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不那么纯真的年代 » 第十三章 一分钱冷饮活动(二合一)

第十三章 一分钱冷饮活动(二合一)

    “你那边的情况怎么样?”

    在a+轮的投资协议正式签署之后,张十三给远在中海的邓佳怡打了个电话。

    这几天他一直忙着操作股权转让金额第二轮融资的事情,完全没有精力顾及爱团网跟聚团网的商业竞争,于是便把打击聚团网的工作交给了邓佳怡。

    两人分工合作,一个找钱,一个干架。

    “放心吧,一切尽在掌握,自从我们加大了对用户的补贴力度之后,聚团网就被打蒙了,除了偶尔蹦出来捣捣乱之外,他们在中海的前期推广基本上已经宣告失败了。”

    邓佳怡的语气中是一如既往的自信。

    《孙子兵法军形篇》上有句话:守则不足,攻则有余。

    这句话的思想用现代语言解释一下大体是:进攻是最好的防守。

    更何况爱团网和聚团网的的战争明显就是以大欺小,作为互联网团购模式创始者的爱团网哪有等着挨打的道理?

    所以在经过简单的商议之后,爱团网直接杀入了聚团网的老巢中海市。

    为了更好的参与战斗,邓御姐甚至御驾亲征,直接飞去中海市现场指挥。

    上周张十三和朱小虎联手把股份从千度手中“夺”回来之后,东北虎基金的后续款项马上就打到了爱团网的账户。

    在有了大量的弹药支援之后,邓佳怡立刻开启了补贴模式。

    除了早就有预算的1500万补贴费用之外,又在东北虎基金的支持下追加了500万的营销费用。

    补贴方案都是张十三去六道沟之前就已经储备下的,所有活动的核心思想都是他根据后世的运营经验提供的。

    手段也是异常的简单粗暴,新用户注册有红包!老用户回归有优惠!说白了就是用钱砸,怀揣着巨额现金的邓佳怡已然成了散财童子的化身。

    不仅是爱团网拼命砸钱,向来跟爱团网焦不离孟、孟不离焦的爱评网也投入了大量的资源搭车推广作为竞争对手“点评网”的大本营,中海一直是爱评网磨刀霍霍的市场,只是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机会,现在有钱有人有理由,不趁机而入才怪。

    之前爱评网遇到过跟爱团网差不多的危机,去年刚张十三做点评业务的时候,怀揣巨资的前辈“点评网”直接杀到了北都,两方开启了为期好几个月的缠斗。

    不过自从前一段时间两家网站在北都短兵相接时,偏居杭城的口啤网摆出一副鹤蚌相争、渔翁得利架势之后,爱评网和点评网双方就默契的停止了正面冲突。

    停火之后,两家公司几乎同时开始加速在其他城市的布局速度,生怕被蠢蠢欲动的口啤网趁虚而入占了便宜。

    这幅场景倒是有点后世联通和电信划江而治的意思,南电信北网通(联通),移动在后谋进攻。

    所以从上个季度开始,点评网没再触碰爱评网已有的蛋糕,爱评网也一直没有在点评网的老家中海市开展大规模的推广活动

    甚至就连爱团网在中海的推广力度也仅仅维持在普通一线城市的水准,跟经济条件差不多的北都比起来,爱团网坐在中海的发展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这也是为什么最开始时张十三对南泉的重视程度都比中海高的原因所在。

    但是如今总部也在中海的盛世集团突然上线了聚团网,这种行为已经完全戳到爱团网的逆鳞了,爱团网怎么可能还会隐忍?

    之前爱评网和点评网保持着的互不侵犯的平衡状态就这么被聚团网这个愣头青给打破了。

    于是两个兄弟公司打破了跟点评网的君子协定,直接杀到了中海。

    一个推广点评,一个推广团购,大有以一敌二的意思。

    邓佳怡搞起活动来很有气势,说是铺天盖地都不为过。

    在中海的核心区域,每个繁华的路口、每一栋写字楼下都有一群穿着爱团网制服的发单员,他们热情的向行人推荐着爱评网和爱团网他们都是两家网站从爱聘网上招聘来的,作为小老弟,大哥出去干架,爱聘网岂有不跟着助威的道理。

    年轻的发单员们毫不畏惧7月份的炎炎烈日,几乎是挥汗如雨的过往行人不断的重复着:

    “你好,上爱团网,冰饮只要一分钱一杯了解一下。”

    “你好,爱评网写点评拿返利,积分还能当钱花……。”

    “……”

    就连那些已经注册过的老用户,也会定期收到类似:“老用户邀请新用户,每邀请成功一位返5元。”或者“上爱团网领优惠卷,xx自助只需25元一位。”等等不同内容的宣传的短信。

    作为立威之战,爱团网必须要打出自己的气势来,为此几乎发动了所有的资源。

    招聘有爱聘网,短信宣传有展讯通信(家校通平台),商家拓展有吕子强在全国抽调来的销售精英。

    作为核心部门的运营部更是直接爆肝,拉新、留存、促活三大目标一个都没放过,活动几乎是一个接着一个,方案也是一个比一个大胆。

    就拿最简单的拉新来说,为了推广自家网站,爱团网的推广团队直接包下了一百家核心商圈的冷饮店。

    这里的“包”就是“包场”的那种包,问清楚合作店铺每天的最高收入之后,直接溢价20%把店包下整整三天。

    这三天不干别的,只用来配合点评网的宣传,新用户一分老用户一元,只要是爱评网的用户,人人都可以以超低的价格每天购买一杯冰饮。

    之所以选择这种模式完全是因为冷饮店天然就适合搞这种推广宣传。

    首先是冷饮的生产成本非常低,一点香料加上一杯冰水就是一杯饮料,只要不断水不断电,几乎可以源源不断的生产兑换。

    当然为了保证活动效果和用户的人身健康,所有冷饮原料都是爱团网统一采购的大牌货,至于包场的目的纯粹只是借用一下场地而已。

    虽然此时的中海气温已经超过了35c,爱团网提供兑换的饮品也只有几种最常见的口味,但是这些不利因素丝毫没有影响人们的热情。

    喜欢占便宜和凑热闹几乎是所有人类共同的特性,往常五元十元的饮品,现在只要一分钱,稍微有点好奇心的人就会留下来看看。

    如果说最开始还有人表示怀疑的话,等身边的朋友真兑换成功了之后,几乎所有知情人都来了兴趣。

    对于人均电脑拥有量居全国前列的中海市来说,人们想要注册个账号,简直不要太容易。

    更别说爱团网早就开通了wap站点,虽然体验不佳,但是却不妨碍用户们通过手机注册成为会员。

    哪怕很多人想不明白爱团网搞这种赔钱大甩卖到底是图个什么,但是却丝毫不影响他们凑热闹的心思,上次有这么大便宜,可占的时候还是土地革命时打土豪分田地的年代。

    为了瞧一瞧稀奇,有的店铺队伍门口甚至排了好几十米的长队。

    好在爱团网对组织这种活动早已驾轻就熟,早在筹备初期就找好了兼职店员。

    反正冷饮的整个加工过程就是加料,冲水,封口三个步骤,连培训都不用就能上手。

    歇人不歇阵,三天时间里,销量最大的店铺一天足足卖出去3000杯水,平均一分钟3到5杯,兼职小哥累的手都快抬不起来了。

    2008年的时候互联网仍旧算是一个比较神秘的行业,几乎没有企业会跟线下结合的这么深。

    就算深处时尚之都的中海人也没见过爱团网这么狂野的架势。

    差不多所有中海本地的媒体都报道了万人排队买奶茶新闻,大大增加了爱团网的知名度。

    当然这种盛况少不得爱团网在后面推波助澜,光是公关公司就委托了三家,润笔费和广告费就送出去至少200万。

    钱肯定不会白花,先不说新闻报道对销量的促进作用,单单是大幅提升了人们的信任程度这件事就不止200万。

    毕竟团购也是线上交易的一种,信任问题才是推广初期最大的问题。

    跟面对面的结账不同,花费几十上百元只得到一串随机的数字乱码,任谁也得怀疑下它的有效性。

    而此时媒体恰到好处的“如实报道”就成了为爱团网背书的手段。

    当所有媒体都在宣传爱团网的时候,看到报道的人自然而然的就会对爱评网产生信任感。

    多管齐下的效果很是出人意料。

    截止到周日晚上12点,三天的推广时间,光奶茶店验证的新会员数就有近十五万人,平均每家店铺每天吸引500人。

    按照运营部门最高3000元每天的包场价格来算,拉新的人均成本在5到6元左右。

    虽然对此时的网企来说,五元一个新用户已经称得上是天价,不过张十三还是认为物有所值。

    “一分钱冷饮”活动最大的收益倒不是这15万的新用户,而是通过这件事情衍生出来的影响力。

    先不说后续的新闻报道,单单口碑传播的效果就已经值回了票价。

    不考虑房租和人工的话,一杯冷饮的物料价格大概在零点五元到一元左右,其中占打头的还是爱团网特制的广告杯。

    之前指定计划的时候不是没有人提议过,按照成本价来销售,不过最后还是被张十三否决了。

    连占大头的房租和人工费用都出了,根本没必要考虑从物料费这种小地方省钱。

    毕竟一分钱一杯冷饮和一块钱一杯冷饮给人的冲击有着很大的不同。

    一分钱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那就是白得的,而一元的话人们还得考虑一下需不需要,值不值得。

    当然,这些运营思想都是张十三通过后世的各种案例总结的,说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不为过。

    领先时代至少五年的推广思想不负众望的完成了它的使命,或许在十年之后,一分钱冰饮事件都可能是很多网企拿来研究的经典案例。

    当然,除了冰饮活动之外,类似老用户邀请新用户、联合商家举办促销活动等方式也为爱团网吸引了大批的信用户。

    毕竟2008年2000万的购买力完全不亚于后世的一亿元,还是拿房子来举例,此时中海的房价尚不足1万,2000万就是差不多二三十套房。

    就算十年后的某个企业用卖了二三十套房子的前来搞事情的话,依然可以震撼中海滩。

    所以这一周对中海核心地区的人来说完全就是爱团网狂欢周,吃喝玩乐哪都便宜,团购这种新颖的消费模式一下子走入了普通人的生活。

    吃饭之前先查评价再团购,仿佛已经成了一种既时髦又有钱的新型消费方式。

    经此一役,爱评网和爱团网后台统计的中海地区平均日常访问量,分别增加了200%和500%多。

    作为实际组织者的邓佳怡对此非常满意,要不是偶然还能在街上看到聚团网的广告,她都忘了自己原来是来跟聚团网干架的。

    而对王庆国来说,这一阵儿的经历完全可以用大起大落来形容。

    之前猎头秘密联系他的时候他觉得自己的才华终于得到了承认,于是只是简单的犹豫了一下,便放弃了爱团网的一切转投聚团网的怀抱。

    毕竟“市场副总监”的名头听起来要比一个地级市的“区域经理”好听得多。

    她以为他会凭借着以往的经验和自己的才华闯出一片新天地,然而有着诸多作弊手段的张十三直愣愣的告诉了他一遍该如何做人。

    跟爱团网不同的是,以王庆国主导的聚团网,采用的宣传手段还停留在传统方式上。

    几乎都是爱团网之前用过的那些,比如公交车广告,流氓弹窗,商家海报之类的。

    唯一有点儿新意的就是在聚团网上独家上架了母公司盛世集团旗下所有游戏的游戏币和点卡业务。

    虽然凭借现有的资源转化了大批的游戏用户进入了聚团网。

    但是这批用户主要以是来薅羊毛的游戏玩家居多,购买完优惠点卡之后出去吃饭还是会优先选择爱团网。

    毕竟爱团网的体量更大,选择更多,价格也更便宜。

    或许有人会因为菜市场上某一家的土豆便宜而顺手购买他家的大葱,但是对大部分家庭主妇来说,她们还是喜欢货比三家之后选择性价比最高的那一家。

    还是那句话,可能消费者在购物的瞬间是冲动的,但是比价的时候他们绝对是最理性的。

    尤其是对信息流通更加迅速的大城市消费者来说,每次有同行打价格战都是他们的狂欢节,薅羊毛薅的不亦乐乎的同事最希望的就是这种状态一直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