理解:作者介绍、作品创制背景、作品欣赏。作品练习: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练就真练,否则,就会形成只追求次数了,千百次的刻板练习,不如一次实战演练来的更深刻,不要轻易的练习,要练就真练,接近实战。当然,更多的是逐字逐句的抠,不能存在不明白,模棱两可的理解,试想,你都不知道确切含义,怎么可能都明白呢?

    当然,表演是朗诵者和观众共同完成的,不同的观众会有不同的感受,当然,我们追求群体意识和共同的感受,这样,接近观众,更能打动人心。

    说到这里:对于意境的理解是不是就更全面了,一句话:是作品中有思想感情的景象。

    朗诵就是靠声音塑造出作品中有思想感情的景象。

    如何做到呢?大家讲:你就如同一件乐器,去用这件乐器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注意:用自己的感情表现作者的作品人物的思想感情。让观众如见其人、如入其境、入闻其声。

    “亲切口语,鲜明节奏,拟人状物,绘声绘色。”

    这就是大家告诉我们的如何创造意境的方法。

    第三、朗诵的方法。

    我总觉得在朗诵方面,还是要把问题说全说透。

    我谈朗诵的艺术的生命是真实。

    我谈朗诵的艺术的灵魂是意境。

    我谈谈:朗诵的方法在于心口相应。

    我有这样的观点:人什么都是学会的,人只要有心,什么都可以学会。朗诵也如是。

    爱好朗诵这么长时间了,也大大小小的的参加了许多演出活动,让我用一句话说什么是朗诵?我就会说:朗诵就是说话的艺术。

    有人可能说,谁还不会说话呢?是的,我不反对您的说法,可我和您开玩笑说,还就是有人不会说话,你肯定信。

    话说好了,也不容易,也要学习,也要下功夫练。

    谁都有过在大场合说话的时候,紧张的很,这就是缺乏锻炼。就是在大场合,先不要说说话,就是站在台上不紧张,做到了你就了不起。人什么都需要锻炼,说话也要讲究方式方法。要先把想说的话想清楚了,在心里讲一遍。

    说话一个呢,要说精彩。出彩很不易做到。“啪、啪、啪,老槐树上吊着一个人。”“这是长篇小说《平原游击队》的开篇,写的很精彩。可要把话说精彩,吸引大家,你说难不难。曾经听说,招收演员时,考吸引大家的题,一个考生把水杯摔了。他得了满分。

    我记着上物理课时,物理老师先在课堂桌椅间洒水。同学们都怕把水撒在自己身上。

    他给我们上物理课,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不就弄身上点水吗。“

    这话和当时的情景,我始终记着。我也不知道,他讲的话是有道理呢,还是这个场面有意思呢,两者都有,是特殊的记忆了,很难忘,场想起。

    其实,如果你有心,你会记着上学时学过的演讲词,那是起句如鞭炮骤响,令人惊诧。有一位老师演讲完,就被特务暗杀了,留下荡气回肠的演讲篇

    我想说什么呢,把开场的话讲精彩,是要下功夫用心思的。当然,整篇也要讲好啊,但万事开头难。

    如果不能做到精彩,怎么办?就要罗列出一二三四五了。我遇到一位领导开会讲话,几乎就是他的风格:“我说俩事”、“我说仨事”、“说个事”。

    你别小看他这个,这是思想后的成果,他讲的清楚明白简洁,大家只有落实就是了。

    不然的话,你就讲不精彩,说不清楚,说的前言不搭后语了。思想不清楚的缘故。没下功夫,或下功夫不够。

    说话都不易,更何况说话艺术朗诵了。

    我在练习朗诵时,找自己喜欢看读诗文练习。练什么呢?我当时以为练熟熟读,烂熟于心。这方法笨,可见效,就是读一遍有一遍的效果。

    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这不就是质量互变规律吗?

    你的体会也许就在这一次次熟读练习之中,注意练一遍总结一遍,在一步步的进步。

    我觉得,我的朗诵进步,在最初的时候表现为:上台不紧张了。老师问我,为什么不紧张了?我说,我会背了,不会忘词的。我的信心来自准备好了。

    后来,随着学习锻炼的深入,我觉得只上台完成朗诵任务是不够的,要让大家喜欢听。老师说,人家为什么喜欢呢?我琢磨,我练习,我体会,我似乎明白要有技巧。我又回到了基调、重音、拖腔、停顿,这方面上下功夫了。老师说,技巧从哪里来啊?从书上来,书上从哪里来啊,从实践中来。书是前人经验的总结啊。光有技巧的朗诵是滑稽的,苍白的,就如同人们笑话的那样:“”大海啊!你怎么这么大啊!“

    于是,我又回到生活来了,从真实体会,力求真情实感。从选择作品,理解作品,背诵作品,实战演练、到正式演出。我成功了,得到老师同学们的认可了。

    但是,学无止境,在接受一次市级演出活动后,我准备了作品,自己创作的诗歌。

    我后来认为,老师说的是对的,如果你能创作好多作品,你就读自己的,如果没有呢,你就读你最喜欢的。

    我向老师讨教为什么?老师说,你最能体会自己的真情实感了,对吗?我顿开茅塞。

    我在节目准备期间,首先追求了真实,自己的作品自己确实体会到位。

    我在表演时,有了全过程的体验:我把客厅当现场,从左侧上场,我忽然觉得,我不知道怎么上场好了,于是,一遍遍体会,看人家的,找适合自己的。我找到了,就是面向观众微笑上场这样的感觉。

    爱人报幕,我开始表演,手放什么地方,手势做不做,怎么做?表情怎样?和音乐的合拍?表演之后的静默?下场怎么走哇。我遇到一系列问题,都一一研究好。

    我在实战演练时,把所研究的问题都化解后,呈现给了老师,他鼓掌了,表示满意。

    我对老师说:思想感情和表演技巧缺一不可啊。

    老师表扬了我,对,思想感情和技巧的结合才是艺术。但是注意:技巧来自经验,要用的恰如其分,要知道技巧是为思想感情服务的。

    我又一次进步,成功的完成了演出任务。

    我在准备讲课提纲时,联系总结自己一步步的进步,想讲:“朗诵其实就是说话的艺术。”

    这个问题引起我的深思,回到了本文开始提到的问题上来了。

    我带着问题注意观察和思考,没事就琢磨,就默诵,就体会。

    ”咱两个在学校——“听到豫剧《朝阳沟》选段,我想,这不就是把话从说出来改成唱了吗。

    郭兰英老师接受主持人采访:她说,唱歌就是讲故事。

    还有一位军旅歌唱家说:唱歌就是朗诵。

    有的更直截了当:是感情拖着声音呢,以情带声吗。

    艺术是相通的,我学朗诵也学唱歌,我的结论是,要把两种、多种艺术手法融合起来综合运用于朗诵才好。

    从爱好、练习、钻研,我用哲学的观点看问题:就是事物要回到原点,朗诵的原点就是从说话开始吗?

    我自己体会要发言时,先想好提纲,然后才说。

    我还发现,真的讲的时候,一切自然发挥,有现场激励感,讲的会更自如。

    这不就是朗诵作品的准备过程吗,准备什么,准备讲真话,讲真情实感,讲的让人家爱听。

    我理解了:朗诵就是说话艺术的道理了。

    谁都会说话,但要说的好听,感动人,讲究方式方法,要有准备和演练,要思想感情与技巧有机结合。

    我无意间,看到了“文与可与筼筜谷竹”一文,这不就是文与可总结的胸有成竹吗?人家把这个方法告诉了苏轼,他明白道理但心手不相应。

    我忽然联想了:我们要学习掌握朗诵方法,就是要做到心口相应啊!

    老师说:你也是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啊。你悟到了!

    我说: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学无止境,勇攀高峰!

    我最后,要告诉喜好朗诵的人们:我的经验体会可以概括为;一二三。

    一是有感觉:这是朗诵的灵魂。

    二是融会贯通:朗诵的要素就是:感情、节奏、意境、气息、声音、表情、动作、贯通、全力、自然。

    三是五个字:意情气声演。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