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红楼风起 » 第八十一章:监察御史

第八十一章:监察御史

    地字二十一号距离不远,没走一会,李涉就看到了自己的号舍。

    这是一间面积一平米多一点的小旮沓,空间实在是狭隘的很,想着接下来三天就要在这个小隔间里渡过,哪怕他对此已经是早有准备,心里还是“咯噔”了一声。

    接着又左右看了看。

    值得幸运的是,二十一号舍距离茅房很远,不是臭号。

    李涉稍稍松了口气,随后便准备向带队的士兵禀明。

    ……

    与此同时。

    县学大门处,所有参考考生尽皆登记完毕,阎成拿着封条就准备封闭大门。

    “踏踏踏!”

    只不过,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突然从街道远处传了过来。。

    还在场的众人都对何人敢在考场外纵马觉得诧异,遂齐刷刷的转过了头去,接着就见到一队装备精良的士兵骑着快马,护卫着一辆马车冲了出来。

    到底是在考场门前。

    纵马也就算了,这群人还是不敢做出驱逐百姓的动作。

    到了人群外围,众士兵下了马。

    马车的门帘被拉开,一个文官模样打扮的人从上面走了下来,在士兵们的护卫下,快步来到了县学门前。

    阎成作为滁县的巡检,县试这种事他当然得在现场,发现外围处的情况之后,第一时间就迎了上来。

    两人对面。

    阎成发现这文官自己并不认识,且官服也只是个八品,于是便只是稍稍躬了躬身,随后就出言提醒道:“这位大人,不知为何在考场外围总嘛?此处可是考场,礼部自有规矩,大人若是真有什么急事的话,最好还是提前告知一下县令大人的好。”

    县令是一县主官,所管事务十分繁杂,像县试这种事情,一般都是由县令主持,就连礼部派遣下来的提学官,很多时候都得听从当地县令的意见。

    但……

    “于成才?”

    “哼!”

    只见那文官眼睛微虚,冷哼一声道:“他今天怕是来不了了!”

    闻听此言,阎成心里一颤。

    随后就见那文官“刷”的一下甩开衣袖,然后伸出手,展示了一块牌子。

    牌子为黄铜所制,上面散发着暗光,展示的一面刻有“巡查”二字。

    “巡……巡……巡查大人?!

    阎成瞳孔一缩,伸出双手小心翼翼的接过牌子,仔细查验确认无误之后,便立刻单膝跪地下去,恭敬的说道:“小人滁县巡检阎成见过巡查大人,之前不知大人身份,多有冒犯,还请大人恕罪!”

    话语间,双手捧着牌子奉了回去。

    “嗯。”

    那文官接过牌子收好,自我介绍道:“我名吕思,现为金陵都察院监察御史,于此次秋季科举中暂任巡查一职,专门负责府内诸县科考相关的事宜。”

    监察御史并不是什么大官,也就八品而已,而且吕思所在的金陵都察院,比之京城的都察院又要低了一个等级。

    但是,他们有一个特殊的权利。

    那便是能直接上奏皇帝。

    所以,面对这些个御史,哪怕是于成才这样的七品县令,品级虽比吕思要高,但面对面也要恭恭敬敬的。

    而他阎成?

    不过一个小县的巡检,官吏的末尾,杂牌中的杂牌,哪里敢有什么造次。

    回忆方才吕思所言,县令于成才来不了了?

    监察御史?

    来不了了……

    短短片刻,阎成脑子里就已经勾勒出了一场大戏,于是更是惶恐,赶紧问候道:“见过吕大人,问大人安。”

    “尚安。”

    吕思点了点头,接着道:“先起来吧,我看你方才要贴封条关门,想是考生们尽皆已入门内,去将已入考场的学子名单拿与我看。”

    “是。”

    阎成不敢反驳。

    不一会儿,他便翻出了一沓记录考生姓名的纸张。

    吕思示意左右:“去看看里面有没有一个叫做李涉的。”

    “是。”

    几个士兵走上前去。

    翻找了一会,从中抽出了一张纸,回到吕思面前,道:“禀大人,李涉的信息在此,请大人过目。”

    吕思接到手里,又从自己的怀里掏出了一张纸,两者相互对照了一番。

    跟着,抬起头看向阎成:“把门打开,我要进去。”

    “是。”

    阎成刚要照做,但又看见几个跟在士兵身后的孩子,不由的一顿,道:“吕大人要进考场合乎规矩,这几个……”

    吕思回头看了一眼,道:“他们被特许参加此刻县试,具体文书我一会自会交予此处提学,你不必多问。”

    “是。”

    阎成这才打开大门。

    跟着,一群人便在吕思的带领下冲进了考场。

    ……

    “铛!”

    考场里面,钟鸣声响起。

    正闭目养神中的李涉睁开了双眼,他知道这是考试即将开始的声音。

    本来,他是没打算参加此次县试的。

    自从上次在山里分家之后,李涉便同李继志这一部分人一起回到了梅花村,按照既定的计划,期间他们努力耕种和购买粮食,并四处游走行善,尽力去挽回李家人的名声。

    前面那一点。

    靠着老天爷庇佑和大家的努力,再加上一些花费,所得收获算是补足了桑根山里李家人在粮食上的需求。

    但后面那一点。

    一众人幸苦了许久,收获却基本没有。

    李家人因为之前流言的关系,早已在滁县百姓们的心里给定了性,这之后哪怕是心思费尽,也只能改变一两个人的感官。

    就这,还不定人家回去后又听些流言,然后立马就转换了立场。

    单靠行善帮衬,时间、心力、金钱等成本消耗实在是太大了。

    不过在一次改变名声的过程中,由于李晋宁不经意的说漏了话,让人知道了李涉是薛陈学堂月试头名的学子后,竟然很轻松的就扭转了那一批人对李家人的印象。

    李涉对此大为惊讶。

    旁敲侧击之后方才晓得,这个时代的读书人的地位到底有多高。

    于是众人改变了策略,不在单纯的行善,而是中途参杂上了一些其他的东西。

    就例如,将把陈李两家的事情设计成了一个故事,真真假假的各带两分,彻底的转变了成了一个底层冷籍的农民想要改变现状,才不得不出此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