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陇山军 » 第二十四章 剿杀乱兵(上)

第二十四章 剿杀乱兵(上)

    “根据返回的探马信息,萧同知目前控制了三川驿、洛交城,断绝了定难军靳娉所部的归路……并率大军突袭雕阴山得手,威逼甘泉县城。”

    金锁关内,李麰在一张沈俊仁看来十分抽象的地图上逐一指点,并向沈俊仁通报萧闯大军的战况。让沈俊仁惊讶之余,对萧闯的指挥能力佩服不已,对神武军的强横战力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但与此而来的,随着神武军占领了三川驿、洛交、雕阴山等地后,溃败的数千敌军却仓皇之下到了南边。他们沿着黄土高原特有的沟壑、羊肠小道逃窜。而神武军因为既定的战略目标是攻占肤施、断敌后路,一时间无暇顾及遁走的大量败兵,于是萧闯之后派探马回传西京,呈请毅帅派兵予以清剿和收拢,避免残害无辜百姓。

    于是,得知萧闯回报的消息后,王毅在西京大手一挥向同官方向派来了一营兵马归属沈俊仁节制,加上沈俊仁的二百残兵勉勉强强有了近八百人,让沈俊仁负责在金锁关控制道路、剿灭游勇。

    这次来的这一营兵马,有四都步兵、一都弓兵,原来是属于西京军的,在乾州之战归降神武军,后被稍加整编就被派遣到了金锁关,这支队伍中没有安排都尉,仅仅只有一个神武军出身的营副指挥使——何煦,来自原州的良家子统领,同时李麰从同官征调的一千民夫与他们也一同前来。

    此时神武军的编制,在原本五人一伍,十人为什,十什成都,五都立营,五营成军的基础上增加了千营,千营大体相当于两营兵马,设虞侯和都虞侯,十千营则为一军,由此也可以反映出神武军的兵力得到了极大的扩充。

    “诸君,萧同知所率领的北进军队势如破竹、连战连捷,已控制金锁关至雕阴山一线,定难军主力被封堵在子午岭内进退两难。但因大军任务紧急,无暇顾及战败遁走的败兵,因此毅帅令我等在金锁关封锁关口,并前出剿灭收拢溃散的败军。”沈俊仁与李麰略作商议,叫来苏浚、秦凯、罗志长、沈俊宇和新来的何煦,指着这抽象的地图说道。

    沈俊仁环视众人接着说道:“因此根据毅帅的命令,我做如下安排:目下我金锁关守军共有七百零六人,何副指挥使带来的一营原西京军士卒打散后与我靖安营将士合编为六都,步都三、弓都二、骑都一,

    以李麰为金锁关丞、何煦转任靖安营都虞侯、苏浚为营副指挥使兼步都一都尉、沈俊和为步都二都尉、曾壮为步都三都尉、秦凯为弓兵一都尉、徐泾河为弓兵二都尉、罗志长仍为骑兵都尉、沈俊宇为亲卫队率。

    基于毅帅的命令,每日留两都驻守关城,一来保障关城安全,二来监督民夫整修,由李关丞和何都虞侯统辖,李关丞负责组织民壮整修关城,何都虞侯负责关城防卫,确保粮道安全。

    由我统辖主力外出剿杀散兵,明日日出出关,骑都负责沿驿道大路探查,步都与弓都沿山坳巡查,骑都以探马沟通,若遇大股败兵则统一汇合谋定后动,若遇小股游勇可直接击杀或俘虏。”

    沈俊仁说完之后,弟兄们一听顿时喜上眉梢,只有何煦的脸上有些别样的神色。这一番安排虽然自己由营副指挥使升为都虞侯,看似连升两级,成为了这支队伍的二把手,但是这支队伍也就七百人,够不上千营,让自己每日留守关城,那按照制度就要以关丞为主,而那些都头也不可能来找自己。如此安排,自己带过来的这五百人和自己就没多大关系了,只要和靖安营在一起多吃几天饭,这些目前没有主心骨的士卒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靖安营一员。

    何煦沉思片刻,还是接受了目前的局面,恐怕从细柳将他调到这的时候毅帅已经是明了的心思,否则那个人怎么会专门来找自己安排?既来之则安之,一切静观其变。

    就在何煦心怀意乱之时,沈俊仁也打发下面的人回去做好准备,从明日一早开始便出关巡敌,并且专门给了罗志长的骑都“临机处置”的权力。

    别小看了这“临机处置”,虽然听起来没有什么稀奇之处,但是这一权力的赋予,就意味着罗志长的骑都可以放心决断,甚至可以剿杀任何阻碍其行动的武装分子。

    待所有人都走后,沈俊仁将留守的的几点建议和要求与李麰细谈,略作商议李麰又补充了一些关于休整关城和民夫安排得到事宜,两人便早早休息了。

    次日天才蒙蒙亮,罗志长的骑都五十骑率先冲关而出,沿着驿道向北而去,之后沈俊仁和苏浚在率领两个步都、一个弓都和沈俊仁的亲卫共计三百二十人在本地找的一个向导的带领下离开关城向北出发。

    由于此去道路复杂,沿途均是沟壑,相比于骑都沿驿道的巡逻,沈俊仁一行并不快速,对这支刚刚整理尚未磨合的队伍将是一个巨大考验。

    入夜,沈俊仁率部一路经王家塬、过下官地到达杨坪村宿营,四个多时辰走了五十多里的山路,沿途还得提防是否有溃兵祸乱,这让弟兄们非常疲惫。幸好等沈俊仁他们到达时罗志长已经在杨坪村安顿好了一切,并让村长在麦场准备了吃食。

    沈俊仁则是和苏浚、罗志长到了村长家吃上乐一顿饱饭,然后特意叮嘱苏浚让弟兄们在村里的麦场休息,不得骚扰村民。然后走向一路跟随地向导,掏出两串铜钱塞进他手里,感谢他让自己的队伍少走了很多冤枉路。

    憨厚的中年向导说什么也不要,不停地说:“官爷,你的队伍在金锁关驻扎以来秋毫无犯,还帮我们整理道路。这几年又是灾荒、又是兵乱,我们穷没什么给你们,轻轻松松带个路绝不能收你们一文钱,否则良心对不住,还会让村里人戳脊梁骨的。”

    沈俊仁坚持让他收下:“大哥,你可别这样!我们都是乡党,这乱世一起,我们当兵还能吃粮,你们可咋办?你把这钱拿上,回去了还能买点吃食让家里的娃们好过些。”一席话说得质朴的向导无法言语,收下钱抹着泪转身离开。

    杨姓村长将一切看在眼里,等向导离去,他便吩咐自己的闺女端上茶水点心,礼貌地邀请沈俊仁和胡子到正堂叙叙。

    宾主谦让地坐下,脸色红润、蓄着三缕长须的杨村长和气地问道:“两位官爷,你们怎么会到我们这个偏僻的山沟里来的?”

    沈俊仁放下茶杯,将溃兵的事情简要通告,随即告诉他自己一行地目的:

    “……我们不能让那些残兵败将祸害地方,所以我部奉命进山清剿,也是保一方安宁地善举。还请杨叔多多支持。”

    杨村长听沈俊仁称自己为叔心情大好:“沈贤侄,难得你如此抬举老朽,老朽却之不恭啊!自从战乱以来,这几年我们可是苦得很呐。今天要不是那位罗姓的后生为人识礼,其部下待人和善,我今天才壮着胆子把你们留下。只是不知贤侄要在此驻扎多久,又如何剿匪?如果需要粮草税捐的话,虽然我们村粮食不多,但老朽明天一早就聚集五百乡亲齐心协力,帮助大军!”

    沈俊仁和苏浚相视一笑:“杨叔你误会了,我们明日还要行军,前往北边巡查,今天承蒙你招待地这餐饭也会如数付钱,烦请杨叔明早天亮前再叫下人们作餐干饭就好。现在这时节,大家都不好过,我们绝不让乡亲们吃亏。”

    杨村长大为惊讶:“这……一切好说。不过,我想问问。贤侄你们明天要往何处开拔?”

    “不瞒杨叔,我们明天还得请个向导,打算向西北侧进行搜寻,估计溃散的敌军就在那个区域。”沈俊仁如实道来。

    杨村长听闻摇摇头,抬起手连摆几下:“两位贤侄,向西北如果走驿道再折进去可是要走好久。如果你们信得过老朽,也有另一条小道,这条道路除了本地村民,外界知之甚少,就是从我们村出发到了北面十里的北窝以西,别进村,一直向北再走十里,左边有条三十余丈的小道,进入小道前行数里翻越一座矮山,就会看到一个清澈地,那里北面有个十余户人家的小村,到了那儿就好办了,从那里到高桥有条鲜为人知的羊肠小道,只需一个时辰就能到达南塔。”

    沈俊仁和苏浚闻言大喜,三人高高兴兴地继续谈论,突然一个年轻人急冲冲进来,跑到杨村长身侧,贴着他耳朵着急地低语。

    杨村长听完大吃一惊,站起来颤悠悠走向满脸疑惑的沈俊仁和苏浚:“贤侄,不得了啦,北村被流寇洗劫了……”

    沈俊仁和苏浚也是大吃一惊:“杨叔别急,你说的北村是哪里?什么时候遭劫匪的?”

    “北村就是北窝村啊!我那大女上个月才嫁过去……”

    ——————————

    感谢狂吃不停怪奈我怎何、天淡、星稀少投的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