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袁氏为主 » 第十三章:示好(稍微写多了)

第十三章:示好(稍微写多了)

    韩馥听后面色涨红的看着出声之人道:“元皓言之有理,那依元皓之见,吾应如何?”刚才出声那人正是冀州别驾之一的田丰,他昂着头大声说道:“臣下已经明言了,主公应响应袁太守的号召,共同起兵除贼!”

    这时另一位别驾皱眉说道:“不可不可,主公若是起兵的话冀州必定空虚,那黑山贼军趁虚来犯,我们如何应对?”田丰听后瞪着眼睛怒视那人开口怒斥道:“现今董卓行废立之举,我大汉已是国将不国,如此国难之际,怎能忧虑区区贼寇犯境!”语毕他长叹一声,看着韩馥幽幽说道:“主公啊,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若董卓真的把持朝政,乃至行王莽之事,主公又何以自处?主公是大汉的刺史,董卓又如何容得下主公啊!”

    听到田丰这么说,韩馥才开始细细思量其中的利弊,而在旁边的沮授不失时机插话道:“主公请试想,若那袁绍真的讨董成功了,那他可就是扶危济困的救国之臣了!到那时,以他那时的实力,主公您如何与他抗衡?您现在不去助他,岂不是落人口实吗?到那时袁绍就算是要攻破邺城,恐怕也如同探囊取物一般了!”

    韩馥脸色越来越难看,他又结结巴巴的问道:“我们冀州,难道就不能两不相帮,置身事外?”沮授等人都是摇摇头,事实就是如此,如果他此时置身事外,无论是谁获胜,韩馥都会倒霉!

    韩馥细细思考了半天最后还是狠狠的一咬牙,豁然起身传令到:“立刻打开城门,随我一起迎接袁太守入城,并且晓谕天下,我韩馥既食汉禄,便与那董贼誓不两立,冀州全部兵马即刻准备南下,与天下英豪共讨董卓!”

    而在袁绍到达冀州后,和韩馥两人把臂言欢,好似亲如一人,袁绍大笑说道:“刺史大人能晓此大义,绍感佩万分!请大人受绍一礼!”说完袁绍恭恭敬敬的就要行礼,韩馥也是赶忙搀扶,两个人有说有笑的走入邺城,而在两人旁边的颜良文丑倒是急得满头是汗,似是感受到他们的紧张,袁绍回头安慰道:“不必挂心!韩大人与我亲如兄弟,邺城就如同我的家,随我入城就是了!”说完以后他再没有回头看一眼,只带着颜良文丑二人进入邺城,跟在两人身后的沮授等人都是心怀赞叹之意,袁绍真是胆大包天,竟敢只带两个人入城,甚至还能和韩馥谈笑风生,然后沮授又看了一眼韩馥,暗暗地在心里摇了摇头,别的不说,就这份胆子韩馥绝对不如袁绍!

    到达刺史府后,袁绍对韩馥正色道:“韩大人,我已经通知了会盟的众位英豪们来邺城会盟,过几日幽州的公孙大人,兖州的刘岱大人,还有孟德和吾弟公路等会陆续抵达。”听闻此话韩馥的心颤了颤,这些人当然不会是自己来的,肯定是整顿大军来邺城,这些诸侯的人马加在一起恐怕有五六万人,一走一过之间都能踏平邺城。

    韩馥心里发毛,笑容也有些牵强,这时有一武将装束的人跨前一步故意放大声音说道:“大人!末将已经遵照命令,调集了全州二万人马,各部军士都摩拳擦掌,准备兵伐董卓!不日就可到达”韩馥心里一震,转头看向出声之人,正是张郃,他也马上明悟张郃越俎代庖的意思,张郃是为了压制袁绍的气焰,同时强调己方的实力!

    袁绍听后也是眼睛一亮,他看向韩馥说道:“如此甚好!这样我等讨伐董贼之胜算必能大增!”韩馥也在旁陪笑点头,之后他正色问道:“不知袁大人可派多少兵马?”袁绍沉思后也正色道:“渤海小郡又能养多少军士?但是为了讨董大业绍愿尽起本部八千兵马!为诸位之先锋!”韩馥听后颇感诧异,他可知道袁绍手底下只有不到一万人马,可以说是倾巢而出,袁绍这是疯了不成?但是想归想,他可不会阻止袁绍,他愿意拼光自己的家底,那就让他拼去吧!

    韩馥一脸佩服的说道:“袁大人真是忠君报国,馥佩服不已啊!”袁绍却是大义凛然的说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绍此举只为告知天下英豪,绍举兵南下,只为讨贼不求名禄!”袁绍这番话说的堪称是大义凛然掷地有声,他这番话触动了大厅中一众人的心,纷纷赞叹袁绍。

    在当晚,袁绍自己只带颜良文丑二人回到渤海,张辽统领军马驻扎在邺城,等他回渤海交代郡中事务钱粮再来汇合,并且下令大军在离城十五里的地方扎下营盘,不得进城扰乱百姓,而后又对张辽嘱咐一番后才动身出发。

    袁绍三人只用两日时间便赶回了南皮,他紧急召来崔琰和逢纪二人问计道:“本来我打算以韩馥暗通董卓为名趁机夺取冀州,现在看来我们只能作罢了!”崔琰和逢纪也是摇摇头,崔琰安慰道:“主公不必可惜,只凭我们这点人马,如何能掌握整个冀州?主公不必操之过急!”

    另一边的逢纪忧心忡忡的说道:“就怕我们出兵以后韩馥趁虚而入,袭击我们渤海郡啊!”袁绍也点点头,他之所以要冒如此风险,就是因为害怕后院起火,冀州是当时的第一大州人口稠密,如果韩馥愿意动员那么冀州上下可以调动的兵马不下五万,这么庞大的军力,袁绍怎能不忧心?虽然韩馥答应会出兵二万,但是以剩下的兵力攻打一个区区的渤海郡还不是绰绰有余?

    崔琰也陷入沉思许久之后才说道:“主公,属下觉得韩馥不会如此行事!毕竟现在天下英豪都在摩拳擦掌,图谋讨伐董卓,韩馥不敢行此大不违之事!”逢纪冷笑道:“韩馥视主公为眼中之钉、肉中之刺,他怎会坐失此等良机呢?”袁绍坐在椅子上沉默不语,许久之后他在幽幽说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渤海八千兵马必须全部出动,如若不然,怎能让天下人信服?”听闻袁绍的话两个谋士也沉默了,袁绍的话是对的,是他自己提出讨伐董卓的,在这个节骨眼上他都保存实力,那么那些选择会盟的诸侯怎么可能尽心力呢?

    袁绍三人相对无言,这时的崔琰突然眼睛一亮对袁绍说道:“主公,我们可以号召郡内的那些大族们出动家族子弟投军!”逢纪听后也是眼睛一亮看向袁绍,一语点醒梦中人,袁绍不顾仪态的拍拍脑袋喜笑颜开的说道:“妙计妙计,季珪此计正是如同及时之雨,令我醍醐灌顶啊!”这是旁边的逢纪却又站出来泼冷水:“主公,这些族长们又怎么可能心甘情愿的派族中子弟投军呢?”这一盆冷水直接浇灭了袁绍的喜悦,是啊!所为的族中子弟说到底就是那些大族们的私军,他们怎么可能会心甘情愿的交出私军来呢?

    崔琰这时笑道:“当然可以,主公可以许以重利,并且暗地里告诉他们不会派这些人上战场,只是让他们临时守城,待讨董成功后必有重赏!”看着袁绍沉思的样子,崔琰继续说道:“除此之外,主公还应该树立一个榜样,以此来安定那些世族之心!”袁绍点头问道:“那依季珪所见,谁能做这个榜样呢?”逢纪看了看崔琰欲言又止,其实这个榜样崔琰做最合适,首先清河崔氏是有名的大族,手下的私军何止数千,其次崔琰名望极高又在袁绍这里身居要职,于公于私都是最正确的人选!

    崔琰指了指自己一脸轻松的说道:“季珪毛遂自荐,愿将我清河崔氏两千子弟调往渤海,为主公大业略尽微薄之力!”袁绍一脸愧疚说道:“绍,舔为人主,竟要季珪以本族子弟投军,绍愧也!”这是他的实话,崔琰是河北名士,在他这里不就是有些大材小用,现在又要抽调人家的私军,袁绍又怎么好意思?

    听到袁绍这么说,崔琰正色道:“主公此言缪矣!琰既为主公之臣,自当为主公排忧解难,能祝您成就大业乃琰之幸也!”这番话让袁绍非常感动,也令他对崔琰生出感激之情,崔琰从这天开始的地位水涨船高,不单单只是袁绍的臣子,而是合伙人,也奠定了他袁绍麾下文臣之首的地位,同时袁绍对他的信任也是倍增,日后无论任何人、任何形式的中伤都无法撼动崔琰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