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接管锦衣卫,百官慌了 » 第五十七章 清算

第五十七章 清算

    郭桓和他的同伙们,当然不知道这些,他们还在做着垂死挣扎。

    郭桓现在丢失了粮食,很快就被大家知道了,因为此事虽然探马军司那边的消息没有了,但官方的消息来了。

    他们是正当收粮,然后悄悄劫粮,现在这些正当收的粮食要运回京了,也就是说,快要到大家分赃的时候了。

    这个时候,郭桓自然是没有办法给大家分赃的了,所以他要去其他地方想办法搞钱,去堵住这些人的口。

    自己的那一份晚一晚就晚点,没了就没了,可是这些同伙可不会买这个账的。

    要是按时拿不到钱,他们肯定会认为这钱是被他一个人黑了。

    到时候就是危险的了。

    大家互相都有把柄,所以不能撕破脸,否则大家一块儿完蛋。

    正在郭桓想办法搞钱的时候,西安那边发来消息,问他要粮。

    因为辽东那边准备收粮,结果左等右等,却一点动静也没有。

    他们是买方,他们也没有收到粮食。

    现在郭桓才知道问题的严重性,两千多万石粮食凭空消失了。

    而且之前还一点消息也没有。

    买方这边和他们只是买卖关系,如果以为他当是戏耍他们的话,那只要稍微放出点风去,然后朱元璋就会派锦衣卫查起来。

    那就得完蛋。

    这帮人可比自己的同伙要难搞很多,同伙大家都是共同的利益,就算粮食不见了,少分点钱,也是可以让他们闭嘴的。

    可是这买方可是北元人啊,他们买来干什么,郭桓作为户部侍郎自然是知道的。

    北元和大明长期都在打仗,虽然上次曹国公李文忠将他们王庭上都都给灭了,可是这些北元人被打散了,却并没有打死。

    依然拥护着北元的血脉建立王庭。

    现在他们依然是元朝正统,对其余部落还是有号召力的。

    辽东的纳哈出目前是最具有实力的,朱元璋也就是准备打他。

    而北元最缺的东西,大明都有,所以他们就想着来买。

    但是朱元璋的时候,是没有互市的,抢又抢不过。

    有时候也会抢一点,但徐达他们都会疯狂的追击,很多时候抢到的还没有失去的多。

    所以他们就想着悄悄地买,因为他们在大明境内还有自己的力量,探马军司。

    可以为他们提供一切情报。

    所以他们联系上了郭桓。

    郭桓这个人本来自己就贪,所以掌权之后,就开始暗中勾结官员,开始了自己的贪污史。

    洪武年间的官员,虽然朱元璋很严,但这些人还是经不起诱惑啊,这或许不能全怪这些官员,朱元璋时期这些官员又累又苦,钱还很少。

    所以铤而走险的人是不会怕他的屠刀的。

    朱元璋也是一样从上任以后,就打了很多仗,又大肆封功臣,加上他在位的时候,也是天灾人祸不断,所以经济也不行了。

    不过朱元璋还是比很多皇帝有良心,他没有钱了,想到的是有钱的地主富商,而不是去找老百姓征税。

    这和他的经历有关,百姓都是很乖的,只要吃得起饭,谁造反啊,就他自己而言也是,要不是被逼的实在没有办法,干嘛要去干造反的事情哦。

    所以他看准了这个暗中搞鬼的郭桓,对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等着他把钱弄得差不多了,好收拾他。

    所以他对于郭桓的事情都很了解。

    早就让蒋瓛暗中调查他了。

    所以这一次的粮食失踪,朱元璋以为是郭桓知道了他的监视,所以搞得瞒天过海,这才下定决心收拾他了。

    时间过得很快,官粮已经通过陆路运到了京城了。

    郭桓自然是去接收了,然后办理入库。

    并上报给朱元璋本次一共收粮2400万石。

    朱元璋也没有说什么,就将奏折留中了,因为接下来大事就要开始了。

    朱元璋还特意让人将此奏折送到太子府上,让太子过目。

    而朱标看到上面有朱元璋的批红【粮食少了一半,我们都被蒙在鼓里了!】

    朱标看后大惊,他知道朱元璋的脾气,这一次又将是一场大案。

    他连忙起驾去武英殿见朱元璋。

    “父皇,消息可靠吗?”

    “标儿,现在是风平浪静啊,不过只要咱投一颗小石子,就会有很大的水花了。”

    朱标不解其意。

    朱元璋叫来了蒋瓛。

    北平承宣布政使司李彧与提刑按察使司赵全德偕同户部侍郎郭桓等人共同舞弊,你去展开调查。

    “是!”

    蒋瓛是一个忠心耿耿之人,之前朱柏在的时候,他完全听朱柏的

    现在朱柏不在京城,那自然是听朱元璋的了,不过他是锦衣卫指挥副使,所以朱柏有命令的时候,他也会一一照办。

    朱柏是知道他的,这个人可以放心用,但不能让他加入自己的计划。

    因为他和方孝孺他们是一类人,眼里只有皇权,没有私心。

    现在是洪武十七年十二底了。

    很快就要过年了,蒋瓛展开调查后大约两个月,京城已经开始人心惶惶,不久,御史余敏、丁廷举告发郭桓利用职权,勾结李彧、赵全德、胡益、王道亨等贪污,其事项有:

    一、私吞太平府、镇江府等府的赋税,降低朝廷税收。

    二、私吞浙西的秋粮,浙西秋粮本应该上缴四百五十万石,郭桓只上缴两百多万石。

    三、征收赋税时,巧立名目,征收多种水脚钱、口食钱、库子钱、神佛钱等的赋税,中饱私囊。

    郭桓等人总共贪污两千四百多万石粮食。

    以及各种钱财若干。

    终于他们看到了朱元璋是下定决心动手了,所以他们开始弹劾了。

    能够在短时间将这些内容全部弹劾出来,可想他们之前也是知道的,为什么没有告发呢。

    一是,他们自己身上也不清白。

    二是,此案牵涉重大,背后还有很多高级官员,所以在证据不够的时候,是不能贸然行动的。

    朱元璋等得就是这个奏折,于是下令彻查此案。

    朱元璋令审刑司吴庸拷讯,此案牵连全国的十二个布政司,牵涉礼部尚书赵瑁、刑部尚书王惠迪、兵部侍郎王志、工部侍郎麦至德等。

    总计一共损失精粮两千四百万担,“自六部左、右侍郎以下,赃七百万,词连直、省诸官吏,系死者数万人”,为了追赃粮,演变成全国骚动,民间富人莫不因此破产,史称“郭桓案”。

    然后朱元璋也发挥了他以往的大无畏精神,不会因为人数众多就怎么样,斩草除根吧。

    于是一道令下,数万人全部人头落地。

    真是比战场还要残忍。

    朱元璋为了给百姓有个交代,连主审官吴庸也给赐死了,意思是他搞的,还编写了《大诰》让百姓能够看懂案例,相当于给百姓普法了。

    而且朱元璋为了鼓励百姓能够去读,还赋予了《大诰》另一个身份,就是犯罪时的挡箭牌。

    比如你犯了个小错,衙役来抓人的时候,你拿出《大诰》那就罪减一等,所以本来应该拉你去衙门打板子的,现在就口头教育一下得了。

    所以有了这个好处,家家户户都要保留一本这个,虽然大多数还是文盲,但这种普法措施还是有好处的。

    至少在空印案和郭桓案后,大的贪污没有在出现了。

    至少在洪武年间没有出现过了。

    朱元璋在《大诰》里面感叹说:“古往今来,贪赃枉法大有人在,但是搞得这么过分的,实在是不多!”

    郭桓案与之前的空印案是明太祖重典肃贪的表现,让明朝官员警戒恐惧,至此之后他们知道了朱元璋是真的最恨贪污了。

    朱元璋还在这次案子中发明了大写数字。

    “郭桓案”后,朱元璋将记账的汉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改为“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以杜绝贪官污吏通过篡改数字贪赃枉法。

    不得不说,这个办法的确很好,以前用一二三四,可以添一笔改一笔,后来这种就没有办法改了。

    这一次大兴牢狱,对整个朝廷来说是很大的影响的,因为杀了太多人,全国现在出现了严重的官员缺口。

    不过,朱元璋还是聪明的,这些戴罪之人就算要被砍头,也要等到接任的人来了才砍。

    所以有些偏远地区的县令,戴着枷锁办公都要几十年。

    不过,这不是办法,最好的办法还是开科取士。

    即便洪武年间当官痛苦,但天下读书人的目的不就是当官吗?

    所以他们还是会一如既往的去的。

    这一次开科取士,录取的名额就会很大,所以去报名的人也很多,方孝孺和解缙自然都去了。

    这些读书人还是很有自觉性的,他们都是怀着一腔热血去的,没有人会为了当贪官去了。

    这一次的郭桓案,的确起到了警示作用。

    而这一次开科取士,也基本上完成了朱允炆的领导班子了。

    此案在京城的官员已经全部伏法了,但与之有关系的,全国各地这么大,所以还需要慢慢查。

    历史记载是洪武十八年到洪武二十年一直都在查。

    所以现在砍头的只是郭桓等人,后面还有很多。

    朱元璋看着郭桓及相关人员被收拾了,抄家所得基本上赶上了全国两年的总税收了

    这可真是骇人听闻啊,但他心里还是满意的。

    首先郭桓和这些官员贪污腐败是事实,所以杀了他们理所应当。

    其次,这一次也是很好的警示作用,也是朝廷的一次大换血,无论是淮西集团还是浙东集团,还有李善长等人的文官集团都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最后,这一下子国库就由亏变成了盈了,那出征辽东的计划就可以实行了。

    现在马上过年了,老十二应该回京了。

    给他把婚事办了,让徐达安安心心地打辽东。

    于是,朱元璋书信两封,一封寄给徐达,让他回京参加徐妙锦的婚礼。

    另一封给朱柏,让他回京举办婚礼,过后找一个吉日,就藩。

    朱柏这段时间在宁海县也不断的收到来自于各方的好消息。

    老黄和尔雅办事成功,两千多万石粮食已经顺利入库,且没有被发现。

    谭明在西安发现了探马军司的痕迹,正是他们联系郭桓,所以被追踪到了痕迹,目前正在追查。

    这个消息对于朱柏来说是震惊的,探马军司在西安,之前雇尔雅杀人的也在西安,西安是秦王的驻地。

    秦王是属于塞王,他手下兵多将广,他那里有探马军司不奇怪,但事情真的这么巧吗?

    会不会西安的探马军司和雇主有什么联系。

    这个雇主直接参与了告密者一案,铁矿案,而且欧阳伦这边也通过茶马案会经过西安。

    铁矿和茶这些都是违禁品,而且上次还卷入了兵仗局,如果他们还有心搞火器呢?

    这个地方有很大的问题,秦王不会有什么不轨的想法吧!

    朱柏对于秦王是了解一些的,他也是一个打仗的好手,而且朱标的死正是从西安回去之后就死了的。

    这里有关历史嫌疑,有人说朱标的母亲不是马皇后,而是李淑妃,但朱元璋喜欢朱标,所以将朱标就过继给了马皇后。

    由于这个事情发生在当年朱元璋还没有起势的时候,他还在跟着郭子仪的时候,他是先娶李淑芳,后来才娶的郭子仪的义女马皇后。

    所以真正的嫡子应该是秦王朱樉。

    他会不会想当太子,虽然历史上评价朱樉这人脑子好像不太好使,但有没有可能,这是装的?

    当然这只是朱柏的猜测,朱柏并不是明史专家,对于这些不太了解。

    至少从现在的情况来看,秦王有很大的嫌疑,告密者一案,铁矿丢失,探马军司都和西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由不得朱柏会怀疑。

    朱柏让谭明继续查。

    罗贯中先生已经到达了湘地,在段成的照料下,继续开始写《三国演义》。

    周癫带领的50位和尚也已经到了荆州涌泉寺。

    尔雅和老黄完成任务后,也回到了湘王府。

    现在荆州可以算是就等着朱柏去了。

    解缙和方孝孺也和朱柏告辞了,他们要去参加考试去了。

    现在宁海县也就没有什么必要呆了。

    当看到最后一封信的时候,朱柏傻眼了,朱元璋让他回去完婚。

    徐妙锦则心里高兴了起来。

    她在朱柏旁边,也不知道该怎么表达。

    朱柏还是有些担心的,他说道:“徐将军那里还没有交代,这亲能结成吗?”

    徐妙锦可不怕她爹,说道:“那个老头子的话不算数的,皇上都同意了,还有什么不同意的,大可不用理他!”

    朱柏当然知道朱元璋可以压他,但徐达也不一定会买账,况且朱元璋并不知道他们翁婿二人的交易。

    这才是朱柏为难的事情。

    还好,去苏州妙智寺的锦衣卫,有消息传来,这是一份姚广孝的身世信息,什么时候出家,家境如何,剃度师父是谁,喜欢看什么书,交什么友等。

    朱柏一看这么详细,这个应该可以交差,这个锦衣卫是个人才,他记住了他的名字王元。

    朱柏就将这封信寄给了徐达。

    徐达先后看到了朱柏和朱元璋的信,比较满意,对姚广孝的底细有了了解,说了一句:“兄弟,你是一定要和我结亲啊,行吧,准备烧鹅,我们两个好久没有好好喝一次了!”

    徐达同意了,他也会在婚礼的日子前赶回去的。

    只是朱柏现在要开始忙起来了,他在回京之前,还有一个重要的地方要去,否则以后就藩没有机会了,这就是兵仗局,这一次他要去收人情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