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大约,你不知道我写了什么 » 第六章:寻

第六章:寻

    诸多宗教学说都有出世入世人性本恶本善之说。出世入世,性善性恶,究极都是在思考一个问题:“怎么活”。这是一个大命题,所以先贤以不同的生命状态去体悟生活的意义,从而寻到心的安放之所,近而懂得活着的真谛,寻得存在的价值。

    出世乃脱离红尘,在与世隔绝之所在修道法,阅金经,引自然之物,参天地造化,悟生死奥妙,得精神通达,成道之法体。所谓修道,无外修心,心之所发则为“意”,当我们的心接触到外界时,万事万物也由此而产生。故而事物的存在于我们有两种形式,一种即是它本身,其质,其根,其源,不改,不动,不变。另一种则显得虚幻一些,它存在于我们的感知里,意识里,即意之所触而为万物之发,而事物之存,源于我们内心之变,我们的见识,认知,价值体系决定着我们对事物的认知程度。也即是在我们的认知体系里事物的存在是由我们的变化而变的。故而入世者立心炼心,出世者修心净心,净心者素雅,神宁,魂明。浊心者轻浮,神躁,魂幽。世人之所以平庸在于其心不曾立,不曾炼,不曾修,不曾净。亦或立而不得,炼而不精,修而不续,净而不全,是故而为平庸。人为何会痛会恼,会怨会恨,会仇视会愤懑,会嫉妒会自私……其因在于人的看不见亦或看不远,只看到自己,便狭隘,弱小,敏感,脆弱。只看到别人,便困惑,不定,错乱,迷失!人不应该只看到自己或者只看到他人,人是群体性的,他不能脱离群体存在,但一个人又不该被群体所消融,他应该保持独立的自己,要如何不与群体脱节而又不被群体侵蚀呢?这就得让自己不懦弱,有独立的人格,不被外力所扰,不为外物所动。

    人的懦弱源于内心的不够强大,又或源于认不清自己,总想着用外物来充盈自己,却往往忽略自身最宝贵的财富,一个身体便是一个宇宙,它容纳着太多的奇妙,而那颗心便是这个宇宙的中心,心通了,宇宙则明了,身体与天地合二为一,得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从而达到出世之究极结果。

    可惜,我们的身体虽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但我们对它的认知简直少得可怜,故而很多财富在我们身上被时光锈蚀,我们却从未发现,到白了头时,才恍觉自己错过了许多东西,只是那时候已经悔之晚矣了!故王阳明先生有诗云:

    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

    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

    吃得好睡得香便是人生乐事,所谓有意义其实无外如是,但在这个荒诞不经的世界上,很多东西让我们的心蒙上了厚厚的尘,以至于我们追寻着虚假的幸福而不自知。

    有人觉得用荒诞不经来形容我们这个物质丰富,和平,进步,发展乃至活力十足的世界显得有些过分。其实不然,我们仔细想想,我们活在一个怎样的世界里。看到老人摔倒了我们为什么犹豫着纠结着要不要扶?看到乞讨的人从我们身边走过我们为什么会冷漠的视而不见?为什么我们会一心想着赚钱而忽略掉很很多更有质感的东西?为什么我们听到考试的第一反应是在想如何作弊?为什么人和人越来越不亲近?……为什么我们对这些都习以为常,不觉得有什么不对,更别说觉得这些东西很荒谬!

    我们在红尘中摸爬滚打,那颗初心早就被遗忘在不知那个犄角旮旯,有一天突然想要去找一找的时候,却发现那颗心已经被虫蛀空了。

    前人说人生而为恶,前人又说人生而为善,两类前人为此唾沫横飞骂战不休,其实在我看来无论人是生而为善还是为恶,其最终都是殊途同归的,生而为善者守其心而不被浊物所染,生而为恶者净其心而成其善,故而生而为善也好为恶也罢,最终的目的都是修心,做人!

    怎么做人?一味的应和讨好他人,让身边的每一个人提到你都说你好便是会做人吗?又或者虚与委蛇,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虽说不讨好但也迎合,不屑一顾却又把盏言欢,杯筹交盏,大块朵颐?很多人说我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能从他人那里得到有利于自己的东西,我的内心有一把尺子,不会因此丢了自己!其实这何尝不是一种自欺欺人,有一句话说演了一辈子好人,那么最后其实你和好人没什么区别,用在这里同样适用,不停的去扮演这类角色,最后你也终将是这种角色。

    一个人如果失去了是非之心,只以权衡利弊审时度势来对待人和事,也许身边的人会觉得你不错,可你其实已经沦为了一个失去自己的可怜虫,一个有良知的人首先是一个自知的人,一个能对社会能对他人负责的人首先是能认清自己的人,而要自知要认清自己便是要认清自己的心,这样才可以以自己的心驱使自己的意发散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故而入世者当明德于天下,欲明德于天下,得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得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得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得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得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得先致其知。至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