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红尘医道 » 第174章 掇菁撷华

第174章 掇菁撷华

    明清两朝的书相当一部分是印刷版,手抄本较少。元朝的书很少,元朝之前的全是手抄本,这说明早期的作者写完书以后,没有去印刷,只是以手抄本流传。

    原因可能一是还没有活字印刷,只能手抄;二是不准备大量发行,只以手抄本留世,符合古人秘术不外传的理念。

    古人写书,特别是医学书,不会像后世的人求大求全,用厚厚的书来谋取晋升职称和职位,古人多数只会写自己的经验,以及与经验相关的内容,中医本身分科就不严格,实际治疗过程中,很难只看一科的病,而不理其他的病人,这样一来书里的内容就比较杂乱了,很难分到某一类,往往会跨几个类别,只能放在综合这个部分。

    看到书库里这么多古书,郭星除了赞叹与佩服外,惊讶到没有了其他想法。要是等到后世古籍收藏大行其道的时候,再来书库里,看到这些书很可能眼里就不再是知识,而是一堆一堆的钱了。

    郭星事后估计了一下,这个藏书库的书可能一半,最少三分之一是后人眼中的孤本或善本。

    郭星留心了一下,这些书大约三分之一是著名医家的著作,剩下的都是名声不显的中医师留下的。程巽远给郭星介绍过,所有收录的书的作者都是当时当地著名的医生,多数都是参加过杏林大会的人的著作,很多人写书只是为了给后代留下作为参考,作为立家之本,不是为了向外扩散,不过他们写完以后一般都会抄录一本送来这里。

    这样做是有好处的,凡是送来专著并被收藏的人,都有资格推荐一人参加杏林大会,这对自己的子女或者弟子会有极大的帮助,所以这里的书多是善本。只有少数的书是其他人写的,一些是神农堂自己觉得有价值买的,还有一些是有人赠送的,基本都是印刷品。

    这里的书如果是印刷版本,差不多都有目录,而手抄的就有些百花齐放,随心所欲。书里记载的如果有规律还好些,那些没有规律的,把病例记载、个案分析、临床心得体会、或者一些经验总结混在一起,不看完全本书,就无法知道重点,很难找到自己想要的,这让郭星有些坐蜡。

    没办法,郭星只能自己总结经验,尽可能提高效率。比如先看印刷的、有目录的,可以快速过滤。需要细看的抽出来放在桌上,不需要的留在书架上,这样一格一格地找,一个书架一个书架的翻,避免遗漏,也避免重复。

    看书的时候,也要想办法提高效率,这么多的书,可不是一时半会能看完的,只能挑选重点,凡是与烧伤、烫伤无关的、与疤痕无关的,统统跳过,有价值的先放上书签,另放一处,等待后面仔细阅读。

    花了一整天时间,郭星才把外面这一间的书全部挑选完毕,找出来三十多本书,等着细读。在第二间挑书的三个人,只查完了三分之一,挑选出来的书也只有三十多本,为了加快进度,郭星决定晚上在这看书。

    书库有规定,任何书不得带出书库,只能抄录,郭星也得遵守。程巽远三人晚上陪着郭星,依旧在第二间挑选。

    在晚上睡觉之前,郭星只看完了自己选出来的书,找出来几个治疗烧伤的方子,治疗疤痕的一个没有。第二间的三十本只能等第二天在看了,急也没用。

    晚上睡觉之前,郭星联系了李老师,讲了自己昨晚服药后灵魂出窍的过程,李老师说这是非常有益的一段经历,对郭星以后的修行帮助极大。至于程巽远说的一些不合理的地方,李老师作了简单的解释,指出凡事都有因果,只要出现的事,都有其道理。

    当郭星问具体的原因时,李老师说时间没到,暂时不需要知道,时间到了,郭星就会明白这个经历的来龙去脉。为了安慰郭星,李老师最后说了一句,这事对他有益无害,对今后要做的事会有很大的帮助,郭星只能把郁闷留在肚子里。

    次日,四人继续在书库继续自己的工作,郭星负责阅读,其余三人负责挑书,到晚上结束的时候,终于找到了一个治疗疤痕的方剂,让郭星高兴了好一阵子。

    第三日,三人继续前面的工作,到吃晚饭时,终于查完了第二间书库的所有书籍,晚上睡觉前,郭星也看完了所有挑出来的书,又找到了一个治疗疤痕的方剂,以及治疗烧伤的几个方剂。

    翌日早上,吃完早餐后郭星与程巽远讨论找出来的两个方剂。从书里的记载来看,伤后早期使用,是有一定作用的,至于已经形成疤痕以后,会不会有效,不知道,没人试过。

    两人分析了半天,依旧得不出有用的结论,程巽远提议,不如找堂里懂临床治疗与方剂的高手来一起分析一下,看看有没有更好的配方。

    不一会,程巽远找来了八位师兄弟,这也就是神农堂了,其他地方哪能这么容易找到如此多的高手?就算是中医院校也不可能。

    神农堂的这几位每个人几百年的经验真不是吹的,而中医院校的中医能有多少年的时间坐诊和做研究?满打满算40年,六十岁退休,真正有经验又有精力的时间应该不会超过20年。

    修行者不同啊,身体一直保持在健康状态,精力比常人还要充沛,加上做的是自己感兴趣的事,效果杠杠的,这样积累100年、200年、300年,其经验绝不是中医学院的教授可以相提并论的。

    十个人一起坐在会议室里研究这两个方子,大家先从方剂的组成开始分析,首先去掉了抗感染、促进伤口愈合的几味药,因为疤痕就是后遗症,不再有伤口愈合的问题,这几味药是多余的;接着,几位有经验的坐堂大夫又去掉了几味药,都是在君臣佐使的搭配上重复了,没有其他的作用,去掉不影响效果。

    剩下的不到二十味,是重点研究的部分,大家分析来分析去,觉得都是较为常见的中药,各种作用这些人都非常清楚,完全看不出对疤痕会有特别的效果,这就让人头痛了。

    程巽远想了很久,提出了一个建议:

    “不如每个人提出一个自己的方案来,我们一起讨论,看看有没有更有效的方剂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