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武侠仙侠 » 铜镜世界 » 第三十三章:本是同根生

第三十三章:本是同根生

    夏都城中央的这条东西大街,官名叫做镇南大街,是建都的时候,从字义中不难看出其中的含义,镇南,不就是抵御南方的意思嘛!

    然而,在老百姓的眼里,这条街道,将整个城市从中间一分为二,不用说城市北侧的皇宫和朝廷的各个行政衙门,即便是王宫贵胄的府邸,也不是普通的老百姓可以随便涉足的。这条街在老百姓心里,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除非有朝一日鱼跃龙门,成为国家的高级官员,最低也要成为给高级官员服务的小吏,才可以有机会跨过这条大街,进入城市的北面。所以,老百姓习惯把它叫做龙门大街。

    百丈宽的龙门大街,并不都是青石路面。中间的主路只有六十丈,主路两侧各有一条十丈宽的,用于步行的辅路。主路和辅路之间用两排柳树组成的“绿化带”隔开。两条辅路的外则,各有一条宽二十丈的清水河,因为河两岸遍植绿柳,所以,这两条河也被叫做柳根河,大街南侧的叫南柳根河,北侧的叫北柳根河。两条柳根河外侧,各还有一条宽十丈的便道,便道两侧也种着绿柳。

    如果从高空俯瞰夏都,龙门大街就像一条绿玉腰带,所以官府衙门中的官,喜欢把这条大街称作--玉带街

    前文说过,玉带街南侧有三条五十丈宽的大马路,划分出了四个附郭县的行政区域。位于城市中轴线上的一条马路,叫做德胜路,东面那条叫永安路,西面这条则叫永定路。原泽海歇脚的茶楼,就位于永定路中间地段,没有字号,牌匾上只写着“茶楼”二字,但落款却是写着当朝宰相王煜之的名号,由此看来,此楼在夏都也是一座有些名号的茶楼。

    摘星楼位于玉带街南侧,北面紧依着玉带街,东面就是德胜路。占地面积约有三十亩左右,是一座四层高的木结构高楼,是王孙贵子、文人墨客经常聚会的场所。

    在摘星楼正对个,德胜路东侧,还有一座比摘星楼高一层,同样是木结构的高楼,名叫揽月楼,是大夏国丹师协会所在地,也是大夏国高级修士们经常聚会之地。

    从原泽海所处的茶楼前往摘星楼,可以穿过一条东西街道到德胜路,然后向北去摘星楼。也可以从永定路直接向北,从玉带街向东去摘星楼。原泽海和刘燮走的就是玉带街这条道儿。

    时间还早,两人一边在永定路闲逛,一边向着玉带街的方向移步,就快要走到玉带街的时候,从旁边的一座酒楼里,出来了一群书生打扮的青年,可能是刚从酒楼里吃饭出来,也向着玉带街的方向走去。

    没走多远,一个大约二十岁左右的书生不经意地回了一下头,却是正好看到了原泽海和刘燮。只见这个书生停下脚步等在那里,和他一起的书生见他驻了足。也停下脚回头看着他。

    原泽海感觉到刘燮看到这些人时,神情好像紧了一下。果然,见到青年书生回头看过来时,刘燮连忙紧走几步,到书生前面拱手施礼道:

    “刘燮见过族兄,见过几位学长”。

    那书生见刘燮上前行礼打招呼,绷起了脸道:

    “不在国子监好好读书用功,却跑到街上闲混,整日里跟一些低贱之人混杂在一起,你还能有什么出息,真是不当人子,没的辱没了我刘氏的门庭”。

    这书生说完,目光斜睨了原泽海一眼,下一刻却是猛地一顿,身体跟着略微的颤了一下,然后向后退了一步,一屁股坐在了地上。

    原泽海本以为刘燮可能见到了同窗,上前打个招呼也算正常,不想这位刘燮的族兄开口就对刘燮一阵教训。这也罢了,话语中还夹枪带棒地暗喻自己是低贱之人,心里不免有些恼怒,身体内的真气随着这股怒意微微向体外逼出,一股威压不自觉地从身上涌现出来。见刘燮的族兄看向自己,也不多话,只向前轻轻迈出一步。却不想,那个书生那里受得了原泽海的威压,脚下一软,“噗通”一声就坐在地上。

    刘燮见族兄倒地,连忙跑上前去,伸手要扶起这位同族兄弟,可是他的这位族兄明显不买账,倒在地上狠狠地瞪了刘燮一眼,一手拄着地,另一只胳膊向着刘燮拂了一下大袖,恼怒地道:

    “也只有你这种不学无术之人,才能结识这种妖邪之辈,你切等着……”。

    话说到一半,直觉身体一轻,自己被人拽着衣襟提了起来,就听得“啪”地一声,脸上被人狠狠地扇了一个耳光,一张脸立时肿胀起来。不顾脸上的疼痛,却怒目圆睁地看着原泽海道:

    “那里来的妖人,竟敢在光天化日之下殴打贵族,这里可是夏都,由不得你这妖邪作……”。

    他想说‘由不得你这妖邪作祟’,可祟字还没有出口,就听得又是“啪”地一声,另一边的脸上也狠狠地挨了一巴掌,还没等反映过来,却听对方从牙缝里吐出一个字来:

    “滚”。

    旁边的书生们见此状况,连忙将这书生扶起,有的帮忙整理衣冠,有的为其检查伤势,一个年纪稍长的书生走到刘燮身边向着刘燮怒道:

    “你族兄说的没错,看看你都识得些什么人,一言不合就动手打人,成何体统,成何体统”。

    刘燮让原泽海这一连串的动作搞得有点儿懵,见这个书生质问自己,想解释又不知道如何开口,支支吾吾地半天接不上话。

    原泽海懒得和这些自以为是的书生计较。见刘燮这副模样,心里生出一丝怜悯。可怜的小胖子,在国子监为何混成这等处境?转而又有些释然,大夏国本来就是个论门第的国都,刘燮虽然出身世家,可在家里的地位不高,遭众人排斥,想来也算是“正常”的事。

    用神识将刘燮笼罩起来,向众书生一甩衣袖,然后裹挟着刘燮继续向玉带街方向走去,留下一群书生愣在了原地。

    等走到玉带街,原泽海放开对刘燮的控制,叹了口气没有说话,把手背到身后,向着摘星楼的方向移步。

    刘燮不知不觉间被原泽海裹挟着离开众书生,连怎么离开的都不知道,心里却是慌乱不已,既担心就此离开,这些人事后找自己算后账,又怕给原泽海惹上不必要的麻烦。这些人可都是世家大族的公子,虽然都算不得是嫡系,可在族里也是有些地位和脸面的,如果这些人动气真得来,麻烦怕是不小。

    抬头看到原泽海已经走出了十几步,一边胡思乱想,一边亦步亦趋地跟在原泽海身后,低着头默默地不说话。不曾想,在前面走着的原泽海突然停下脚步,自己差一点撞到原泽海身上。

    原泽海回头看看刘燮,转身一边走一边道:

    “说说你家的情况吧”。

    见原泽海看出了自己的处境,刘燮心里埋压多时的压抑情绪,好像找到了宣泄口,叹了口气,有些怅然地道:

    “说来,我刘氏一族,也是汉室宗亲,听我祖父说,迁徙来这里的这一支,是蜀汉皇帝刘备刘玄德的嫡系后人”。

    原泽海听到这里脚步顿了一下,心里却惊讶刘燮原来还是刘备的后人。方才刘燮对自己说出自蜀州刘氏,蜀州因为刘氏而得名,自己还没有往这方面想,这一刻心里才有些了然。

    在地球上,只要是华族人,可以说没有人不知道刘备的,一部三国演义让刘备的大名家喻户晓。自己从开始接触三国演义这本书,就对“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三请诸葛亮”等故事耳熟能详了,对人物的喜爱,让自己情感也是偏向刘备的蜀汉,没想到这里还有他的一支后人。

    “迁徙来这里的刘氏老祖,讳名永,来次之前,蜀汉的所有臣民,都将家里的优秀后辈,委派到这里辅佐老祖,是以,老祖开始时也打下了一片领地。后来遇到夏皇,见夏皇势大,老祖不愿伤及民众,遂降了夏皇,之后跟随夏皇东征西伐,立下了汗马功劳”。

    “北方统一后,老祖告老还乡作了富家翁,娶了三十六位妻妾,得了九十六子,一百二十八女。我这一支却不是这三十六位妻妾所出,是老祖一次酒后,与一位妾身边的丫鬟所生,所以向来不受同族的待见”。

    “刘氏家族在蜀州开枝散叶一千多年,家里的人口以逾两亿六千多万,遍布整个蜀州,我们这一支就更成了旁系边缘,从来不受重视,遭受族人的嫌弃和欺压也是常有的事”。

    “方才那位族兄,名唤刘咸,也不是族中嫡系。可与我相比,他认为比我高出了不止一等,自我到国子监就读以来,没有少受他的欺辱,甚至比其他的同窗更甚。我丢失的缠资,我怀疑也是被其窃去,昨日先生给我的请柬,他明目张胆地从我手里夺走,还恐吓我不准告知先生,否则让他家里惩治我的家人”。

    原泽海一阵无语。

    真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同为本族兄弟,不说相互帮衬吧,可也不能手足相残啊?就为了显示自己的优越性,从而对本族兄弟恶意欺凌,想来此人格局也不会太大。不过是个捧高踩低的宵小之辈,却害得刘燮要出来揽活谋生。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种人真是可恨之极,有机会一定要惩治一下这个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