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乾坤诗歌集 » 第一集之十二第六节

第一集之十二第六节

    (1)礼乐

    西周礼制继承商代而有所变革。

    周初时,

    力求扭转商末流行的奢靡风气,

    曾反复告诫酗酒禁止,

    从成王时的《尚书.酒诰》记,

    到康王时的犬盂鼎铭文续,

    好都讲到必须鴦遵奉周文王的告诫警示,

    不得纵酒起事。

    反映到青铜制造的礼器上,

    商朝常见的许多酒器,

    西周时逐渐归于消失。

    周礼非常繁缛,据《周礼》有吉丶凶丶军丶宾丶嘉五礼;

    吉礼指对先祖与各种神祗的祭祀,

    凶礼为丧葬所指,

    还包括对天灾人祸的哀吊意思;

    军礼指战争战役,

    以及田猎丶筑城等动员大量的活动方式。

    宾礼指诸侯对王朝的朝见丶诸侯间的聘问和会盟等礼仪;

    嘉礼为婚丶冠丶飧燕丶庆贺丶宾射所指。

    所有礼制都和法律一样,

    区分体现出贵贱等级。

    乐在西周很受重视,

    有专门职官管理。

    金文中也记有乐官。

    例如师犛簋

    “命汝司乃袓考旧官小辅(镈)鼓钟”表示,

    即相当《周礼》的镈师和钟师。

    周代有的乐舞起源很早时,

    如《大武》为周武王克商所作,

    曾在武王凯旋告于周庙时表演舞曲。

    这一乐舞的歌辞还保存在《诗》中,即《周颂》的《武》丶《酌》丶《桓》丶《赍》篇记。

    (2)宗教

    周人的宗教观念认识,

    与商代有较大的不同。

    商代那种尚鬼的神秘色彩,

    到西周已经淡薄情势,

    周代的祭祀对象分为天神丶地祗丶人鬼三类。

    天神有昊天上帝丶日月星辰丶司中丶司命丶风师丶雨师;

    地祗有社稷丶五祀丶五岳丶山林川泽丶四方百物:

    人鬼则指祖先而言语。

    人殉现象在西周不像商代那样普遍。

    由于没有发现相当于殷墟西北冈丶武官村规模的大墓地,

    当时人殉数量难叛定语。

    用人牺牲作为祭祀,

    在西周时期亦史无明文载记。

    宗教思想的变化也表现在青铜器

    的纹饰上。商代流行的带神秘

    意味的花纹式,

    只在周初延续了一个时期。

    到西周中期,

    大多数礼器的纹饰都图案化了,

    除装饰作用外的,

    很少再有宗教或神话的意义。

    (1)祝宗卜史

    周初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地,

    曾为分祝丶宗丶卜丶史宗教事务的官员职吏。

    当时这种人的地位较高,

    如太史可为公称之。

    后来他们的重要性逐渐降低,

    以至在社会中不再有显赫的身份位置。

    祝管理祷祝,宗管理祭祀,

    卜职司卜史职文书记事。

    由于他们的专业需要特殊训练,

    常在家族中世袭。

    例如陕西扶风庄白一号窖藏青铜器铭文所见史墙-家,

    从商末到西周中期代代都任史职,

    说明其职业的封闭性质。

    殿商时期使用甲骨文的卜法流行继续。

    已发现的周人甲骨文最早有周文王时代的,

    其形制与殷墟出土的商代甲骨相近似,

    足见商周卜法间有一定的联系。

    西周甲骨也有上刻卜辞的,

    曾在山西洪洞坊堆丶陕西长安丰镐遗址丶北京昌平白浮等地发现,

    而以陕西周原所最多计。

    这一时期使用蓍草的筮法与卜法并用一齐。

    筮书就是《周易》。

    当时常先筮后卜之,

    特别在占问国家大事时更要如此。

    在周人心目中,卜法比筮法更为重要认识,

    所问的事起重要时,

    越要采用卜方式。

    这叫做“筮轻龟重”或“筮短龟长”说是。

    (2)学校

    西周已有较发展的教育制度。

    在国人乡里中设立的学校,

    称为痒(一说称序),

    教授知识技艺。

    贵族子弟的教育更为完备合理,

    专设有小学丶大学。

    贵族子弟满八岁入学学习,

    到十五岁成童时入大学学制。

    《周礼》有师氏丶保氏两官职,

    从他们的职掌看,

    教育的内容包括德行丶技艺和义容等方面内容知识。

    技艺兼及文武,有丶礼丶乐丶射(射箭)丶御(驾车)丶书(文字)丶数(算术),称为六艺。

    (3)典籍

    西周时期文献流传至今的为数不多计,

    《尚书》中出于西周的,

    有《牧誓》丶《洪范》丶《金滕》丶《大诰》丶《康诰》丶《酒诰》丶《梓材》丶《召诰》丶《洛诰》丶《多士》丶《洛诰》丶《多士》丶《无逸》丶《君奭》丶《多方》丶《立政》丶《顾命》丶《康王之诰》丶《吕刑》丶《费誓》等篇记,

    内容的时代自武王到穆王,

    而以成王时占大多篇记,

    这十几篇记述了周初史事和政治,

    有重要历史价值。

    《逸周书》也有一些属于西周篇记。

    例如《克殷》丶《世浮》丶《商誓》丶《度邑》丶《作雒》丶《祭公》丶《芮良夫》等篇记,都是关于西周的重要史料载记。

    有重大文学价值的《诗经》,

    作品包括很多西周时期。

    有的是采自民间的民歌,

    如《豳风.七月》之篇记;

    有的则用于朝廷庙堂,

    收入雅丶颂中去。

    一些篇有准确作者,例如《大雅.氎民》为尹吉甫作于周宣王时。

    这些诗歌或反映当时社会壮况,

    或描写历史事迹,

    或对朝廷进行颂扬及讽刺。

    《周易》本为占筮用书籍,

    其经文主要成于西周时期。

    卦辞丶爻辞中有些内容与周人历史有关系,

    如康侯用锡马蕃庶等。

    由于占筮必须由封象推类逐渐被赋予抽象的意义。

    有的卦丶爻辞,

    如<<泰.九三>>“无平不陂,

    无徃不复”之,

    即使从字面上也可看出其哲学意味来之。

    (4)天道观

    从西周文献和金文看,

    周人的天道观发展较之商代时是相当大的。

    西周统治者强调天命和德的观念认识,

    认为文王有德,故受天之大命的,

    武王有德,故能克商灭敌。

    德的内涵包括敬天丶孝袓丶保民,

    既有宗教意义,

    也有伦理性质。

    <<尚书>>所载周公的许多言辞,

    都反复阐述天命与徳的联系告诫王和贵族官吏要效法先王,

    不要失德为之,

    否则天命即将失坠于地,

    商朝的覆亡是为鉴戒警示。

    穆王时大臣祭公谋父继承了他的先珇周公的见解。

    据<<逸周书.祭公>>谓示:

    他曾以同样的天命与德的观点劝诫穆王及其他朝臣职吏,

    类似思想在某些金文中也有所表现提示。

    这种天道观到西周晚年遭到动摇。

    由于当时社会动乱不止,

    灾祸频仍各地,

    人们对天和祖先的神圣产生了怀疑。

    这个时代创作的一些诗篇文集,

    充满对“浩浩昊天”

    怨恨不满的情绪,

    一时形成思潮兴起,

    为怀疑以否定神权的进步思想提供了基础。

    有朴素唯物主义性质的阴阳五行说开始形成体系。

    周幽王时臣阳父以阴阳之气解释地震道理,

    史伯也曾提出五行杂和作为比喻,

    就表明了这样的趋势。

    (5)科学技术

    自然科学知识在西周时期

    有不少增长。

    比如在天文历法知识,

    《经》若干章时

    出现有星宿名称,

    而且以其在天空的位置来确定季节和农作种植。

    传统的二十八宿体系,

    很可能已经构成在这时。

    周人对月相非常注意,

    称月的有光部分为霸(傀)。

    周人记年月日常提到“初吉”(另有“既吉”)丶“既生霸”丶“既望”丶“既死霸”等词,

    与商代是不同的。

    有学者认为这是依月相把一月分划为四个段落时期。

    《诗.十月之交》还详细记了周幽王六年(前776)的一次日食的月日干支,

    并涉及其前个月的一次月食。

    同时也同样发展了地理知识。

    如《尚书.洛诰》记载成王时建洛邑曾绘有地图图纸;

    康王时宜侯犛簋金文提到王观看“武王丶成王伐商图”

    和“东国图”图纸,

    可知不仅有一般地图,

    还有军事历史地图图纸。

    <<诗经>>有许多草木虫鱼名称,

    分类繁细,

    表明人们对动植物的认识渐趋进步实际。

    青铜器的冶炼继承了商代的传统工艺。

    西周青铜器厐大者如周初的龙纹五耳鼎(陕西淳化史家塬出土)高一百二十二厘米,

    晚期的胡簋高五十九厘米之,

    在同类器物中都很突出位置。

    商代曾经出现的嵌铸陨铁的青铜器,

    西周也有实例。

    在河北浚县辛村发现一钺丶一戈武器,

    属西周早期,

    都有陨铁制成的刃部,

    铁刃的基部都特制成一定形状方式,

    以确保固定在青铜器部分里面,

    这时丝织品在考古工作中己有发现物实,

    并证明<<周礼>>及金文所谓黹即刺绣的存在。

    陕西宝鸡茹家庄的西周中期墓葬发现丝织品上有刺绣工艺,

    带有鲜明的红丶黄颜色,

    据研究显示,

    色彩系用朱砂丶石黄涂画而成。

    附:成周

    西周时期的东都之地,

    东周时期为王都之地。又称洺邑。

    周公亶父居岐邑,

    周文王迁丰(今陕西西长安西北,

    沣河西)地,

    武王又迁镐京,即宗周地。

    周武王灭商后时,

    为巩固周朝对东方的统治。

    计划在伊丶洛二水一带夏人故居地建设新的都邑城池,

    但未及实现,武王病逝。

    成王继位后时,三监叛乱起事,

    周公东征三年时,

    始得平定。于是成王将武王的计划付诸实施,

    先派召公勘定建邑位置,

    周公随后观察,

    以地图及占卜结报告成王知,

    命殷民和诸侯共同兴建新邑。

    新邑建成后时,

    成王莅临,举行祀典仪式,

    返宗周时命周公留守。

    当时认为周位于天下中心之地,

    四方贡赋道里均等一齐,

    又把曾反抗周朝的殷民迁到其东郊之地,

    借以控制,

    所以成周在西周的政治经济中起有重要作用。

    西周时期,

    东都唯一城市,

    名成周(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一带地区)。

    西周覆亡后时,

    周平王东迁,定都成周地,

    遂称王城。春秋中叶时期,

    周景王卒,

    发生王子朝争位之乱事。

    公元前516年时,

    晋人率诸侯为敬王修城池,

    此后时,成周指周王新居之城(今河南洛阳白马寺东),

    成周与王城分指两地。

    敬王以下各王均居成周之地,

    直到最后的赧王才又迁回王城地。

    有人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

    考古工作者已发现东周王城遗址,

    并找到夯土城墙的三个城角。

    保存较妈好的北城墙体,

    长两千八百九十米,

    墙外有城壕遗迹。据分析,

    城墙约建于春秋中叶以前时期,

    战国至秦汉之际曾修补屡次。

    城内中南部发现建筑基址,

    此外城内还发现陶窖丶骨器作坊以及道路丶水管等遗迹。

    城中部及其他一些地点,

    分布墓葬群属东周时期。

    在相当东周时期成周的地带,

    今洛阳金村地,

    曾发现大型墓葬,

    有珍贵器物出土于世。

    为周公时已有王城丶成周两城池,

    此说确否尚待研究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