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隋那点事儿 » 第五章 降服突厥

第五章 降服突厥

    上一章讲到隋文帝采纳长孙晟外交策略,西边派皇子杨广出使达头可汗部落,成功与大隋交好,东部有长孙晟亲自出马,达成了与突利可汗结盟,使沙钵略可汗失去了左膀右臂。

    长孙晟同时还对阿波可汗进行了外交攻势,前面讲过阿波可汗与隋朝交战时,窦荣定派史万岁出马吓退阿波可汗,当时长孙晟正在窦荣定手下当偏将。他一看到阿波可汗部撤兵,就赶快到阿波可汗的军营中去游说阿波可汗。

    “你和沙钵略可汗都是突厥部落的英雄,沙钵略可汗每次与隋朝作战,都是颇有收获。你今天刚一出来就打了败仗,这可是突厥部落的耻辱啊,你想想沙钵略可汗能轻易放过您吗?他一定会以此为借口,趁机吞并你,你想想你有办法防御吗?”

    阿波可汗感觉长孙晟说的很有道理,沙钵略可汗狼子野心,早就对他的地盘虎视眈眈,蠢蠢欲动。既然长孙晟什么都明白,就一定有破裂的办法。

    于是阿波可汗便满脸诚恳的问到:“以将军之见,我们部落如何才能度过这一劫呢?”

    长孙晟看鱼儿成功咬了钩,便不急不忙的讲到:“你和西部的达头可汗都是突厥部的首领,你看达头可汗和我们隋朝联合,沙钵略可汗就不敢对达头可汗怎么样。不如这样,你也和我们隋朝联合,同时跟达头保持一致,沙钵略就一定不敢把你怎么样”长孙晟其实是在委婉的告诉他:你归顺我们们大隋吧!

    达头认为长孙晟讲的很有道理,再加上自己也没更好的办法,于是便被长孙晟给忽悠住了,于是马上派使团随长孙晟入朝了,并和隋朝达成结盟合约。

    这可把沙钵略气坏了,你达头打败仗也就算了,竟然还敢叛变。于是便趁着达头在外打仗还没回来,就率兵直捣达头可汗的老巢。不仅收编了达头可汗周边所有部众,还把达头可汗的老娘给杀了。等达头回到自己的营帐,发现什么都没有了,气的是椎心泣血,只好掩埋了自己的老娘,到西边去投靠达头可汗了。

    达头可汗本来就和隋朝的关系就不错,再一听到阿波可汗的悲惨遭遇,就对阿波可汗深感同情,于是就拨给他一支军队让他去打沙钵略可汗了。

    沙钵略对从阿波部收编过来的部众草草地进行了安置。让他们住最差的地方,几十个士兵士兵挤在一个四处漏风的破帐篷,晚上经常是出去解个手,回来就找不到睡的地方了。吃的也是些沙钵略士兵吃过的剩饭,干的确是最脏最累的活儿。这还不算完,沙钵略可汗的士兵还经常对他们进行没完没了的精神打击,说他们尽是些没有用的酒囊饭袋,突厥部落的累赘。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阿波可汗的部众对所受的不公平待遇和屈辱也只能是敢怒不敢言,总想伺机倒戈。

    当阿波可汗带兵找沙钵略报仇,两军一交战,以前被沙钵略收编的那些阿波旧部,一看到旧主出战,感觉瞬间又找到了主心骨,于是立马便临阵倒戈了。一想想平时在沙钵略部所受的那些屈辱,他们便化悲愤为力量,恨不得生吞活剥了沙钵略的所有士兵。这沙钵可就吃亏了,在内外夹击,很快就败下阵来,狼狈的逃回了东部地区了。

    俗话说:墙倒众人推,破鼓众人捶。沙钵略手下的那些部落一看到沙钵略打了败仗,势力也不如从前了,那些以前跟随他的大大小小的势力,也就纷纷起来造反,另立山头了,搞的沙钵略是众叛亲离。

    如今突厥部落就分成了以沙钵略为核心的东部集团,和以阿波为核心的西部集团。以前是突厥统一看中原分裂,坐收渔翁之利。现在风水轮流转,倒过来了。如今是中原地区统一的大隋坐视突厥分裂成两个部落。到这个时候,隋朝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战略转折点。虽然此后突厥还打过胜仗,并且是大胜,隋朝也打过败仗,并且是惨败,已经都无关大局了。到了开皇四年,阿波是南抗大隋,西抗阿波,搞的是精疲力尽,再也撑不下去了。他便向隋朝来求和了,自古以来少数民族政权和中原政权表示友好,有一个重要手段是和亲。此时突厥那边已经有了一个北周时期的千金公主了。隋朝再跟突厥和亲好像挺有障碍的。千金公主是个聪明人,他一看形势不好,就再也不提给娘家报仇的事儿了。便主动上表改姓为杨,给隋文帝当女儿,这也就等于千金公主完成了突厥部和隋朝的和亲使命了。

    千金公主提出的和亲使命,在隋朝朝堂上出现了两种声音。其中提出反对意见的是隋文帝的二儿子杨广,也就是未来的隋炀帝,他在朝堂上说:“突厥人生性狡诈,不足为信。多年来数次入侵中原,杀我百姓,掳我财物无数。今众叛亲离,势不如前之时前来求和,未必真心。待来日缓过势来,必旧性不改,再次威胁我大隋。何不趁其势单力薄之时,假借和亲而突发大军,趁其不备,将其一举歼灭,永绝后患!”近年来,二皇子杨广颇受隋文帝赏识,实力上完胜太子杨勇。一看杨广变态,朝堂之上反对和亲的声音颇多。

    隋文帝一看这形式一下子便笑了:“你小子可真是年轻气盛啊,我们为啥要灭了沙钵略?如果突厥部落上没有了沙钵略,不就是阿波一头独大了吗!我们应该答应和亲,留着他让他去抗衡阿波啊!”高,实在是高,一语点醒梦中人,大隋有如此聪慧、高瞻远瞩的隋文帝主政,突厥部落就永无翻身之日。

    于是隋文帝就给千金公主改名为大义公主,这个名字隋文帝起的也高,这个大义可以理解为申明大义,但是大臣们都明白更多的意思是大义灭亲。总之听起来不是那么正面,夹杂着些许嘲讽的意思。

    这个时候沙钵略也顾不了那么多了,赶紧给隋文帝上书,大致的意思是:我既然是大隋的女婿,也就相当于大隋的儿子。虽然两国的环境习俗不同,但一家亲情意还是一样的。从今以后,子子孙孙,乃至万世,亲好不绝。上天为证,沙钵略绝不违负。我们草原上羊马,都是大隋的牲畜,大隋的丝织品也应和我们共享!这也太高调太傲慢了,表面上口口声声说是给隋文帝当女婿,字里行间却透露的是想和大隋分庭抗衡。

    他的这点小心思小伎俩在老谋深算的隋文帝面前简直就是班门弄斧,隋文帝微微一笑,便要继续和他玩下去。于是就随手给他回了一封信,大致意思是:你的一片善意我心领了,既然你认我是你的老丈人,我就把你真心的当儿子看待。我应当派使团去看看我的女儿,同时也看看你,这是熟读厚黑学的隋文帝要派使团深入虎穴,对沙钵略进行外交攻势了。

    这个省亲使团隋文帝也是进行了精挑细选,有元帅虞庆则做省亲的正团长,外交家长孙晟做副团长,隋文帝是要用虞庆则的勇和长孙晟的谋,双管齐下,彻底降服沙钵略。

    省亲使团经过长途跋涉,来到沙钵略可汗的营帐,有朋自远方来,不见锣鼓喧天、彩旗招展的欢迎局面。看到的却是他的营帐前整整齐齐的站着两排身材魁梧、全副武装的武士。沙钵略的帐房内摆满了琳琅满目的金银财宝和各式各样的武器,展现出一副我很有钱,我实力很强的见面礼,虞庆则和长孙晟一下子便看出了沙钵略是在耍花枪。

    沙钵略躺在床上也不站起来迎接,口口声声说自己病了,无法起床相迎,还一再说,自我们祖宗起就没有拜过外族人。坐在沙钵略塌边的大义公主,也是满脸傲慢,根本不拿正眼看千里迢迢前来省亲的虞庆则和长孙晟。用十分傲慢的语气对虞庆则说:“我们大汗性格刚烈,他可是豺狼一样的人,你要是和他争,他可是要吃了你!”这可是明目张胆的在威胁虞庆则。

    站在一旁的长孙晟说话了:“突厥和隋都是大国,地位相等,可汗不起来相迎,我们也不能强求。但是你大义公主是隋文帝的女儿,那么可汗就是隋朝的女婿,做女婿的总应该拜拜老丈人吧!”大义公主看到他们绕开了国礼搬出了家礼,这时候如果还是坐实不动,那就是在承认自己不是隋文帝的女儿,那就确实说不过去了。于是便看着躺在榻上的沙钵略,轻轻的点了下儿头。

    沙钵略本还想一强到底,他深知自幼饱读诗书的大义公主,熟知礼仪。此刻看到大义公主都点头了,自己也就只好顺意附和了。于是便慢慢吞吞,大大咧咧的站了起来,向虞庆则施了跪拜之礼,同时跪着接过了虞庆则呈上的诏书。看着沙钵略的嚣张气焰被打下去,虞庆则就一步说:“你还是对大隋称臣吧!”

    沙钵略一下子就懵了,他是少数民族,哪里知道什么是臣啊,赶忙问身边的人,身边搞外交的大臣对制度比较熟悉,便告诉他,臣在咱们突厥就是奴的意思。这沙钵略哪能受得了,可此情此景,自己跪也跪了,拜也拜了,自己搞的自己都完全泄气了,再争下去还有什么意思呢,干脆就认命吧,最终还是称臣了。

    虞庆则和长孙晟走出沙钵略的营帐,看着沙钵略部落连绵在一起,一眼望不到边的蒙古包群。他们很清楚沙钵略的势力这么多年在连年征战中,虽然势力有所减弱,但根基还很稳固,再加上他们今天摆出的傲慢态度。长孙晟对虞庆则说:“今天沙钵略表面上虽然对大隋称臣了,内心尚颇不情愿,要想让沙钵略彻底称臣,还需下一剂猛药……”

    虞庆则心有神会的点了点头,他知道对付突厥长孙晟是专家,于是便看了他一眼,静静等着他的下一步计划。

    长孙晟继续说道:“突厥民族的可贺顿(可汗夫人这里也是指大义公主)是可以参政的,在突厥族中地位颇高。大义公主出身高贵,自幼饱读诗书,多年来对沙钵略辅佐有功,颇受沙钵略依赖。只有让她吃吃苦头,然后再施恩惠于她,对她唯命是从的沙钵略才会彻底归顺大隋……”说罢便将计划告诉了虞庆则。

    虞庆则对长孙晟的计划大为赞许,于是便命他带上一部分成员,带着金银财宝,前往突利可汗部落,去放手实施他的计划。

    突利可汗看到他的偶像前来拜访,自然高兴万分。这么多年突利趁着沙钵略在外征战,无暇顾及他这个弟弟之际,缓缓稳固着自己势力。再加上大隋在财力上的支持,长孙晟在策略上的精心指导,突利在东部实力大增、威望很高,颇有一呼百应之势。

    长孙晟让突利暗自联络一个突厥部落,趁沙钵略帅大军外出作战之时,偷袭沙钵略可汗的老营,趁机掳走沙钵略可汗的可贺顿,让她多吃些苦头……

    突利可汗对长孙晟的话,自然是唯命是从。刚好突厥北部有一个叫阿拔的可汗,一直和突利交好,与沙钵略不和。且此人野心勃勃,势有携部南迁之意。

    开皇五年,当阿拔得到突利可汗送来的沙钵略同西部的阿波可汗和达头可汗联军作战,老营空虚的消息时,帅军偷袭了沙钵略可汗的老营。烧毁大片的帐房,顺势掳走了沙钵略的夫人大义公主。

    在外打仗失利,损兵折将惨重的沙钵略,一回到自己的营帐,看到目不忍睹的遍地狼藉,心如刀绞。一直追随沙钵略的大部分部众,一看到他大势已去,便开始纷纷投靠其他部落了。沙钵略救家人心切,可现实是再也组织不来有效兵力了,无奈只好向大隋求助。

    隋文帝见状便派兵协助沙钵略往漠南一带迁徙,漠南距中原很近,将沙钵略残部安顿在此处,明面上说是为了更好的实施保护,实际上为了便于日后更有效的控制。危难中仿佛捡到救命稻草的沙钵略对大隋伸出的援手激动的是感恩戴德。隋文帝同时派虞庆则帅军北入大漠,前去讨伐阿拔部落。

    阿拔生性奸诈,是只喂不熟的狼,得志便猖狂。再加上他贪图大义公主的美色,欣赏她的满腹才华,就想永远据为己有,让她辅佐自己称霸突厥。当他一听说大隋率兵来攻,便借着自己对地形熟识,通过不断变换位置,试图迷惑虞庆则,待他粮草用尽,自然会主动撤军。

    此时正值寒冬,天降大雪,虞庆则身负使命,再看看粮草不多,不由得心急如焚。当他探知阿拔最新扎营位置后,便帅两千精兵,只携带三天的干粮,决定背水一战。?,便冒着大雪深入大漠追击阿拔了。

    阿拔看天气恶劣,也就放心的安营扎寨,好让一直不停迁徙的将士休整几日。完全放松警惕的阿波将士们,当看到冒着鹅毛大雪,犹如从天而降的虞庆则将士突然杀到眼前时,一下子全慌了神,大部分将士还没等拿到武器,便身首异处了。

    虞庆则和他的将士们一发现目标,就像狼看到羊似的异常兴奋。再想想连日来,在这冰天雪地里,让这一众人在这荒无人烟的大漠里一路牵着鼻子跑,便个个化愤怒为力量战斗力爆棚。经过一番厮杀,大获全胜,成功夺回沙钵略的妻女,班师回朝。

    沙钵略在漠南安顿好,又看着是大隋护送自己的家人平安回来,顿时感激涕零。便立马向隋文帝上书:今感慕淳风,归心有道,屈膝稽首,永远归附。沙钵略部从此开始改用大隋历法,真正完全归附大隋了,到这一刻突厥的问题才算彻底解决。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同样也是在新中国刚成立的二年,以美国为首的十六国联军发动了对朝战争,妄图以朝鲜为跳板侵略刚成立的中国。那是因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试图通过战争遏制新中国的发展,企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审时度势,毛主席依然决定派兵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经过三年艰苦卓绝的战争,我国最终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这一仗打出了我国的军威和国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毛主席曾说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换来了中国未来五十年和平,事实证明至少保证中国一百年和平,和平是打出来了。历史证明,毛主席当年组建东北边防军,预做战争准备的战略决策,是十分英明和富有远见的。它是我军掌握战争主动权,对我军在局势恶化时能迅疾出动,并在开战不久就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进而稳定朝鲜局势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隋朝降服突厥的战争和新中国抗美援朝这两场战争有太多的相似之处,读者朋友们可以慢慢对比一下儿,总结一下儿。读历史不但要纵观,更多的时候,还应横向进行对比分析,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领略到中国历史的博大精深,才能有更大的收获。有时我也常常想,历史上有那么多惊人的相似之处,究竟是天意造化,还是人为整合。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中华有源源不断的历史,让后人可以参考学习,才使我们面对那么多的相似之处之时,因为有了前人的经验教训可以借鉴,才不会当极其相似的情况出现时,有简单重复的相同结果,这就是学习历史的意义所在。

    隋文帝时期实施的“远攻近交、离强合弱”的外交策略,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最精彩同时也是最有效的外交典范。西方多个国家进行深入研究,细想一下儿今天某西方大国称霸世界,挑唆其他国家争斗,自己坐收渔翁之利。不正是完全复制了隋文帝的“远交近攻,离强合弱”外交路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