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武侠仙侠 » 替补神使 » 前序

前序

    特别声明一下。

    本人这部作品不是纯粹的网络小说,是一部可看可讲的“评书话本”。

    什么意思?什么是评书话本?

    评书话本就是评书表演的底稿,行话叫“道子”。

    只要有话本,人人都可以讲评书。

    当然,讲得好不好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说书还得有技巧,这和唱歌是一个道理。

    同样一首歌,唱得好就是天籁唱不好就是号丧。

    那我为什么要把这部作品写成评书话本?

    说到这里,我先给大家简单普及一下什么是“评书”。

    评书和和相声一样,是曲艺的一种,是一门以说为主,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语言艺术。

    评书最早叫评话,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至今仍在流传。

    评书所讲的故事一般分四个大类,分别是讲经、讲史、讲铁骑和讲银字。

    解释一下,这经和史指的是佛经和历史。

    铁骑和银字则分别指的是杆棒金鼓之类的战争故事,和烟粉灵怪之类的民间怪谈。

    换句话说,这铁骑和银字,其实就是古时候的民间小说。

    那么问题就来了。

    既然评书也讲小说至今仍在流传。

    那为什么如今的网络小说没有一部或是只有几部被改编成评书,其它的大多都是有声书或有声剧?

    可能有的人就会说了,小说是小说评书是评书。

    小说是用来看的,使用的是“阅读性文学语言”。

    要有一定的文学深度才能让人产生思考、引起共鸣。

    评书则是用来听的,使用的是“讲述性文学语言”。

    必须要通俗易懂、简洁明了,否则听众就会跟不上故事的节奏听不懂,二者的文学性不同无法共通。

    说得没错。

    若是换在以前,这小说还真是不好改编评书。

    因为二者的文学性的确不同,小说自有小说的魅力,评书自有评书的优点,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但时代不同了,那些有深度的文学小说固然还是很受欢迎,可如今最受欢迎的却是通俗易懂的网络小说。

    网络小说被许多当代文人鄙视,称其是无脑的小白文,但我想说的是。

    这小白文不就是更加通俗易懂的讲述性文学语言吗?

    换句话说,这所谓的小白文不刚好就是评书表演需要的语言吗?

    既然如此,那要把这些网络小说改编成评书岂不是更容易?。

    这是不是意味着评书这门已经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语言艺术又迎来了一个春天?

    可惜非也。

    随着再也听不到几位评书大家的“下回分解”,评书这门传统的艺术已渐渐走向没落。

    大家想想,就连郭老师都跑去说相声了,这专门说书的人又还能有多少?

    开个玩笑。

    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评书话本”的极度缺乏。

    以前的评书,或者说传统评书之所以数量众多流传甚广还十分经典。

    那是因为没有版权,改的人多说的人也多,自然也就不乏经典。

    如今的小说却因涉及版权不能随意改编,何况把一部小说改编成评书并不亚于重写一部,所以评书话本越来越少,评书表演,也越来越冷门。

    还有就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家都在用力的活着,哪还有时间去茶馆安安静静的听评书,要听也是录下来回家听。

    所以评书这门传统的表演艺术,确实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瓶颈。

    那怎么办?

    难道评书真的就将从此没落?

    以后就只能听加了各种背景音效的有声书、有声剧?

    难道评书就不能与时俱进找找到一条新的出路?

    当成可以。

    办法总比困难多,如今的小说作者多如牛毛,没有千万也有百万。

    既然不方便改别人的小说那就自己写。

    只要把小说写成既可以看又可以用来表演的“评书话本”,那就能既照顾读者又满足听众。

    所以,本人是为了摸索一下评书的出路,这才摸着石头过河写下了这部既可以看,又可以用来表演的“评书话本”或者叫“话本小说”。

    大家要是对说书不感兴趣,那就一目十行当小说看。

    若是对说书感兴趣,那就慢下来跟着标点符号的气口大声读。

    最好是能模仿一下几位评书大家的声音,这样您就是一个评书表演者了。

    当然,您表演的只是一半小说一半评书的“伪评书”,只是自娱自乐。

    特别提醒一下。

    本人在创作这部作品时。

    不但运用了评书创作时常用的明笔、暗笔、伏笔、掩笔、顺笔、补笔、惊人笔、倒插笔,以及书内批、书外批,梁子、柁子、扣子等艺术手法。

    还在书中使用了大量的传统曲艺说书赞赋。

    比如开脸赞、人物赞、景物赞、兵器赞,风雨雷电赞等等。

    各位若在书中看到有大量描写景物或人物的套词,注意那不是灌水,而是赞赋,。

    所以各位,您先别管这个故事精不精彩好不好看,就凭书中的各种经典赞赋也值得您收藏。

    要知道,这些经典的传统曲艺说书赞赋要是放在以前。

    那都是口口相传、秘而不露的看家技巧,必须得拜师学艺才能接触得到,今天我放公鸡了。

    说到这里我得再次声明。

    本人是为了推广评书这门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语言艺术,才会把这些原来秘而不宣的曲艺说书赞赋写进话本公之于众。

    我这不是泄密,而是为了评书的传承发展抛砖引玉,业内人士看了千万别喷。

    好了,废话就说到这。

    如果大家对我这部“评话小说”感兴趣,那就麻烦帮着宣传推荐一下。

    要是不感兴趣,那还请多多见谅!

    好了,演出,正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