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红楼风起 » 第四十八章:月试进行中

第四十八章:月试进行中

    “但鉴别于地方,是学堂的内部考试,所以此次本次考试时间持续至下午酉时太阳落山,中途会有饭堂的帮工们送上餐食,期间不许交头接耳。”

    说着,江应柏稍稍一顿,然后表情一下子就变得严肃了起来,重声道:“一旦有一声喧哗,不问理由,皆以作弊论处,轻者取消此次月试资格,重者直接驱除出学堂。”

    话落之后,再次审视众人,大声道:“都听明白了吗?”

    学子们心中一颤,急忙拱手答是:“我等听明白了。”

    “好。”

    江应柏微微点头,然后换来王繁业等在此间考场做巡视责任的秀才助教,吩咐他们将试卷一一下发给在场学子。

    不一会儿,试卷全部便已发放完毕。

    摊开试卷一看,李涉发现这上面的内容并不难。

    入目的是。

    为人谋而不忠乎?

    这题属于经贴类题目,和现代考试中的填空题差不多,区别只是没有那下滑线。

    这句话出自论语,全部内容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答题者需按照题目给出的提示将整句话补充完整,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考学子的学识深度,你若是只答后不答前,便会被判错,失去这一题的分数。

    不过李涉的记忆力早已大增,加上薛陈学堂书籍齐全,他很轻松的就做了出来。

    往下还是经贴题,一连十几个,李涉全部都一一答了完整。

    经贴题之后是墨义,墨义类似于现代考试中的简答题。

    出题者写上一段话,或者摘取某本书里的一段内容,答题者需要翻译出这段话或者回答题目里的意思即可。

    就拿之前的经贴题为例来做墨义。

    翻译过来就是,曾参说:“我常深刻反省有没有过错,比如为他人服务是否做到尽善尽美、始终忠诚?与良师益友交流是否有过失信或轻慢?老师传授的知识经验是否有经常复习并实践运用?

    是不是很简单?

    只需要一个标准的做解,大概意思可以对的上,便能拿到墨义类型题目里的分数,至于是被评判为甲、乙或丙,那就要看你解答的是否完全了。

    李涉顺着试卷往下做,不一会儿就写完了所有的墨义题,稍一检查之后,便将这几张卷子盖下铺平,做起了下面的题目。

    其实古代科举并不像现代人认为的那般难考,尤其是入门的童生试,你一般只需要答全经贴和墨义,便能获得这个的功名。

    之所以被认为成难,那是书籍的流通性不高。

    书本很贵,一般普通人家很难获取应考所需要的全部书籍。

    若是运气好的,遇见你正好学过的,那么你就顺利过关。

    若是运气不好,那就来年吧。

    童生之后,秀才确实是个难关。

    薛陈学堂此次月试是按照县试的标准来进行的,所以在经贴、墨义题之后,李涉他们还需要答策论、律赋、诗帖诗。

    对于李涉等人来说后面这三个内型的题目里,律赋难度最低。

    毕竟律赋大多是对平仄,薛陈学堂有那么多举人老师教导,若是这个平仄对的还有问题,那可真是白学了。

    答完了律赋,难的就来了。

    策论!

    题目翻译过来,问的是:如何看待大周目前的局势。

    唐末乱世之后,大周夺取天下至今百余年,境内确实还算是太平宁静,偶有匪寇也会被很快平定。

    但这是在大周朝以内,也算是人尽皆知的问题,负责出题的自然不会考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

    那么……

    李涉目光微闪。

    这考的应该就是大周朝外的事情了。

    这一个月里在薛陈学堂,李涉虽然与吴善泽时常陪同薛蟠下山,也经常联系李家人谋算薛大老爷,可但凡有一点空闲,他可是一门心思的钻进了学堂的藏书阁。

    从中,李涉知道了不少东西,其中最主要的当属这个世界的历史,那些原主曾经接触不到的东西。

    大周朝的北方,是一个叫辽的国家,西北有夏,东北有金,西南是土司,再往外就更加复杂了。

    大周每年会向北方的辽过给予一比的岁币,然后与西北的夏偶尔针锋,与西南土司再往西的高原不怎么接触。

    嗯……

    和东北方向的金倒是关系不错。

    李涉知道宋的历史,如果把其套用到眼下的大周,那不就是宋吗?

    不过在当下,大周人士人普遍的观念里。

    辽是上邦?

    金算友邦?

    所以,出题者问这个问题,应该就是想问如何对待西北方向的夏了。

    分析清楚了之后,李涉当然不会去答什么辽金是豺狼、是虎豹。

    薛大老爷之前可是说了,这次月试优越者可能会得到提前参加本年秋季县试的名额,他若是依照前世宋的历史为参照来描绘现在大周的局势,得到的结果只有两个。

    眼光卓越或杞人忧天。

    去搏范炼会不会高看自己?

    呵!

    这个曾经的吏部侍郎现在一心只谋身后之名,他才不会犯险呢。

    所以,李涉决定走中庸之道。

    跟着,他便提笔写了起来。

    内容和眼下大周人认为的基本差不多,不过为了特立于他人,在写到夏的时候,李涉不免顺着对方的这些日子表露出来的口吻,帮衬着添加了些私货。

    不是该怎么出兵,也不是用国力对抗。

    李涉全文之所圣人教化,说大周四周的蛮夷慕圣,他们只需要好好教导,用圣人学说感化之类的云云。

    吹捧圣人学问,宣扬教化之道。

    反正主打的就是一个跟着大流走。

    应付完了策论,李涉检查了一遍,自觉看着就很恶心,然后赶紧将其铺盖起来,把目光投向了最后一题。

    诗!

    这题没有限制,题材自取便可。

    这个世界自唐以后便走向了未知,李涉记忆里从宋往后的经典诗词可是不少,只需要随便摘抄一首即可。

    但抄那一首呢?

    思索着,李涉瞥了一眼窗外。

    眼下刚到三月中,夏未至,春将消,又不敢在试卷上随意表明立场,便抄一首写景的诗敷衍过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