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武侠仙侠 » 混元大道经 » 第2章 五脏明一

第2章 五脏明一

    五脏:为肝、心、脾、肺、肾

    五体:为筋、脉、肉、皮、骨

    五华:为爪、面、唇、毛、发

    一、肝

    肝属木属春为少阳,肝的特性负阴而抱阳。负阴是指肝内藏阴血、抱阳是肝之阳气活泼好动、易升发。

    肝具有主疏泄和主藏血两种功能。

    1、肝主疏泄

    肝属春,人的生之气机由它而发。人体各脏腑组织的生理活动,都有赖于气的正常运动。

    肝主疏泄,是指肝可以疏通、调节人体气的运动,从而使气的运动保持通畅。对各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有重要调节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促进血液运行和津液代谢

    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代谢,都有赖于有关脏腑之气的推动,而脏腑之气的正常运行又依靠肝气的疏通。

    肝功能正常,是促进血液循环不息和津液代谢正常的必要条件。

    若肝失疏泄,气的运行失常,就可影响血液运行和津液代谢,出现相应的病变。如肝疏泄不及而气机郁结,血行不畅,可形成瘀血。

    肝疏泄太过而升发无制,血随气逆,可出现吐血;或气机阻滞,水道不利,则产生痰饮、水肿等。

    (2)协助脾胃消化

    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由脾胃来完成。

    肝的疏泄功能,对消化过程起着十分重要的协助作用。主要表现在,肝通过疏泄来调畅脾胃的气机运动,使脾气之升清与胃气之降浊得以协调配合。

    同时,由于胆汁来源于肝,是肝之余气积聚而成,贮存于胆,并排出于小肠而发挥其帮助消化的作用,而胆汁的正常分泌与排泄,与肝的疏泄功能有密切关系。

    如果肝失疏泄,影响到脾、胃、胆的气机,必定引起饮食的消化吸收障碍。

    若肝气使脾胃气机升降失常,会出现腹胀、腹痛、腹泻等脾气不升的病变,也可出现胃部胀痛、呕吐、嗳气等胃气不降症状。

    若肝失疏泄,影响到胆汁的分泌与排泄,还可出现胁痛、黄疸、食欲不振等肝胆不和的症状。

    (3)调畅情志活动

    情志是指人的喜、怒、忧、思等心理活动。情志活动是精神活动的一部分,它固然属心所主管,也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

    因为正常的情志活动有赖于血液充足、气机通畅,而肝能疏通气机,能促进血行,使气血调和,这样人就表现出精神愉快、心情舒畅、乐观开朗等情绪反应;

    肝失疏泄,气机不调,便可导致情志活动异常。可表现为心情不舒、郁郁寡欢、多愁善虑、嗳气太息等肝气抑郁的证候;

    若肝气横逆而气郁化火,可表现为性情急躁、容易发怒、面红目赤、头胀头痛等肝气亢奋的证候。

    (4)调理妇女月经

    妇女的生理特点是以血为用,如行经耗血、妊娠血聚养胎、分娩出血等,都与血液的充盈及运行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使血脉流通,下注胞宫,对维持妇女月经、生育等特殊的生理活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以古人有“女子以肝为先天”的说法。

    如肝的疏泄功能失常,临床上可出现多种妇产科病症,如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不孕、不育等。

    2.主藏血

    肝主藏血,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

    肝藏血的生理意义在于,肝血可以濡养自身,肝得血养则阴液充足,肝阴足则能制约肝阳而不致过亢。

    同时在调节血量的过程中,肝血能滋养全身组织器官,以适应其生理活动的需要。

    肝藏血的过程,是一个血液出入于肝的过程。在生理状态下,人体各部分的血液量,随其生理活动的不同状态有所不同。

    一般地说,安静状态下人体各器官血液的需要量较小,其有余的血液就回流入肝,贮藏起来。

    当人体在剧烈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各器官血液的需要量就较大,此时肝就把所贮藏的血液输送出来,以满足机体生理活动的需要。

    在不同的生理活动中,各器官所需要的血量互有差异。

    因此,随着生理活动的变化,血液在各组织器官之间重新分配着,这种重新分配也与肝藏血的功能密切相关。

    也就是说,肝脏在贮藏血液的基础上,能根据机体生理活动的不同状态来调节各部分的血量,以适应不同生理活动的需要。

    肝主藏血功能失常,可引起两方面的病变。

    一是藏血不足,也叫做肝血不足。由于肝血虚少周身失养,可出现头昏、目眩、肢体乏力、妇女月经量少色淡或闭经等症状。

    二是藏血失职,也叫做肝不藏血。由于血液不能归藏于肝而妄行,可出现吐血、衄血、便血、妇女月经量多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呕血不止,或崩漏下血量多等症。

    二、心

    心属火属夏属于太阳,对全身生命活动起着主宰的作用。

    心位于胸中,居两肺叶之间。心在五脏六腑中居于首要的地位,心的生理功能:主血和主神志。

    心主血的功能,主要指心脏能够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其次指心脏与血液的生成有关。

    血液运行于脉管之中,由于心与脉管相连,心的搏动具有鼓动血液运行的能力,所以心是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的动力所在。

    由心、脉管、血液三者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血液循环系统。血液只有在心的搏动与脉管约束的共同作用下,才能正常地运行于周身。

    心脏的搏动则是关键,起着主导作用。

    心之所以能够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是依赖于心气、心阳的推动和温煦作用,以及心阴、心血的营养和滋润作用。

    心之气血阴阳充足,心的搏动就正常,人体的血液循环不息,营养周身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各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正常。

    从而表现出精力充沛、面色红润光泽、脉象和缓有力等现象。

    如心之气血阴阳不足或失调,就会影响心主血脉的功能,而出现一系列病理表现,

    如心气不足,可见面色苍白、脉细弱无力;心血瘀阻可见面色青紫、脉涩结代等。

    同时,心对血液生成具有“化赤”作用。

    饮食物经过脾胃的消化吸收之后,将其中的精微物质上输于心肺,在肺部结合自然界之清气,又在心阳的温煦蒸腾作用下,化生为红色的血液。

    另外,中医学有“心主血脉”之说,即将“心主血”与“心主脉”合并起来形成的一个专用术语。

    心主神志的功能,又称“心藏神”。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最高主宰。

    狭义之神,是对人的认知、思维、意识、情志等精神活动的总称。心主神志,即指心有主管人的精神活动的功能。

    人的精神活动,与大脑对客观外界事物的反映,及其固有的某些功能活动有关,但中医藏象学从以五脏为中心的理论出发,把精神活动的根本归属于心的范畴。

    因此中医学所讲的心,实际上也概括了大脑的某些功能活动。

    心主神志功能的正常发挥,主要依赖心血、心阴对心神的营养及滋润作用,这是精神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其次也与心气、心阳对心神的鼓舞及振奋作用有关。

    心主神志功能正常,则人的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

    若心之气血阴阳不足或失调,使心主神明的功能异常,可出现心悸、欠眠、多梦、健忘,甚至神昏、谵语、不省人事等症。

    心与形体官窍的关系

    1.心主脉

    脉管是血液流通道路,若心功能正常,脉道通利,则血液流畅,脉象和缓而有力;

    心的功能异常,或脉道不利,则血行障碍,脉象也会出现相应的异常反应。如心血不足,血脉空虚,可出现脉细弱;

    心阳不足、鼓动无力,脉象会沉微等。

    2.心开窍于舌

    心开窍于舌,是说心与舌有着某种特定的联系,心的生理病理表现都可通过舌特异性地反映出来。

    这是由于,手少阴心经的别络上行联系到舌,心血的充足与否显露于舌,心神也直接影响着舌的感觉与运动。

    因此,无论是心主血脉还是心主神志的功能正常与否,都可从舌的色泽形态上反映出来,故中医学又有“舌为心之苗”之说。

    如心的气血阴阳正常,则舌质红润,舌体柔软灵活,味觉灵敏,语言流利。

    若心血不足可见舌质淡白,食不知昧;心火上炎,可见舌质红绛,或舌上生疮;心神失常,可见舌卷、舌强、语言謇涩等。

    3.心华在面

    心华在面,是说心的气血阴阳,可特异地表露于面部,观察面部的色泽形态,可以判断心的气血阴阳正常与否。

    如心血充足,运行通畅,则面部红润有光泽;如心气不足,心血亏少,可见面白而无华;心血瘀阻,又可见面色青紫等。

    三、脾

    脾属土属中夏属阳明

    位于腹中,主管消化吸收,是化生气血津液的源泉,对维持生命活动起根本作用,

    这种作用是人体出生以后才体现出来的,故称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的生理功能包括主运化和主统血

    1.主运化

    脾主运化,是指脾能够消化饮食,吸收其中的精微物质和水液,然后再转输至心肺的功能。

    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实际上是在胃和小肠内进行的。但是,必须依赖于脾的运化功能,才能将水谷化为精微。

    同样,有赖于脾的转输和散精功能,才能把水谷精微输送到其余四脏和布散全身。

    另一方面,对被吸收的水谷精微中多余水分,能及时转输至肺和肾,通过肺、肾的气化功能,化为汗和尿排出体外。

    因此,一般将脾主运化的功能分为:运化精微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但是,由于在脾的消化、吸收和转输过程中,运化精微和运化水液是同时进行的,所以,这两方面的功能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病理上也往往相互影响。

    脾主运化的功能,除了与脾阳的温煦作用有关外,主要依赖于脾气的推动作用;

    脾气的运动特点,是以上升为主,故中医学有“脾主升清“的说法。升,指上升和输布;清,指饮食中的精微物质。

    脾主升清,即通过脾气的作用将饮食中的精微物质上输于心肺。

    因此,脾主升清功能正常,气血化生充足,人体的生命活动就能保持旺盛的生机。另一方面,“升“还具有升提、托举之意。

    脾气上升,还能固摄内脏,维持内脏恒定的位置而不致下垂。

    脾的运化功能正常,称为脾气健运;脾的运化功能失常,称为脾失健运。

    其临床表现主要有:消化吸收功能减弱,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腹痛、便溏等症;

    水液代谢障碍,引起水湿内停,可出现痰饮、水肿等症;如脾不升清,可见头晕目眩、神疲乏力;如脾气下陷,可见内脏下垂、久泻脱肛等。

    2.主统血

    统,是统摄、控制的意思。脾主统血,指脾能够统摄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使其不致逸出脉外。

    脾统血,主要依赖于脾气对血液的固摄作用。脾气充足,就能将周身血液控制、约束在脉管中循行,从而防止其逸出于脉外。其次,脾统血的功能与脾阳也有关。

    因此脾气脾阳虚弱,导致统血功能失常,血液不循常道,就会出现便血、尿血、崩漏、皮下紫斑等多种出血病证。

    脾与形体官窍的关系

    1.脾主肌肉、四肢

    脾主肌肉、四肢,是指肌肉与四肢的营养均来自脾运化的水谷精微。

    脾气健运,水谷精微化生气血充足,肌肉四肢得其营养,则肌肉丰满壮实,四肢强劲有力。

    若脾失健运,水谷精微吸收减少,气血化生不足,肌肉四肢失养,则肌肉消瘦软弱、四肢倦怠乏力,甚至痿废不用。

    2.脾开窍于口

    口为消化道的开端。由于消化功能由脾所主,所以口成为脾之“窍”。脾开窍于口,是指脾的运化功能正常与否,可从口的某些方面表现出来。

    如脾运强健,则食欲旺盛,口味正常;如脾运失健,可见食欲减退,口淡乏味,或口腻、口甜等。

    3.脾华在唇

    脾开窍于口,而唇为口之外露部分,脾的功能状况,可从唇的色泽、形态反映出来。

    如脾气健运,气血充足,口唇红润而有光泽;如脾失健运,气血衰少,则口唇淡白无华,或萎黄不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