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位面大轮回 » 011章,再遇

011章,再遇

    对于孙禄堂这位师傅,武秋生还是十分信任的。对方指点他,练武要懂得劳逸结合,他立刻给自己制定了一个作息表,腾出点时间用来放松。

    每个月的初一、十五,就是他腾出来放松的时间。

    这个规律,很快便被有心人发现。

    一部分想要结识这位神童的人,便会把拜访他的时间,定在每个月的初一、十五。

    这一天,正是中秋佳节。

    武秋生早起站了会桩,又将五行拳、十二形拳、八字功各练了两遍,就换下了练功服。

    正想着要去什么地方放松,忽见小厮阿福,领着一个身穿西服的年轻人,走了进来。

    年轻人姓杜,名鸿,乃是南北大侠杜心五之孙,为人仗义。

    以杜心五今时今日的地位,杜鸿出身也算不凡,然而他却没一点纨绔子弟的样子。

    他的脾气颇对武秋生的胃口,是这个世界,武秋生为数不多的朋友之一。

    “杜大哥,许久不见,别来无恙!”武秋生笑着上前,给了杜鸿一个大大的熊抱。

    “当然无恙……我爷爷可是自然门第二代掌门,我从小受老人家指点习练武艺,身体好的很!”杜鸿张开双臂,拍了拍武秋生的肩膀。

    两人稍微客套了两句,很快进入了正题。

    只听杜鸿道:“哥哥我知道,你小子每月初一十五比较空,不知今日有没有约,如果没有,便同我一起去百乐门吃酒如何?”

    武秋生听了,爽朗一笑,道:“真是赶巧了。

    小弟来沪市已一年有余,却没怎么出过门。今日正愁去哪放松一下,杜大哥你就来了。”

    “这么说,你小子这是答应了!”杜鸿脸上露出了喜色。

    武秋生道:“杜大哥相邀,别说我没安排,就算我有安排也会推掉。”

    “你小子真会说话,那就这么决定了,你今日的行程,便交给我了!”见事情确定下来,杜鸿脸上的喜色更浓。

    “一言为定!”武秋生伸出手掌。

    “一言为定!”杜鸿同样伸出手掌。

    “啪!”两只手掌在空中相撞,发出了清脆的撞击声。

    “哈哈哈!”各自收回手掌,两人相视一笑,一前一后朝门外走去。

    不多时,几辆汽车从孙府驶出,朝百乐门而去。

    ……

    ……

    八年前,大华饭店歇业。

    一直被誉为沪市贵族区的西区,纷纷为这个区域,没了和自己身份相匹配的娱乐场所而惋惜。

    有人从中看到了商机,买了一块地皮,建造了ParamountHall,并以谐音取名“百乐门”。

    五年前,百乐门正式开业。

    这个娱乐场所的出现,迅速得到贵族们的喜爱,无数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成了这里的常客。

    开业没多久,百乐门就得到了当时沪市领导班子的祝词。

    如今百乐门开业已有五年,名气越来越大,就连外国人也有所耳闻,卓别林夫妇访问上海时,都曾慕名而来。

    武秋生来到这个世界,一年有余,对这个地方也是闻名已久,但还真的是第一次来。

    百乐门位于沪市西区,这里交通便利,旅游的、做小生意的,各色各样的人络绎不绝。

    还没到地方,坐在车里的武秋生,就听到了此起彼伏的吆喝声。

    “卖报了,卖报了!东北军变乱,主和将领王以哲被杀……”

    “炊饼,新鲜出炉的炊饼!”

    “卖梨了,新鲜的梨,不甜不要钱……”

    “卖梨?”武秋生竖起耳朵,仔细聆听,那卖梨的声音,总算清晰了点。

    “卖梨了,新鲜的梨,不甜不要钱……”

    “好熟悉的声音。”虽然听不太真切,但武秋生总觉得这声音给他一种莫名的熟悉感。

    来到这个世界已经一年有余,但由于把绝大多数精力都放在习武上,武秋生接触的人并不多,很快回忆了起来,这声音出自何人。

    “原来是他,想不到一年多没见,他还在卖梨……沪市这么大,我出门又少,能再次遇到也算缘分。

    既然丁力最大的愿望之一是进百乐门,那我便帮他圆了这个梦吧!”

    想到这里,武秋生轻拍一眼正在闭目养神的杜鸿,道:“杜大哥,麻烦让司机停一下,我似乎看见一个朋友。”

    “秋生你的朋友,我倒是也想结识一下。”杜鸿眼神一亮,立刻起了结交的心思。

    武秋生编出的书,被教育界的许多前辈称赞,习武的资质,也被天下第一手认可。

    非但如此,他还有远超常人的见识,对当即局势,分析的也是鞭辟入里,甚至还准确的预言了不少大事件的发生。

    诸葛亮不出门,就知天下事,杜鸿原本以为这种事情只会出现在演义中,但自从遇到武秋生后,他发现现实中也是有这种大才的。

    演义中,能够成为诸葛卧龙朋友的,是徐庶、庞统这些大才。

    现实中,能被武秋生称为朋友的,岂会差到哪去?

    这样的大才,他杜鸿岂能错过。

    心念急转间,杜鸿立刻吩咐司机停车,整了整着装,就跟着武秋生下了车。

    这里人很多,武秋生也不确定丁力究竟在什么地方,左顾右盼了好一阵子,这才发现蹲在街口卖梨的丁力。

    “原来在那里!”

    武秋生抬步,正欲朝那个方向走去,却看见一群流里流气的人,围住了丁力。

    “你小子很眼生啊,刚来的?”对丁力说话的这人,肥头大耳,相貌丑陋,脸上还有一条很长的刀疤。

    他每说一个字,脸上的刀疤都会抽动一下,十分狰狞。胆小一点的孩子,怕都会被他的凶相吓哭。

    “是啊,小的是刚来的。不知这位老大怎么称呼?”丁力一边陪着笑,一边从竹筐里挑出一个梨,递给刀疤脸。

    “咔擦!”刀疤脸也不客气,接过梨,用袖子胡乱擦了擦,就一口咬了下去。

    咬了几口,擦了擦脸上的汁水,这才道:“我看你小子也挺上道的,知道在这摆摊的规矩不?”

    “规矩?不瞒大哥,小弟是新来的,不知大哥要收多少?”丁力小心翼翼问道。

    “每个人每个月十五块钱!”刀疤脸道。

    “十五块!”丁力大惊。

    民国时期,一个大洋差不多能换十块钱,十五块钱就相当于一半个大洋。

    当时大洋的购买力如何,不太好说。

    不过,鲁迅先生很多文章中都有写过,一些工人一家人一个月的开销,也才两三个大洋。

    而对方一下子要一个半大洋,显然远远超出了丁力能够承受的极限。

    毕竟,如果丁力有钱,也不会跟他老娘一起住贫民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