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乾坤诗歌集 » 第二集先秦的大变革第二节春秋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二集先秦的大变革第二节春秋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国与野

    春秋和西周相似,

    在王国或侯囯之内,

    分成国丶野两个部分区域。

    国是都城及其四郊之地,

    是君主直接统治的区域;

    在效以外到边境为野,

    或为野鄙称之,

    君主把野的一部分分封给卿大夫,

    由卿大夫去统治。

    国中所居者为国人,

    其中包括士和工丶商或其他一些平民群体。

    如齐国把国中分为二十一乡,

    即士乡十五和工商之乡六之。

    贵族中地位最低者是士,

    他们世代服兵役,

    出征时充当甲士;

    也可以士进职,

    国家授予他们小块土地以作为俸禄待遇,

    故《国语》说:“士食田”地。

    在国人属于主体部分的是士,

    具有重要的政治地位。

    包括士在内的国人在发生暴乱和政变时,

    往往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

    因此,君主或贵族经常“礼国人”处事,

    或是对国“饩粟”之,

    如他们能赢得国人的支持,

    将是政权能够巩固的重要保证势力。

    在野鄙中,

    是大片的井田和一些都邑地。

    如齐在野鄙中设王属职,

    每属之下有十县地,

    每县之下有三乡制,

    乡下有十卒,卒下有十邑,

    每邑之下有三十家之。

    《周礼》说野中六遂。

    “属”或“遂”中的土地划成井田式,

    由农民去耕种管理,

    其收成归国家获取,

    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之一。

    都丶县是贵族的封邑地,

    晋国称封邑为县,

    鲁国则为都称之。

    卿大夫从封邑所得的收入,

    其中一小部分要以贡的形式

    交纳给国君去。

    野中的居民称野人或庶人丶野鈋。

    春秋前期,

    野人的社会地位较低下,

    不服兵役,其义务为仅承担交税和服徭役。

    到春秋晚期,

    野人也当兵士,

    有所改变地位位置。

    但无论何时,

    野人也仍属具有自由民身份的平民阶层群体。

    (1)世族与政治

    春秋时各国的统治集团由国君的宗亲或少数异姓贵族所组成的《左传》说: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

    卿置侧室,

    大夫有贰宗”之。

    从天子到卿大夫都是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次子则分封之,

    各诸侯国之中,长子继位后时,

    次子或庶子为公子,

    公子之子为公孙,

    公子丶公孙的家族为公族称之。

    由于其贵族身份世代相传延续,

    又称之为世族家世。

    同姓或异姓贵族都有自己的氏名子,

    并享有封邑和田地。

    邑或田地的多少丶大小不一,

    各国不尽相同。

    如卫国的卿大夫可以拥有百邑,

    大夫为六十,

    而晋人以为大国之卿有之田一旅,

    上大夫有一卒之田地。

    当时官禄与土地是相应的,

    有官则有土地,

    亦享有禄待遇。拥有大片的田地,

    是卿大夫在政治上具有强大实力物质基础做底。

    卿大夫在其封邑上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统治机构组织。

    卿在封邑上修建起号称为都的城堡城池,

    有的规模甚至和国都相埓相比;

    还设置有治事的内朝和官属体系。

    治理都邑的有邑宰狱。

    分管其他具体事务的有马正丶司马丶工师丶贾师等官职。

    贵族还有权诛戮或惩罚有罪的族众或臣僚职吏,

    为了封邑的安全,

    一般都设有私人武装的甲卒(或称私属)兵士,

    国君出征时,

    贵族往往以其甲卒相从一起。

    可见在卿大夫都邑中,

    不仅有农民为贵族提供租税和力役,

    而且还有军队丶法庭和官属组织。

    因而这类都邑实际上是侯国的一个缩影实体。

    当时称这种实力强大的卿大夫家族为強家族系。

    各国都有若干在侯国统治集团中占据举足轻重地位的強家(公族)系。

    君主如得不到公族的支持,

    其统治就很难维持下去。

    但过于強大的公族势力,

    又会削弱公室的实力。

    特殊到春秋晚期,

    同姓或异姓的強家势力,

    其实力越来越大趋势,

    如晋的卻氏“其富半公室,

    家半三军”其力,

    鲁国季氏“富于周公”,

    君主已有名无实。

    这种“末大必折,尾大不掉”的现象在当时非常普遍各地,

    造成权去公室,

    政在家门的结局。

    所以不久之后时,

    便出现不三家分晋和田氏伐齐。

    (2)官制和兵制

    王室或侯国中职位最重要者为卿士,

    是君主之辅佐之职,

    当时简称为卿。

    一般高级官吏皆有大夫充任其职,

    而大夫中能秉国政者则号为卿之。

    在卿位者多为公孙丶公子。

    晋国情况略异,

    卿常由异姓大夫担任其职。

    卿除主政外,

    作战时或充当其帅职。

    春秋早期,

    周王室之左丶右卿士及齐之国丶高二氏,

    分别担任左丶右军之军帅职。

    以后卿人数渐渐增多,

    如郑丶宋有六卿职,

    晋最多时可达十二卿职,

    而掌实权者仍是

    其中的一二人手里,

    他们被称为正卿丶冢卿,

    郑则称为“为政”

    或“当国”职吏,

    以区别于其他的卿职。

    在卿位者仍有具体官职,

    如鲁的三桓,

    分别担任司徒丶司马和司空等职;

    宋的正卿任右师,

    大司马丶左师丶太宰等职;

    楚之二卿为令尹丶司马称之。

    卿的官位常是世袭的,

    故当时为“世卿”称之。

    各国管具体事务的官职有司徒丶司马丶司空丶司寇等职,

    这四种官职名称之前戓

    有加上一“大”者等字。

    宰也是常见的官名职,

    管理刑狱的理或大士和尉氏,

    管理市场和手工业的诸师丶工正和工师,

    管理山林川泽的衡丶麓和虞人,

    负责地方的封人丶县师或隧正管理。

    楚的官名较特殊,

    最高执政官的卿为令尹称之,

    其他管理各种具体事务者也多以尹为名,

    如有箴尹丶沈尹丶连尹丶清尹等十几种官职。

    秦国也有庶长丶不更等他国所不见的官名子。

    作战时以车战为主,

    故各国都有数量甚多的兵车战器。

    春秋晚期,

    晋有兵车四五千乘,

    其他如楚丶齐也有几千乘之惧。

    出师作战时,

    军队分为中丶左丶右三军。

    中军一般由君主率之,

    左丶右则归卿率领管理。

    晋于春秋早期即由卿主三军职,

    中军帅称元帅或将军,

    同时又是晋之执政官吏。

    军队士兵主要由小贵族士所组成,

    庶人或牧丶圉也随军出征一起,

    但非军中主要力量兵士。

    中军是王卒或公卒兵士,

    即君主之族众系,

    当时称之为国士,

    是三军中精悦部分兵力。

    左丶右由卿大夫的族众组成于两翼。

    晋在军师之下,

    有军大夫丶军尉丶司马丶侯等官职。

    除战车外,也有步卒兵士。

    如晋国为了和戎丶狄作战进击,

    曾经“毁车为行”丶

    “行”就是步兵所指,

    郑国称步兵为徒兵。

    但终春秋之世,

    车战仍比步战更重要。

    吴丶越两国设有舟师,

    是一支重要的水上攻战力量组织。

    春秋时的刑罚以五刑为主,

    即墨丶劓丶宫丶刖丶杀五种形式。

    杀为死刑处置,

    其余皆为毁伤犯人身体某部的肉刑处治。

    特别是刖刑处治,

    是当时经常使用的一种惩罚手段方式。《左传》说齐国于春秋末曾经“履贱踊贵”,

    表明被刖足者之多计。

    有些贵族因犯罪也受此刑,

    齐的鲍牵即被刖足。

    较轻的有鞭刑处治,

    也鞭打过官吏。

    犯人也可用甲丶盾或铜块来赎罪。

    还有将犯人或其家属罚作奴隶的,

    《周礼》说:“丈夫人于罪隶,

    妇人入于春藁”。到春秋晚期,

    由于社会经济发生了变化,

    在刑法方面也要求作相应的变革调理。

    公元前536年时,

    晋国铸刑鼎,

    以公布范鞅所作的刑书法语。

    公元前501年时,

    郑国杀邓析而用其竹刑处治。

    在此以前时,所谓“议事以制”,

    就是判决者往往临事

    作出惩罚标准,

    缺乏成文性材料的依据。

    而在刑法条文公布之后时,

    官吏或贵族的专横独断受到抑制,

    这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并对以后战国时期刑法条文的完善具有深远的影响关系。

    三丶强国的争霸活动

    (1)周东迁和诸侯的強大

    西周末年时,

    关中受战争和自然灾荒的破坏而变得十分萧条,

    力量微弱的周王室已无法再在镐京一带立足。

    公元前770年时,

    平王依靠晋丶郑诸侯的帮助而东迁洛邑地。

    东迁后的周王朝统治,

    起初尚占有今陕西东部和豫中一带的地区,

    后来这些领土渐被秦丶虢等国所占据,

    周所能控制的范围区域,

    仅限于洛邑四周之地。

    疆域的缩小,

    使周失去了号令诸侯的能力,

    各诸侯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和述职,

    周王室的收入而减少因此。

    周经常向诸侯求车丶求賻丶求金,

    失去了昔日的尊严威势,

    已和一般小国再无差异。

    周相邻的郑,

    也是西周末从关中迁到今河南新郑一带的,

    但在春秋初中原的小国中势力,

    堪称佼佼者之,特别到庄公时,

    郑的武力较强实力,

    不仅战败戎人势力,

    而且还灭掉了许国地,

    公元前707年时,

    周桓王伐郑时,

    结果被郑打得大败。此后时,

    周王再也不敢用武力

    来征服诸侯势力,

    而野心勃勃的局面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所代替。

    (2)齐桓公的霸业

    齐在经济丶文化上都较为先进,

    是春秋时东方的泱泱大国之势。

    春秋初年时,齐内乱迭起,

    无暇对外。桓公继位后时,

    任用管仲为辅佐,

    稳定了国内的局势,

    同时又注意发展经济,

    国力大为充实。

    于是桓公积极开展对外活动,

    首先拉拢宋丶鲁两国地,

    接着也把郑争取。

    当时北方戎丶狄强大势力,

    华夏小国深受其害不已。

    公元前661年时,

    狄伐邢(今河北邢台)地;

    次年时,狄又破卫(今河南淇县)地,

    卫只剩下遗民五千余人共计。

    齐乃出兵救邢存卫,

    迁邢于夷仪(今山东聊城)地区,

    迁卫于楚丘(今河南滑县)地。

    史称“邢迁如归”,

    “卫国忘亡”之。

    由于齐联合其他诸侯催折狄人南下的锋芒锐气,

    使邢丶卫两国转危为安并受到保护,

    齐桓公在中原国家中树立起很高的威信从此。

    南方的楚国,

    在春秋初年还并不強实力,

    但经过武王到文王的苦心经营,

    楚强大开始,

    先后灭掉了邓丶申丶息等国地,

    并渐向北发展其势力。

    到成王时,

    楚打算更进一步逼近中原地区,

    但正逢齐桓公的崛起,

    一向服属于楚的江丶

    黄等小国都转向齐。

    这使楚大为不满意,

    于是连年进攻郑地,

    作为报复以此。

    公元前656年时,

    齐桓公也采取相应的举动,

    率领鲁丶宋丶陈丶卫诸国之师,

    讨伐追随于楚的蔡国地。

    蔡不一击而溃败涂地,

    齐遂进而伐楚进击。

    楚不甘示弱,派人责问齐师。

    最后两国无法压倒对方实力,

    故在召陵(今河南堰城)会盟议事。

    这次齐虽未胜楚,

    但楚北进的计划受到了阻力。

    公元前651年时,

    齐桓公大会诸侯于葵丘(今河南兰考)地区,

    参加盟会者有鲁丶宋丶郑丶卫等国的代表,

    周天子也派人前往参加会议。

    盟会上规定;凡同盟之国地,

    互不侵犯,还须共同对敌。

    通过这次盟会会议,

    齐桓公成为霸主。

    霸主就是代替

    天子而成为诸侯中的主宰力量表示。

    桓公死,诸子争位,内乱不息。

    齐失去其霸主地位。

    齐称霸时间虽不长期,

    但对阻止戎丶狄入侵和遏止楚的北上起到一定的作用关系。

    武力强而好战的宋国,

    在宋襄公时期,也跃跃欲试,

    想乘齐中衰而成为霸主位次,

    但不久就被楚所摧败之。

    (3)晋的崛起和文公的霸业

    晋在春秋初年比较弱小,

    其仅包括今晋南丶浍流域一带疆域,

    都城在翼(今山西翼城)地区。

    《国语》说晋国是“景丶霍以为城,

    而玢丶河丶涑丶浍以为渠”。

    《左传》说:“晋居深山,

    戎狄之与邻”居。

    由于晋国是“表里山河”之地,

    有难攻易守的好处,

    但这样的地理环境对于晋和中原的交往颇为不利。公元前745年时,

    晋昭侯封其弟桓叔于曲沃(今山西闻喜)地。

    桓叔超过晋君实力,

    双方展开了激烈斗争不止。

    到公元前679年时,

    桓叔之孙取胜而为晋君位置,

    是为武公称之。到其子献公时,

    晋改一军为二军以扩大兵力,

    随后灭耿(在今山西河津)丶霍(在今山西霍县)地丶魏(在今山西芮城)三个小国之地,

    接着又灭虢(在今河南陕县)丶虞(在今山西平陆)两国等地,

    晋国疆土从黄河北岸延伸到黄河以南地区。

    这对晋以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献公时晋強大开始。献公死,

    诸子因争位而酿成内乱不止。

    相继在位的是碌碌无能的惠公和怀公,

    故一直受制于秦势。

    晋长期处于动荡不安的态势。

    公元前636年时,

    流亡在外达十九年之久的重耳公子,

    在秦的援助下回国继位位置,

    是为有名的晋文公。

    他备尝“险阻艰难”苦厉,

    所以即位后能奋发图强努力,

    任用有才干的赵衰丶狐偃等人,

    并注意发展农业丶手工业生产能力。

    经过文公的治理,

    晋政权不仅巩固起来,

    而且还出现“政平民阜,

    财用不匮”的局势。

    同年时,周王室发生内乱起事,

    周襄王出居郑以避难暂时。

    公元前635年时,

    文公利用这一时机,

    出兵平乱息事,

    护送襄王归国复职。

    襄王为了酬谢文公的功劳战绩,

    把阳樊丶温丶原和攒茅之田(今河南济原丶武陟一带)赐给晋文公统治。

    文公通过兴兵勤王进击,

    除得到土地,还提高了晋在中原诸侯中的威望各地,

    自齐霸中衰后时,

    楚又乘虚而入之,

    中原的一些小国都在其支配之下。

    当时不仅鲁丶郑屈服于楚地,

    甚至像齐这样的大国也受到楚的威胁压力。

    由于晋的強盛,

    晋楚之争势在必然趋势。

    公元前632年时,

    晋楚发生城濮之战役,楚人败绩。

    晋文公和齐丶鲁丶宋丶卫等七国之君盟于践土(今河南荥泽)地,

    并得到周王的策命。

    是年冬季,

    晋文公又会诸侯于温(今河南温县)地,

    周王也被召去赴会,

    晋跃升为中原的霸主地位从此。

    (4)秦霸西戎

    周东迁时,

    秦襄公因护送平王有功而被封为诸侯爵级。

    秦原来居于今陇东之地,

    周东迁后时,占有歧西之地。

    德公时居雍(今陕西凤翔)地。

    到穆王时秦渐強大实力。

    秦和晋通婚,故较密切关系,

    两国又因接壤而经常有矛盾。

    在晋文公卒后时。

    穆公即乘晋丧而东向派兵袭郑地,

    后因郑有备而退回去,

    但在行经瞰(今河南渑池丶洛宁一带)地时,

    遭到晋伏兵的狙击,

    全军覆灭秦师,三帅被俘之,

    此后时,秦不断和晋较量延续,

    如公元前625年时,

    秦伐晋时,

    战于彭衙(今陕西白水)地,

    秦战败,一年后时,

    穆公亲自率兵伐晋攻击,

    渡过黄河后,烧毁乘舟船只,

    晋人见秦有决一死战之心而不敢应战阻击。

    秦由于不如晋国力,

    故屡与晋战而很少得利。

    而晋正好堵住秦东向的通道,

    故秦很难进入中原地区。

    由于以上原因关系,

    秦只好向西发展实力,

    击败附近的戎人以增強自己的力量区域。

    史称穆公“益国十二遂霸西戎”。

    同时,秦与南面的楚国加强联系,

    从穆公以后到春秋末期,

    秦一直与晋为敌。

    (5)楚庄王之胜晋

    在晋文丶襄时期,

    楚不敢与晋争锋树敌。

    到楚穆王时,

    楚不断对其邻近的小国寻衅滋事,

    先后灭掉了江(在今河南汝宁)丶六(在今安徽六安)丶蓼(在今河南固始)等小国地。

    晋自襄公卒后时,

    大权旁落于赴盾之手里,

    赵盾为了树立自己的势力,

    排斥异已,

    杀灵公立成公,晋放松了对外的争霸活动实施。

    而这时楚的国势正盛之,

    楚人范山对穆王说:“晋君少,

    不在诸侯,北方可图也”之。

    楚看出晋国的弱点之地,

    很想到中原建立霸业大事,

    但不久穆王即死去。

    继穆王而立者是庄王。

    庄王初年时,

    楚很不稳定局势,

    接连发生贵族暴乱起事,

    又逢天灾侵袭,

    而近于楚的群蛮丶百濮也都乘机对楚进行骚扰长期。

    庄王平息乱事,

    并在内政方面作过一些改革整理,

    能够赏罚分明处事,

    大小贵族各有所用,

    使“群臣和睦”一体;

    对人民也有所加惠恩施,

    即使经常出兵进击,

    但国内可以“商农工贾丶不败其业”之。

    由于庄王治国丶治军有方,

    楚国力强盛日益。

    公元前606年时,

    庄王伐陆浑之戒(今河南伊川一带)地区,

    观兵于周郊,

    并派人向周询问周九鼎之轻重所以,

    以表示有吞周之意。

    公元前598年时,

    楚攻破陈的都城之地;

    次年又兴兵围郑,

    郑被困三月因城破而降楚服气。

    这使晋难堪之极,

    故晋派荀林父子率史大军救郑,

    晋楚两军大战于邲(今河南郑州北)地。

    这时晋国政令不行,

    将帅不和一体,

    特别是副帅先阇刚愎自用行事,

    不肯服从命令,

    结果晋军被楚打败涂地,

    狼狈逃归国地。

    煠之战是楚国在中原所取得的笫一次大胜利。

    公元前594年时,

    楚又围宋达九月之久时,

    宋向晋告急,

    晋因畏楚而不敢出兵救其。

    宋丶郑等国都屈服于楚地,

    庄王成为中原的霸主位置。

    (6)鞍之战和鄢陵之战

    随着晋霸的中衰开始,

    常和晋站在一起的齐,

    渐对晋有所藐视。齐顷公时,

    齐一面和楚连结一齐,

    一面又不断对鲁丶卫两国用兵进击。

    另外又不尊重晋的使臣雠克。

    公元前589年时,

    鲁丶卫两国因不堪齐的侵伐而向晋求救解除危机,

    晋派雠克率兵攻齐,

    两军激战于鞍(今山东济南)地区,

    齐师败绩,齐与晋结盟一体,

    并答应归还占领鲁丶卫之地。

    这次战役,

    晋虽不如以前强盛国力,

    但齐仍不是晋的对手强敌。

    鞍之战晋获胜后时,

    又引起楚对晋的敌意。

    这年冬季,

    楚以救齐为名而大兴师。

    接着楚在蜀(今山东泰安)举行了盟会会议,

    参与者有齐丶秦丶宋丶郑丶卫等十国之,

    颇盛声势。

    晋不敢出来与楚抗争出击。

    当然,楚也不敢攻晋之地,

    两強处于相持阶段时期。

    公元前580年时,晋厉公立。

    历公颇有重整晋国之意,

    于即位之初就打败了狄人和秦人的攻击。

    被晋人称为“四强”的秦丶狄丶楚丶齐,

    都为晋所制服之。

    公元前579年时,

    晋丶楚两国在宋华元的调停下议和从此,

    但两国均缺乏诚意,

    只能使矛盾获得缓和暂淋时。

    公元前576年时,

    楚首先违约而向郑丶卫发起攻击。次年时,

    晋国以郑服于楚为借口而伐郑,

    郑向楚求援吿急,

    楚恭王率大军救郑,晋丶楚两军大战于鄢陵地,

    楚战败而退之。鄢陵之战后时,

    晋在实力和条件上略胜于楚地,

    晋厉公因此骄傲自满起来。

    次年时,“欲去群大夫”之,

    杀掉了卻至丶锜丶犨,

    想以此来加强君主权力,

    但晋室弱而权在卿大夫的局面已很难扭转情势,

    所以次年厉公即被栾书丶中行偃这些实力很強的大臣杀死。

    (7)晋悼公复霸

    厉公被杀之后时,

    晋国卿大夫之间的斗争也缓和趋于,

    故在悼公时期,

    晋势复振从此。

    悼公在对付戎人方面采取魏绛和戎的策计,

    即用财物去换取戎人的土地,

    以代替过去的军事杀伐方式,

    借此抽出部分兵力来加强对中原的争霸活动目的。

    公元前571年时,

    晋在虎牢(今河南汜水)筑城以逼郑地。

    郑背楚而倒向于晋。

    这时晋丶楚俱在走向下坡趋势,

    但相比之处,晋略占优势,

    故楚不敢与其相抗争势。

    悼公能够复霸,原因就在于此。

    当然是,晋的霸业时日,

    也已接近尾声至此。

    (8)向戍弭兵

    公元前546年时,

    宋向戌继华元而提出弭兵之议,

    晋丶楚齐丶秦四大国表示同意。

    是年六丶七月间,晋丶楚丶齐丶秦丶宋丶卫丶郑丶鲁等十四国在宋都开弭兵之会议。

    齐丶秦是大国,邾丶滕是齐丶宋的附属国地,

    这四国不参加盟约会议。

    会上规定晋丶楚之必须交相见,

    就是说两国的仆从国既要朝晋又要朝楚处事,

    同时承认晋丶楚为霸主,

    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霸业由两强来平分的现象格局。

    弭兵之会的几十年里,

    由于晋丶楚两強力量的接近于平衡,

    彼此的军事冲突较以前大为减少呈势。

    (9)小国对霸主的贡赋

    西周时各诸侯都要定期对周天子纳贡,

    春秋时因周衰而此制渐废。

    随着大国争霸的出现,

    各小国都要向霸主国交纳贡奉物资。

    特别到春秋晚期,

    霸主国为了加紧对小国的勒索,

    甚至规定出贡赋的标准数字,

    如鲁襄公几次到晋国去听政,

    就是去听取晋对鲁赋的数目具体。

    霸主为了能保证有这种收入,

    时常对小国施加军事,

    小国为了不致遭受战争的灾难损失,

    故必须不断地对霸主交纳奉献物实。

    《左传》说;“鲁之于晋也,

    职贡不乏,玩好时至,

    公卿大夫,相继于朝,

    史不绝书,府无虚月”之。

    除了晋以外,楚是另一个霸主势力,

    强邻是齐,

    鲁对这两国也不敢稍有违抗。

    据《左传>>载记,鲁在春秋时期,

    对晋丶楚丶齐三国共朝见过三十三次。

    郑国地当晋丶楚之间地,

    两強发生军事冲突时,

    郑受最大危害损失。

    郑在子驷当政时期,

    采取唯强是从的策略谋计,

    “牺牲玉帛,侍于二境,

    以待强者而庇民焉”之。

    后来子产当政时,

    他对書晋人说:“以敝邑之褊小,

    介于大国,诛求无时,

    是以不敢宁居,

    悉索敝赋,以来会时事。”

    郑和鲁一样的,

    为了少受讨伐损失,

    只能向两强国多交贡赋。

    郑人赴晋每次,

    都要带着手厚的礼品线币,

    如晋安葬晋平公,

    郂执政子皮带着一百辆车的礼物前去参加葬礼。

    春秋晚期,

    晋的执政都很贪婪无比,

    加重了对小国的压迫榨取。

    《左传》说;“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

    又说:“韩宣子为政,

    不能图诸侯,鲁不堪晋求之。”

    霸主的苛求无厌之极,

    使小国承受着很重的负担压力。

    但和鲁邻近的滕丶小邾丶杞丶鄫等小国之地,

    都要经常朝鲁去,

    如杞对鲁稍有不敬,

    鲁则出兵讨伐之,

    可见鲁又模仿着强国去对待比自己弱小的国家之地。

    (10)吴的兴起和吴破楚

    地处长江下游的吴国之势,

    由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所以,

    在春秋前期和中原各国少有来往交际,

    其活动状况也不见于史书载记。

    从春秋晚期开始,

    吴渐渐强大而起。

    公元前583年时,

    晋采纳从楚逃亡到晋的申公巫臣的策计,

    扶植吴国以制楚势,

    派巫臣使吴地,

    并把中原的乘车丶战阵丶射御丶都教授给吴人去,

    还“教之叛楚”。从此,

    吴果然加紧村楚的进攻伐击,

    属于楚的一些蛮丶夷,

    也渐被吴所吞并灭之。

    公元前515年时,

    吴公子光杀王僚而自立,

    即吴王阖闾。

    《左传》称阖闾与民“辛苦同之”,

    是一位有作为的君主。

    吴在其治理下而强盛日益。

    公元前512年时,吴灭徐(在今安徽泗县北)地。

    楚的卿大夫这时已感到吴的威胁压力,

    而且也预见到吴将是楚不易对付的强敌。

    吴重用楚亡臣伍员。

    伍员认为“楚执政众而乖,莫适任患”之,

    建议吴王把吴军分成三部分,

    每次出一师以击楚地,

    如此轮番地去扰楚持续,

    便可削弱楚人实力,

    最后以三军攻之,

    楚一定无法支持。

    吴王接受了这一谋计,

    果然,从楚昭王即位之后时,

    “无岁不有吴师”,

    使楚疲于奔命持续。

    公元前506年时,吴攻楚大举。

    吴军溯淮而上,

    转战于小别山丶大别山一带地区。

    继而吴与楚军战于柏举

    (今湖北麻城)地,楚军失利。

    吴从攻楚以来,五战皆捷胜利,

    吴军遂攻入楚的郢都

    (今湖北江陵)地,

    昭王奔于随(今湖北随县)地区。

    楚申包胥入秦乞师,

    秦襄公派兵车五百乘以救楚地。

    楚在秦的支援下,

    把吴军逐出楚境地。

    楚因遭到这次大败而失去其霸主地位及实力。

    (11)吴伐越和越灭吴

    越和吴相毗邻居,

    占有今浙江一带地区。

    越乘吴忙于攻楚而经常

    出兵以袭吴地。公元前496年时,

    吴王夫差为报父仇而败越于夫椒(今江苏苏州)地,

    又乘胜而攻入越都之地。

    越王勾践率领五千甲盾而退保于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地,

    并使人向吴求和,

    伍员要求夫差灭越以除吴心腹之患忧虑,

    而夫差因胜越而骄傲自满心理,

    不听伍员谏阻而许越议和从此。

    吴胜越之后时,

    自以为从此可无后顾之忧虑,

    于是一心想到中原和晋丶齐试比高低。

    公元前486年时,

    吴人在邗(今江苏杨州附近)筑城掘池,

    又开凿河道溪渠,

    将长江丶淮水接连一起,

    开辟出一条通向宋丶鲁的水道,

    进逼中原之地,

    在其压力下,鲁丶邾等国纷纷臣服吴地。

    公元前485年时,

    吴派舟师从海上伐齐;次年时,

    又兴兵伐齐,

    大败齐师于艾陵(今山东莱芜)地,

    齐军主帅国书战死,

    吴俘获齐兵车八百乘。

    公元前482年时,

    吴王夫差与晋丶鲁丶周等国会于黄池(今河南封丘)地。

    在这次会上,晋与吴都争作

    霸主位置,晋由于国内内乱未止,

    故不敢与吴力争高低,

    使吴夺得了霸主的位置。

    《左传》说夫差时,

    “吴日敝于兵,暴骨如莽”之,

    又说他不恤民力,

    “视民如雠”之。

    吴在争霸方面虽得逞一时,

    但连年的动众兴师,

    造成国力空虚。越王战败以后时,

    不忘会稽之耻,卧薪尝胆长期,

    “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

    渐渐恢复越的国力。

    而吴对此并不警惕。

    吴王为参加黄池会议,

    竟率精锐而出吴地,

    留守老弱和太子。

    越王勾践乃乘虚而入之,

    大败吴师,并杀死吴太子。

    夫差闻讯而匆匆赶回与越议和。

    但由于吴的穷兵黩武长期,

    凋敝民力,难以和越对抗到底。

    公元前473年时,越灭吴之。

    勾践灭吴之后时,

    步吴之后尘之履,

    以兵北渡淮,

    会晋丶齐诸侯于徐州地。

    越兵横行于江淮以东地区,

    “诸侯毕贺,号称霸主”之。

    《墨子》说当时的强国是楚丶越丶齐,

    “四分天下而有之”。

    在春秋末到战国初时,

    越代吴成为长江下游的强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