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陇山军 » 第十五章 大燕风云

第十五章 大燕风云

    下沈庄的情况只是大燕眼下乱局中最微不足道的一处,除了沈俊仁这些下沈庄的村民为自己的前途忧心之外,没有人会关注到这个地方。

    随着苏家河村民的加入,下沈庄已经人满为患,而周边除了李堡和瓮城外其他几个村子也准备参照苏家河并入到下沈庄内,众人都明白在这乱世之中,抱团取暖才可能有机会活下去,但是下沈庄已经没有足够的地方去安置,所以在商议之后便准备对下沈庄的堡墙外重建新的外墙。

    下沈庄的地理位置是处于从泾河川至北塬的塬头,道路在盘桓而上到了下沈庄的东侧时,却因遇到黄土高原特有的沟壑不得不中断,而后折向北才抵达塬上。到了塬上后,穿过下沈庄西侧又遇到一条沟壑,只能再绕出去到南边有一段大约三丈宽天然形成的道路与西侧的塬面相连,因此下沈庄成了塬上东西交通的必经之路,位置相当重要。

    但如此的地形也给了下沈庄外扩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沈俊仁在和众人商讨了很久之后,方才下定出南门向西扩充。一是西边的塬面是一个整体,有耕地,也有荒地,可以容纳更多的乡民;二是利用南侧紧邻沟壑利用地形只需重点修筑三面的堡墙,遇到进攻也可以减少一面的防御,而外扩之后,南门沟下的那道小溪也成了庄内的水源地,若遇到围困最起码不会缺水。

    计划拟定,大家伙便趁着神武军与西京军交战无暇顾及此地的机会开始动工,而沈俊仁也趁此好好了解了一下大燕的情况。

    沈俊仁看完之后方才知道,这大燕立国已经二百四十余年,其前一个朝代也叫“唐”,并且似乎和沈俊仁记忆中的唐很相近,唯一的不同是这个“唐”的末帝叫李漼。

    大燕的太祖张允伸原来是唐朝的卢龙节度使,唐咸通十一年燕太祖攻克长安,李漼在宫中自焚而死,唐朝灭亡。随后燕太祖在长安登基建立大燕,年号广明,太祖七年迁都东京洛邑,并以长安为西京,设西京留守负责凉州事。

    大燕建立后在中央对大唐的政体做了更改先以尚书台领政事、中书省领内朝监察事、门下省领军事,并通过一系列征伐将各地大小节度使全部消灭,而后在废除节度使之职,将军民政事全部分离,在地方施行州县制。

    燕太祖十二年废中书省,改尚书台为议政堂,门下省为枢密院,议政堂设领议政大臣统领六部负责政事,枢密院设枢密使主管军事。到了太宗十年又复设中书省,以太子为中书令负责监察并协助议政堂处理政事,后为定制。

    大燕的军制则分为禁军、常备军、守备军和乡军,其中禁军除驻守洛邑外,还驻军洛邑周边的孟州、郑州、陈州、定州、大名府、济州、襄州、陕州、解州等地,共有兵员十万余,平时以禁军备兵使负责禁军训练、枢密副使负责兵员调配、兵部左侍郎负责禁军后勤,三人统一向皇帝汇报,有皇帝亲领。

    次一级是十九支常备军,人数从五千到三万不等,总兵员十万余,与禁军人数基本相当。人数最多的奉圣军是燕太祖的嫡系兵马延续而来,共有三万二千余人,是除了禁军之外最庞大的军队,由皇帝亲领。平时只设典军校尉负责军队日常训练,不听从枢密院的调令;战时由皇帝选派将军临时指挥作战,并可奉旨统领安辽、晋宁、燕山三军。

    燕辽大地作为大燕的起家之所有四支——安辽军驻锦州、燕山军驻朔州、晋宁军驻晋州、奉圣军分驻大同、蓟州;江南、两湖作为大燕的财源税收重地也有四支——江安军驻徽州、江宁军驻江宁、安江军驻杭州、威江军驻潭州;

    而为了控制南方威压三苗,在闽粤驻有三支——平武军驻闽州、安南军驻广州、平靖军驻梧州;作为天府之国存在的西南大地,为了有效震慑西南夷驻有四支——昭化军驻南郑、西川军驻成都、巴山军驻恭州、绥化军驻大理。剩下的四支常备军便是控制凉州抵御生番和柔然的西京军、神武军、定难军和武卫军。

    守备军则是大燕在关键战略要地进行设立,对当地实行军事管理,以守备军指挥使统领军队、指挥同知负责地方民政,兵员大多在三千人左右,平时归议事堂负责,战时由枢密院委派临近常备军统辖作战。

    乡军则多见于边境州县,由本地乡民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不受侵犯,自发组织的武备力量,乡军人数少则一两百,多则三五千,一旦成军都需向当地州县报备,由守备军指挥同知负责,平时务农,战时征召补充守备军、常备军或单独作战。

    大燕的这套体制可以说是非常完善的,但是这一切都随着江宁军的反叛而分崩离析。

    神武军作为原先大燕的常备军,共设有步营十、骑营五、弓弩营五,总计一万两千五百人驻扎泾州,目前的神武军统帅是原先大燕信阳侯、枢密同知、征西将军王毅。

    王毅是一员老将,也是大燕当下为数不多从低层凭借战功逐级升迁而来的一军统帅,历任都头、营副指挥使、营指挥使、军政司丞、枢密院通判、殿前检阅校尉、殿前副都指挥使、兵部左侍郎、军副指挥使、枢密同知、军指挥使,因功封信阳侯,食邑五千三百户,可以说是大燕曾经众多士卒心中的偶像和楷模。

    但就是这样一个楷模,三年前也反了!王毅的反很简单,先帝对他有大恩,可以说没有先帝——还是大燕一名普通皇子时对他的知遇之恩,也就不会有他这个大燕楷模。所以闻听先帝驾崩、新皇被弑,王毅不顾众人反对决然的选择了“清君侧”。

    只是王毅这一反,将整个大燕的凉州关陇都带反了。起初王毅认为以自己在大燕军中的影响力,不说云合影从,但也应该是蝇附骥尾,结果呢?

    就连属于泾州大本营下的鹑觚、崇信军、华亭军都不愿意,于是他只好先率军稳定后方,再加上这三年来的天灾,到目前为止别说东京洛邑了,连西京的城门在哪都没看见!去年好不容易攻下的彬州,结果现在又丢了,这让老帅王毅可以说是颜面尽失。

    相比于已经年逾七十的老将王毅的励志故事,西京军的统帅霍振宇才而立之年。他可谓是根正苗红的大燕N代。霍振宇的先祖便是跟随大燕太祖起兵、后来功臣榜排名第五、燕太祖妻弟、食邑一万三千七百户的鄠武侯霍彊。大燕立国后,燕太祖以霍彊为京兆镇守使统帅西军攻伐凉州,后改京兆府为西京,以霍彊为西京留守震慑关陇。从此霍家的西京留守就成了世袭官职,同样的鄠侯的爵位也是世袭罔替。

    按理说霍家应该老实本分的替大燕守好这关陇天府之地,怎么也会造反呢?原因很简单——霍家的女儿是先帝的皇后、哀帝的生母、霍振宇的亲姑,伴随着哀帝被弑,霍振宇的姑母也莫名其妙的死了,于是霍振宇也就起兵了。至此整个大燕的西边彻底糜烂,陷入了战火之中。

    沈俊仁得知这些事情后,只能说这大燕有点像东汉末年,都是因为一个不起眼的突发情况而让整个帝国陷入了崩溃之中,只是危机或许早已就埋藏在岁月的积累之下,只等待着一个火星便点燃了。————————————

    谢谢大家的支持~大家可以先收藏,然后慢慢看哦~

    有喜欢本书的也可以投个推荐票,鼓励下小苍~

    感激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