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涅槃 » 第五十五章 军中隐忧

第五十五章 军中隐忧

    贾成师面色凝重,半晌不语。王朴又追问一句,贾成师方叹道:“席铭目前羽翼已丰,恐怕图之不易啊。”

    听了此话,王朴面色惨白,失望之极。他也觉得席铭如今很难对付,‘排挤冷淡’之计效果不佳,而几次着力惩处,也被席铭轻松化解。王朴寄希望于足智多谋的贾成师,希望他能为自己谋划后策,可贾成师竟也束手无策,怎不令他心寒。

    王朴不死心,追问道:“难道真的无法可想了吗?”

    贾成师沉着道:“为今之计,只能以退为进,千万不可急躁。且慢慢等等时机,徐而图之。”

    王朴慢慢咀嚼这番言语,陷入沉思。

    贾成师又道:“总兵大人,老朽病体难支,恐无法效命左右,望将军好自为之。”

    王朴心中一惊,他早知贾成师身体抱恙,可如今竟到无法支撑之境地。他虽不愿失去这个得力谋士,但总不能让他强撑病体,熬到油尽灯枯吧,只得道:“师爷鞠躬尽瘁,我深感之,就且请回京城休养,等病体痊愈再来帐前效力不迟。”

    贾成师拱手告别,昏黄的油灯下,王朴兀自喃喃自语:且徐图之。贾师爷说的对啊,急是急不得的,慢慢等待机会才是正途。

    席铭对杨进朝再三感谢,当然礼物是少不了的。杨进朝反而对席铭厚礼加以推脱,言道:“席参将,你我二人一见如故,以后合作机会尚多。老是这么客气,难道不把老夫当做知交之人吗?”

    席铭笑道:“哪里哪里,监军大人几次相救小将,小将实是感激不尽啊。”

    杨进朝几番推脱之后,收下礼物,笑道:“小将军如今深孚皇恩,前途不可限量,说不定以后老夫还要仰仗你呢。”

    席铭谦逊道:“这可折杀小将了,今日监军大人几句话将总兵说的哑口无言。而且审明案情,处置意见,都迅速明快,一针见血。实为晚辈钦佩。”

    两人互相吹捧几句,席铭留杨进朝在营中用晚餐,觥筹交错之间,尽欢而散。

    第二日,赵泉火器司每个军兵都领到了鸟铳和火药,开始进行火器训练。此外还组成一个二十人小队,专门负责弗朗机的发射与维护。

    左良玉赠予的弗朗机是明朝仿造葡萄牙火炮制造的一种火器,采用子母筒装弹方式,所谓子筒就是炮弹,而母筒则是炮管。弗朗机因可备多个子筒事先装弹,因此射速较快,不过威力、射程、精度都较差。但在战场上,一炮炮轮番对着敌人城墙或部队,进行轰击,声势颇为惊人。

    自此第六营训练场上,除了马嘶声、喊叫声,又多了枪炮声。真是一派热火朝天的训练景象。

    席铭如今心安不少,初到第六营后,困扰他的两大问题:人员与军械如今都顺利解决。火器司、骑兵司、步兵司、弓兵司的军事架构已组织完毕,各司的训练也走上了正轨,似乎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不过热火朝天训练一个多月后,一些不好的迹象慢慢浮现。带队训练的都司、千总其实都已发现这些苗头,最后还是栾雄率先提出。

    一次训练结束后,席铭与众将官正在商议后续计划,栾雄突然开炮:“参将大人,如今第六营兵员齐备,器械充足,训练似乎也开展的有条不紊。可我总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

    “哦,你说说看。”

    “我感觉刻苦训练了一个多月,可效果似乎不佳,而且训练水平无论如何都上不去。”

    他这么一说,周普何翔等人都觉得有理,纷纷点头。

    席铭一皱眉头,他何尝没有观察到这些,既然栾雄已提出来,干脆就把事情说透。便道:“你发现什么了,不妨详细讲来。”

    “自从骑兵司战马到位后,我便加紧操练,可是军兵基础实在太差。这也没什么,当年辽东铁骑中,新兵也有很多不会骑马的。于是我便从基础开始训练,一开始进展还算不错。新兵们慢慢熟悉骑术,学习驯马,掌握马上兵器。可一个月后,我突然感觉训练水平提升很慢,似乎到了一个瓶颈。而且这些军兵的积极性也在下降。我老栾算是严格的吧,每天脸板得跟铁板一般,只要被我看到偷懒的,立即骂的狗血淋头。可是手段用尽,训练水平还是难以提高。你们有没有这个感觉?”

    周普何翔点头称是,连赵泉都同意栾雄的意见:“我也有这种感觉,心里一直有个隐隐的担忧,这批兵员的素质,恐怕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可塑性实在欠佳。”

    其实席铭这几天一直在训练场观察,也发现了这个现象:训练水平提高缓慢,军兵训练劲头下降。赵泉此刻提到了兵员素质问题,众人立时响应,七嘴八舌的议论开来。

    席铭心中清楚,第六营目前的军兵六成是河南本地农民,三成是陕西人,还有一成成分复杂。

    明朝之时,一直有‘天下精兵,尽在宣大’的说法。即明朝的精兵集中在宣府与大同。自万历后期以来,由于后金的崛起,明朝精兵逐渐往关外聚集,说句‘天下精兵,尽在辽东’,也不为过。

    辽东人身材高大,作风彪悍,且意志顽强,的确是兵员最佳出产之地。明末其他几支精兵,包括洪承畴的洪兵出自陕西,左良玉的精兵出自昌平,后期卢象升的天雄军出自河北。因此陕西、直隶、河北等地,也是明朝重要的兵源之地。

    席铭很是看重士卒来源,也明白地域对于士兵强弱的重要性,否则当年戚继光就不会独选义乌兵以组成戚家军了。当然,几年后,席铭确实找到了一个绝佳兵源之地,组成了一只当时纵横天下的精锐部队,这些都乃后话,暂且不提。

    且说目前第六营军兵,大多来自河南,此处乃是当时中原天灾最多的地方之一,来自山东、河南、南直隶凤阳的饥民们四处流浪,有的便加入了官军,这些人从军目的就是图个安逸,混口饭吃,谁会真正胸怀为国效命,奋勇杀敌之类的崇高理想?

    因此尽管席铭的第六营军纪最为严明,氛围最为健康,然而,有一部分军兵本就抱着‘混’的心态加入部队,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那种懒散、萎靡的精神状态,是极难从根上清除的。

    说到这里,众将官都有些垂头丧气。要知道花同样的精力,如果训练的是辽东铁骑,那会取得很强的战斗力。而训练素质不佳的军兵,只能是事倍功半。

    席铭叹了口气道:“大家不要灰心,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虽然进境缓慢,但总在进步不是?战斗力总在提高不是?我看还是得按部就班,一步一个脚印的往下走。”

    “可是,时间不等人啊,我看与流贼的最后决战近在眼前,不知到那时,这些军兵能否成器。”赵泉也有些着急。

    “还好,我们现在面对的是流贼,这些军兵还是足够应付的。”席铭安慰众人,可是心中却在暗想:这样的军兵,再训练几年,若是碰到后金铁骑,那会是怎么样呢?他的心中掠过一片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