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在那罗马紫袍之下 » 第十六章 幸福之国

第十六章 幸福之国

    落日的余晖照亮了一处已经荒芜的田地。这片田地因为战争的原故而遭到了遗弃。上面都是因为战火而烧黑的印记。田里还有着枯黄麦穗的印记。象征着这片田地以前的繁华。在这片荒芜的田埂之下,静静地站着一个憔悴的中年男子。他不修边幅,胡须到处在脸上乱长。头发就和逃难的人一样油乎乎的,打结在一起。身上到处破洞的衣服昭示着他的贫穷。他默默地把胸前的东正十字放在了这片他曾经给予厚望的地方,再三跪拜。旁边的妻子满面愁容,怀中抱着一个哭泣的孩子。他们的身后,是已经被烧得只剩下框架的房屋。大棚里的牛和猪一个也没有了,只剩下火烤的痕迹和粪便。男人依旧跪在地上,仰天痛哭。在远方,一个穿着破旧的帝国官员默默注视着这一切,同时他的头颅也默默地低了下来。

    在结束和查理五世在波斯尼亚的争端以后,利奥皇帝返回君士坦丁堡,组建了旨在调查战后帝国经济的善后委员组织。皇帝组织了行政力量前往帝国那些曾经遭到严重的战争蹂躏的省份调查当地的实际经济情况。为了保证消息的真实性和人员的清廉,皇帝派出的都是教堂的坚持清修的修道士们。无数人在皇帝的命令下游走于帝国。皇帝开始逐渐意识到从托马斯时代帝国开始的不断的对外征伐对帝国人民百姓和经济的破坏,已经深入到了何种地步。

    修道士们虔诚地信奉上帝,但是他们在看到了这些苦难中的同胞以后,心里被极大的触动了。他们用出色的如同小说一般的文笔向皇帝描述着帝国境内子民们生活的惨状。从塞尔维亚再到保加利亚,这些帝国的边陲省份无一不是萧条异常。他们厌恶着帝国的官吏。一见到官员,穿着破烂的他们就会迅速四散奔逃。就连最为质朴的孩子们都不信任他们。心中的煎熬严重考验着这些调查官员们心中关于上帝的信仰。无数人在结束调查以后明确表示不会再参加任何和官僚有关的事务。皇帝看着这些人手中写出的一幅幅人间惨剧,不由得叹息。

    皇帝默默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帝国行宫别墅散步。几十年前,拜占庭帝国的拯救者君士坦丁十一世就是在这里的躺椅上安然逝世。

    如果是这位皇帝,他会怎么做呢?利奥对自己问道。

    望着远处逐渐落下的太阳和火红之中已经渗入到天空中独属于夜晚的暗蓝色,利奥开始反思自己前半生的追求。

    从第一次大东方战争再到自己和查理争夺波斯尼亚,自己在位的这么长时间基本上全部都用于了战争。自己一开始很年轻,从未关注过民生和帝国的经济。在他终于从混乱的战场返回宫廷以后,见到的是不断下降的税收报表和严重增长的帝国债务。还有几笔即将到期。他不能够容忍宣布帝国破产的屈辱,然而皇家的金库早就已经耗尽了。他不得不抵押了自己的一些珍贵的从那不勒斯带回来的艺术品。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战争已经让这个古老的帝国疲惫不堪,是时候休息了。

    利奥皇帝站起身来,心中已经拟定了几个方略。

    在君士坦丁堡的大街上,人们惊奇地看着几个月以前还是仇敌的哈布斯堡家族的商人进入了罗马帝国的首都。他们无一不是穿戴地富丽堂皇。马车上,是高傲的哈布斯堡家族的族徽雄鹰。车队的两侧是威武高大的瑞士雇佣军,他们的令人胆寒的长枪死死指着两侧围观的群众,生怕他们对商队做出什么不法的事情。车队里是哈布斯堡家族在威尼斯的代理商人。在哈布斯堡家族的庇护下,他在威尼斯赚的盆满钵满,一跃从一个小商贩成为了一个富翁。他来到君士坦丁堡是为了建纺纱手工工场。

    利奥皇帝在西欧散播消息,凡是愿意来到拜占庭帝国开办手工工场或是其他工场者,将会免除一般的税收,同时帝国还会以极低的价格给予其土地。无数商人来到了拜占庭帝国祈祷着能够发财。哈布斯堡家族的这位大商人自然也不能够错过。在威尼斯的长期经营已经让他有了丰富的从商经验。他在奥格斯堡发达的纺织工业能够提供给他足够的技术支持。他此行前往君士坦丁堡,目的是谈拢在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广设工场的事务。

    并不是所有人都支持皇帝的政策。圣索菲亚大教堂的主教们坚决反对和异端的合作,甚至威胁皇帝如果胆敢通过和敌人合作涉渎先帝们,就开除皇帝的教籍。在财政总管的鼎力支持下,皇帝勉强顶住了来自教士们的压力,大规模吸引西欧商人的投资。只有皇帝自己清楚,以帝国的财政能力,根本没有修复广大的因为战争被摧毁的农田和城市的实力。大批无业的流民只能够通过外国大商人和新型的资本家提供的工作岗位来解决。尽管皇帝很不想承认,但是异端确实比自己的帝国更加富有。尤其是来自低地地区尼德兰的商人们,出售阔绰,就连君士坦丁堡最富有的贵族和商人都要深深地惊叹。

    利奥皇帝的追求已经变了。他已经抛弃了年轻时追求武力扩张,恢复罗马版图的想法。他希求在自己的余生中向这些遭受着战争苦难的百姓们赎罪。他要建立一个幸福的国家。他要让整个拜占庭帝国成为子民们幸福的国度。

    皇帝在不久后开始了土地制度的改制。封建的贵族们逐渐没落,皇帝撤销了他们土地的永久所有权。帝国境内的商人们可以自由购买他们的土地开办工场或者是商业集市。而这些落魄的贵族们甚至已经落魄到根本没有办法和皇帝去抗争的地步,慢慢地沦为了平民阶层,泯然众人。在激发了先进的经济主体——资本商人的活力以后,皇帝继续向意大利的富格尔家族举债。这些钱大多被用在了帝国境内的兴修水利和农田的恢复以及城市的修复上。几年以后,随着流民们日渐安顿和经济的逐渐恢复,皇帝欣慰的看到帝国的税收报表上来自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地区的收入猛涨。帝国的一些债务得以顺利的去偿付。

    为了能够让帝国的各个部分不同民族的子民团结一致,皇帝从自己的皇家金库中又贡献出了一大笔的财产。这笔财产被用于兴办学校。

    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而且境内的主体希腊-罗马民族不占绝对多数的情况下,帝国的语言不通已经成为了一个巨大的问题。早在皇帝还在进行战争的时候,就有军队中的人听不懂皇帝的喊话。他们往往只能够听从那些有着教育水平能够理解皇帝的希腊语和军官运作。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的官员也对希腊语一窍不通。每次来君士坦丁堡汇报情况都是一场灾难。皇帝决定改变这样的割据。他从未想到他的努力将会惠及帝国几百年。

    皇帝先是发布条令。帝国的官方语言为希腊语。其他的为少数民族语言。他要求这些”少数民族“尽可能应当在熟悉自己母语的基础上学习希腊语。为了促进这样政策,皇帝在帝国境内推出了双语制度。比如保加利亚的酒馆里的通知,既要有保加利亚文字版本,又要有希腊语的版本。希腊语的优先级高于地方语言。同时皇帝用自己的财产在地方民族省份的大城市和城镇开办希腊语的学校。由于学校只教授希腊语的课程,因此成本比较低廉,皇帝开出了补贴,要求每个符合要求的家庭都应当在补贴的帮助下将自己的孩子送进学校学习希腊语。同时,皇帝顶住压力和巨大的反对,宣布不懂得希腊语的官员不得继续任职。帝国的地方民族的官职只能够交给即精通地方语言,又精通希腊语的人担任。几年以后,帝国的宫廷行政效率明显提高,君士坦丁堡的民众到保加利亚或者塞尔维亚出游完全不会再受到语言不通的困扰。

    查理五世在听说以后,命令自己的弟弟,在奥地利执政的斐迪南于匈牙利和波西米亚也进行类似的制度。但是奥地利在这些地方由于婚姻联合统治的原故,专制程度和中央集权的水平非常低下,在花费了巨资之后,仅仅做到了让这些地方的贵族和富人阶层愿意去学习德语。普通的民众则坚决拒绝学习这些他们根本不熟悉的语言。查理不得不感叹东方的罗马皇帝的专制和帝国的团结。

    皇帝在一次弥撒过后亲自启程前往了曾经受到战争破坏萧条的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皇帝在当地收到了热烈的欢迎。在皇帝简朴的马车经过的时候,天地间都是劳作的乐章和人们的欢声笑语。在和一个妇女的攀谈中,皇帝惊讶的发现以前在家中无所事事的妇女们都在纺织工场找到了新的工作补贴自己的家庭。在田埂附近观望的皇帝感受到了一种黄发垂髫怡然自乐之感。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皇帝欣慰地返回了君士坦丁堡的宫廷。

    在拜占庭不断向受到上帝保佑的幸福之国不断迈进之时,一个诞生于罗腾堡的异端将会搅得旧基督教世界天翻地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