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神吹三国 » 三国人物真正的成功之道 2

三国人物真正的成功之道 2

    从董卓和吕布的例证,我们不难看出,光靠厚黑之术,是不能完全成功地谋求霸业的,其所谓的霸业也多是短暂的。那么,三国人物真正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我以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战略得当,就能成功。战略,在这里指全局性的,统领性的一种策略。其中,错误的战略称为失当的战略,正确的战略称为得当的战略。得当的战略,是三国人物成功的充分条件。实际上,东汉末年,与其说是分裂为三国,还不如说是分裂为了很多个国。比如:董卓集团算一国,吕布集团算一国,公孙瓒集团算一国,袁术集团算一国……当然,其中也包括后来的魏蜀吴三国。他们的君主名义上听命于大汉,实际上都是独立王朝,袁术集团甚至还在半路直接反了水。这些集团,有成功的,有不成功的,有成功一半的。成功的往往都是战略上正确的,不成功的,往往都是战略上错误的,成功一半的都是有时候战略正确有时候战略错误的。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成功的。这个成功的三国人物非魏国的司马懿不可。司马懿的总体战略是:肃清万里,总齐八荒。在曹操时代,因曹操疑之,故而,司马懿学习刘备,韬光养晦,不露锋芒,躲过了曹操的眼睛,等曹操死后,司马懿一下子就成了魏国的栋梁之臣,平定孟达的叛乱,用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战略,轻取孟达;平定辽东,用围而不打的战略,又轻取了公孙渊;西阻蜀汉北伐,用坚守不战,拖垮敌人的战略,使得蜀汉军马不能获取胜利;在与曹爽争权夺利之时,用装病装傻的战略又轻取了曹爽,掌控了魏国朝政,司马懿死后,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又通过不懈努力,最终完全实现了肃清万里,总齐八荒的总体战略,重新统一了中国,建立了晋朝。

    其次,我们再分析一下不成功的。三国人物之中,不成功的人很多。举个例子,比如袁术。袁术这个人,没有战略眼光,他的袁术集团虽然兵精粮足,但是,袁术集团的实力比起其他诸侯来说,显然不是最强的,与实力很弱的刘备集团交手,也是堪堪要败的样子,更不要说与势力强大的袁绍集团、曹操集团交手了。就是这样一种状况,袁术就敢凭着玉玺称了皇帝,岂不是把自己当成了靶子,成为众矢之的吗?不是自己找打吗?由于袁术没有战略眼光,他的小朝廷很快就瓦解了。

    再次,我们分析一下成功一半的。成功一半的三国人物,也是很多很多。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袁绍、曹操、刘备、孙权等。我们先来分析袁绍,一说到袁绍,人们都用一种鄙视的眼光去看待他,以为袁绍算个什么东西。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人家袁绍可是虎踞四州之人,取得了一小半个中国的统治权的霸主,官渡之战,那是曹操集团侥幸得胜,如果曹操军队没有烧毁乌巢的粮食,恐怕真正失败的是曹操集团而不是袁绍集团。那么,袁绍为什么开始很成功呢,他的战略就是:平定四州,更兼沙漠之众,南向以争天下。这个战略,无疑是实实在在的,是正确的,绝对不是易中天先生嘲笑的“曹操听了,肚子里好笑。”的,所以袁绍在平定四州以前,霸业基本顺风顺水。官渡之战以后,才一蹶不振,但是他还是平定了四州各处的叛乱,保住了四州。后来,袁绍集团又是怎么搞乱的呢?那就是袁绍采取了废长立幼、我行我素、赋税很高等战略,显然,这些战略无疑是错误的,所以,导致了袁绍集团的最终失败。我们再看曹操的战略是“以道御之”和“奉天子以令不臣”(挟天子以令诸侯)。所以,曹操集团统一北方以前也基本打得顺风顺水。统一中国北方以后,曹操的战略就不正确了。他的中原之兵,多为步骑精锐,水军尚未练成,然而,他急于消灭东吴,在赤壁与东吴鏖兵,以中原之短,击东吴之长。结果大败而回。这个时候,曹操的战略应该调整为:结好孙权,攻灭刘备。守定荆州,苦练水军。先用步兵,攻取汉中,然后蜀地。机会成熟,水陆并进,收取东吴。倘若如此,那结果就不一样了。至少都不会惨败于东吴。我们又说说刘备,刘备在得诸葛亮以前是没有什么战略的,只是猛冲猛打,结果势穷力孤,得了诸葛亮以后才制定了正确的战略:南和孙权,北拒曹操。先占荆州为家,然后,进取西川,汉中,与曹魏东吴成鼎足之势。从此,刘备集团一发不可收拾,很快就取得了西南地区的霸权,达到了事业的顶峰。但是,关羽违背诸葛亮“南和孙权,北拒曹操”的战略意图,从而败走麦城,兵败失地被害。刘备更是弃诸葛亮战略于不顾,对东吴大举进攻,结果夷陵兵败,主力部队,损失殆尽。刘备集团中的诸葛亮,无疑是三国时代最伟大的战略家。他早期战略是“以荆州为家,取西川,汉中,与曹魏、东吴成鼎足之势,一旦天下有变,一军出荆州,取宛城洛阳地界,一军出秦川,取陇右和长安地界,最终统一中国。”,这个战略,应该是最实实在在的战略,诸葛亮用了这个战略,简直让刘备集团一步登天地成就了西蜀霸业。但是,到了诸葛亮时代,荆州丢了,也就是进取中原的东方基地丢了,进攻中原的道路就只剩下了祁山一带了,须知秦岭山脉,崎岖难行,加之司马懿用坚守不战、以老蜀军之策,诸葛亮就是有通天本领,又如何能够成功?也就是说,诸葛亮时代,形势发生了变化,诸葛亮的《隆中对》的战略已经过时了,在诸葛亮时代已经是错误的了,倘若诸葛亮此时调整战略:先与曹魏、东吴全面修好,互不侵犯。经略西南,以占地盘,再取东吴,以夺粮食,北伐中原,一统天下。令李严守定白帝城诸郡,以遏东吴,令魏延守定汉中诸城,以防曹魏,然后,亲率赵云、关兴、张苞等众将诸军,连结孟获南军,攻略西南诸处,南方可达南海,西部可取天竺。(须知西南诸处,多是部落,力量都小,各自为政,倘若诸葛亮各个击破,应该没有问题)也就是说,攻取西南,以夺地盘。倘若如此,就是不攻取中原,蜀汉也算一个大国。然后,一旦机会成熟,先取东吴,以夺粮食。等国力空前强盛,则东取荆州、宛洛,西出秦川,取长安,以灭魏国,匡扶汉室。倘若如此,蜀汉统一中国就指日可待了。就是退一万步讲,“经略西南”没有成功,蜀军长年累月在山川密林险峻之地作战,也锻炼了蜀军,提高了蜀军战斗力,抵御魏军的入侵也是游刃有余的,这应该是最坏的结果了。可惜的是,天纵英才诸葛亮执意坚持隆中对的战略,后继之人姜维同样执着坚持隆中对的战略,从而导致蜀汉悲歌,令人扼腕叹息。我们最后说说孙权,孙权是三国时期典型的守成之主,他的战略就是保有江东地界,见机席卷天下。他这个战略,无疑是正确的。他在保住江东的同时,袭取了荆州,取得了夷陵之役的大捷,曾几度北伐曹魏。要做到守成,就必须要把自己的力量紧密团结在一起。但是,孙权在晚年的时候,猜忌杀害亲人,大将,显然放弃了守成的战略。使得吴国内乱不息,极大地削弱了东吴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