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发出突破令 » 第19章赶庙会(2)

第19章赶庙会(2)

    高峰转身站定仔细打量,庙宇建在绿树成荫的半山腰,庙门至山脚是宽阔的水泥台阶,庙门气势壮观,古色古韵。座南朝北。石门楼呈八字形,用红麻石条拼砌而成,为三间四柱二檐建筑形式,宽6米,高7.1米。顶部饰有正兽和两个龙首鱼尾正吻。门前以智擒孽龙为主要题材,组画人物、花卉、盆景等浮雕图案,匾额'万寿宫’和楹联均系阴刻正楷。整个浮雕刻工精细,刀笔流畅,线条纹饰清晰分明,人物刻画栩栩如生,在全县古建筑中别具一格。门楼的上层正中竖写着“万寿宫”三个大字,旁边一对联:“石点金能化龙擒法自行,孽经归降服道始显昌明”,下层横写着“妙济仙宫”四个大字,门旁两对联:“道得旌阳靖孽奇勋昭宇宙,泽流江右安民伟绩镇乾坤”;“庙貌巍峨凌北斗,神灵赫濯接西山”;两侧门檐下分别写着“赫濯”“炳煌”四个大字。

    早上的戏班还没有开始。高峰就认真观摩着每一个戏班的大副广告介绍。

    马戏团的广告里画着一只猴子,和一只狗在广场上转圈,猴子抓耳挠腮,做着各种滑稽的动作,金毛小狗,这围着他转八字圈,广告做的惟妙惟肖,动感十足;月月介绍。这是给小朋友们看的。小猴子表演完以后,会拿铜锣转圈向大家讨钱,城市长大的高峰自然没有见过,觉得很好奇。

    歌舞团的广告,画的是很多穿现代派穿泳衣的,有穿古装的,高挑挺拔,个个画的搔首弄姿,为的是吸引农村的广大农民,前来驻足观看。

    非遗文化禾杠舞表演的,一群穿着华丽客家服装的女性,一手拿着一根禾杠,一手拿着钩绳,边上画了不少拿着民间乐器,锣鼓铙趴……载歌载舞,做着统一的表演模式。

    两人手牵着手,转了几家戏棚,高峰感到可能都没有开幕,就反着方向,往集市方向走。在集市的方形戏台上,古色古香的戏台,高2米,长20米,宽12米,上下台阶和四周边缘都用麻石条垒成,中间用木板铺成。戏台上面是用木砖木结构的青瓦盖成,方便演出时遮风挡雨,化妆换衣服。这时,四周坐满了不少人,青年情侣居多,他们或抱立或,相拥而坐,他们都等待着戏曲的开幕。

    高峰感到好奇,就问月月。“为什么他们在这里等候。”

    “这个戏场主要演的是本地非常著名的《上广东》、《俏妹子》等,都是年轻男女喜欢听的,所以他们就在这边休息边等候。”

    “那我们也在这里等等。”高峰老有经验的样子,住在戏台前的木架凳子上。想看看这个古戏台里究竟演的是什么?

    两人坐在凳子上,聊着天,吃着刚才买到的山果。这时,太阳已经升起有一杆头了,坐在凳子上有打瞌睡的。有嬉笑打闹的,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

    月月和高峰看着古戏台前的石刻简介:

    屋前戏台是我县古戏台建造较早之一。确实的建造时间无史料可查。据清同治十三年《雩阳县志》记载:“~庙,邑中不一,其他灵显者推南乡为最,每岁八月初一至十二日,各州县级四方士女来祀者,络绎不绝,据城一百四十里,不知创于何时,迄国朝康熙间,庙宇倾颓,武进士宋应桂倡首修复。”清咸丰七年丁巳粤匪窜北乡,庙毁而神像无损,八年邑士氏捐输修理。门楼前不远的戏台,古色古韵,美丽壮观。高大的麻石立柱,石柱中穿木梁,梁上檐下雕龙刻凤,雕花刻草;龙飞凤舞,栩栩如生;花草竞艳,美丽互映;飞檐翘角,绚丽斗拱,深大藻井,引人思古。

    九点钟,表演的戏团陆陆续续的开始恢复了,锣鼓声阵阵,伴随阵阵喝彩,月月一听,那是耍猴戏的开场了。

    那个诺大的广场上,走来一支长长的队伍,穿着红色的客家服,肩上扛着禾杠,手上拿着钩绳。月月用手指着,告诉高峰。那就是非遗文化禾杠舞的表演。我们现在是过去看禾杠舞表演,还是在这里等下看《上广东》。高峰看了看戏台,陆陆续续有人正在准备演出的道具和整理场地,听边上有人议论,说这个演出还要半小时才能开始,就拉着月月,去看《禾杠舞》去了。

    20多米的舞台上,一字排开整齐的队伍,他们左手护着肩扛禾杠,右手甩着勾绳,随着震耳的音乐,踏着大步,半旋着腰身,做着在山上打柴捆柴的姿势。一会儿,从肩上放下禾杠,两手统一绕着钩绳,做着捆柴的姿势,来回两个拍子之后,左手拾起地上的禾杠,交于右手,两手合力,把禾杠插在绳索的中央,双手用力举起一头,变换方向,将另一头尖尖的禾杠插向钩绳中央,双手慢慢抬平禾杠,反手放在右肩上。迈开步子,一步、两步、三步。换个肩膀,再走一步、两步、三步。在音乐的节拍中,高峰如痴如醉,全神贯注,怕漏掉每一个细节。而月月倒是看的随意,这种农村砍柴捆柴扛柴回家的动作,月月并不陌生,她在现实中看过她的母亲上山砍柴,所以看起来就似曾相识,不足为奇。

    ……

    一段表演结束了,高峰意犹未尽,赶紧拉住月月往另一个舞台跑。这时,这个高大的,古朴的舞台已经开始了他的表演。

    高峰边看演出,同时不忘恶补(查度娘):赣南采茶戏在明代自演自娱的“自乐班”时代,是受到社会上的尊敬的。因为当时演出《九龙山摘茶》这类灯戏,内容大都是欢庆升平的,如戏中的摆字灯,就有“天下太平”的摆字表演,所以能为封建统治者所欣赏。到了演杂套戏的三角班时代,由于剧目的内容,大都是以男女爱情为题材,而表达爱情的观点与方式,又往往与封建的伦理道德相逆悖。如《反情》、《睄同年》。有的还以喜剧的方式,从反面对社会的现实生活进行讽刺、揭露、批判,如《大劝夫》、《满妹贺喜》、《上广东》等等。

    “正月新年刚刚过,新的一年才开头,老娘喊我上广东,秦到钱来讨老婆。唉,错就是没错,没钱介日子蛮难过……我今年已经二十六,至今唔曾讨老婆……彩礼算到几大箩,粘谷要介五六担,糯谷又要四五箩,猪肉要介二百九,鸭子鱼子要一伙,花生又要十几升,豆子又要二三斗,香油又要九斤九,瓜子枣子一共又要一大箩,恩息多得吓死人,银子花边要九个,零星铜钱要几吊,其他临时再开口,双被双帐少不得,层厨柜子要樟木……”

    “真有意思,就是听不太懂。”高峰欣喜若狂。其实很多赣南的词汇都是相通的,所以大概的意思,高峰还是知道。

    “这就是赣南采茶戏里面的《上广东》曲目,这段大表哥对未来丈母娘的吐槽,说的意思是,我们这里彩礼挺贵的。”

    高峰还沉浸在唱腔中,高兴的点着头,同时拽紧着月月的手。慢长的茶腔、灯腔、路腔和杂调声延变后调整精选调,他听得精精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