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武侠仙侠 » 诸界风云传 » 第二十四回:金銮殿议事定策论

第二十四回:金銮殿议事定策论

    从雷州凤阳城出发的传令兵日夜兼程,途中在各大官道上设立的驿站内连换四匹快马,终于在第三日抵达宣州境内。

    宣州位于九州中枢地带,属于东西南北的四面交汇处,北靠仙瓶山山脉,南依绵延流淌几千里的百川江,由耸山峻岭和平原地貌组成,属于依山傍水的龙脉圣地。四周围绕着十二座雄关,占地面积名列全国第一,也是易守难攻的兵家必争之地。

    首都盛京城坐落在宣州正中间,原先只是一座中等偏上规模的城市,后来经过历代政权的五次大面积修缮,最终成为华夏九州之内的特大城池,由十二生肖命名的十二座城门拱卫着,吸引着天下人来访一睹风采。

    雄鸡连唱三遍高音,已经是五更天,更夫也已按时报时,城内熟睡的百姓有些勤快的早已穿衣起床,生火做早膳,准备一天的活计营生。

    距离盛京城‘子鼠门’不远处,一匹快马奔袭而来,马蹄弹起的声音异常洪亮,骑乘者背上插着六道黄色令旗,到城门下仰头高喊,连续三遍:“雷州千里急报,速开城门……”

    城门守将看清来人的面貌,忙命令城墙上的一众守卫:“快放锁桥,开启城门。”

    足有五十米长的索桥缓缓向下移动,落在护城河上搭建出能够让人通行的过道。背负着紧急军务的传令兵也不废话,“驾”的一声极速穿过城门向兵部赶去。

    守城的将军望着远去的背影喃喃细语:“看来这天下要不太平。”

    一旁的军尉问:“将军何出此言?”

    “北境急报,说明这北蛮又生事端。”

    守将意犹未尽的看向北边的方向,心里既有一种担忧也有一丝一毫的喜悦。

    九州大地不曾苦历战火已三百多年,有的也只是些局部的小冲突,战争对于戎马生涯的军人来说就是建功立业的机遇,也是抛头颅洒热血的时机。

    皇宫内,仍在沉睡中的皇帝被内务总管领着兵部尚书紧急唤醒。司马徽看完岳阳侯卓骁攥写的奏章,又面色凝重的合上,差人吩咐盛京城中的文武百官即刻上朝。

    一刻钟后,有些还不太清楚发生何事的官员,集中在金銮殿前议论纷纷猜测不已。

    “今日早朝怎么提前了?”

    “不知道啊,我还在睡着呢,就被内务府的人叫醒了。”

    “看来是出了什么事,不然圣上不会这么早就召集百官。”

    “别说了别说了,陛下来了!”

    太莽帝司马徽一脸不爽的走进大殿,坐上帝王宝座,众文武百官刚要跪拜朝贺,便被司马徽打断道:“免了免了,今日就一切从简。”

    九州华人极其注重礼仪纲常,司马徽却是个历任帝王中的奇葩存在,做事从来都是不拘小节只分轻重缓急,而且还贼节俭,日常的一日三餐从来都只是花样不一的四菜一汤。

    在这样的帝王统治下,国家不兴盛那是假的,可遭受天道嫉妒也是在所难免的。

    兵部尚书诸葛瑾走到中间,微微颌首道:“启奏陛下,北部蛮族犯境,实乃是对我朝又加了兵灾之祸,望陛下速拿决策才是关键。”

    老皇帝司马徽惆怅的扪心自问道:“天灾,妖祸,兵灾,朕到底做错了什么?”

    户部尚书柳熙坤也抱拳进谏道:“陛下,国库虽然充盈,但今年以来灾祸不断,若是一直损耗下去,恐怕也难以支撑。”

    刑部尚书刘康平谨言道:“漳州八仙镇妖祸之事尚未查明,要是悍然与北蛮诸部动刀兵,国力会大大削弱。”

    司马徽沉思一会儿,道:“你们就直接说这场仗是打还是不打?”

    诸葛瑾斩钉截铁的道:“依老臣看,这场仗该打,这些年间九州总兵力已达到两百万,我们能够随时调往前线的兵力就有一百万,根本不怕来一场大战。”

    “老臣觉得不妥,一旦动刀兵,就会大肆挥霍国库,好不容易聚集的财力会急剧削弱,若是再有灾祸的话,我们就无力抗衡。”

    柳熙坤掌管国库钱粮,是个守着金山过日子的人,自然不想以刀兵之灾来损耗国库根基,不然到时候空虚的时候,世人只能认定为是他这个户部尚书无能。

    刘康平也道:“微臣也认同柳尚书之言,我们与北部蛮族相安无事已百年之久,若是悍然起兵灾,恐会伤及国家气运。”

    “陛下,微臣觉得此刻应该立即调集兵马,随时准备北上驰援。雷州虽然有老侯爷卓骁镇守,但能动用的兵力不多。如果雷州失守,敌军就会长驱直入,横跨齐州直逼宣州。”

    诸葛瑾手握雄兵两百万之众,自然是不容在外敌面前随意认输,这样也会有损兵部官员们的荣誉。

    兵部身后的武将们也集体顶礼叩拜道:“陛下,末将等愿意领兵前往驰援北境。”

    文死谏,武死战。

    自古以来的文官都是力主以和平解决国事,武官都是主张用以暴制暴的手段来解决问题,二者间的争执也是不可避免的。

    下面的百官自成两派,已经吵成了一锅粥。

    司马徽看不下去了,于是轻咳一声,怒道:“够了!看看你们这样成何体统,拉帮结派自成一系,朕不是常告诫你们要内部团结,怎么就当成耳旁风来听呢!”

    争吵不止的百官们终于安静下来,只有魏庄魏丞相仍在自己的位置上一言不发的静立着看热闹。

    司马徽向他瞅过来,道:“魏丞相,你作为百官之首,难道就没有话说?”

    魏庄这才屁颠颠的上前献策道:“陛下,兵部的主张力战没有错,户部的担忧也不无道理,二者皆可采纳,今年是多事之秋,大家心有所悸是在所难免的。”

    说了半天,魏庄也没说到点子上。

    司马徽对他卖关子的态度有些不满,但仍是和气的道:“那依丞相看,该如何是好?”

    魏庄已经是年过半百,快到一个甲子,老狐狸眼滴溜一转道:“老臣觉得既要战也要和,我们应该从全国州郡抽调兵力,集结成五十万援军,做好准备随时驰援雷州,也要派使臣前往北洲与他们讲和,他们若是肯退兵便免起兵戈,不退兵则打,我们的国家实力也不惧一战。”

    先礼后兵,有礼有节。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司马徽听后满意的点点头,同意道:“既然如此就先这样办。”

    百官之首的主心骨魏庄竟然如此安排,其他的官员也不好额外进谏,只好默认事实。

    司马徽随后下达帝王令:“兵部立刻从全国州郡抽调兵力在齐州集结,随时准备开拔。

    户部该出的钱粮一个都不能少,不要贪图眼前的蝇头小利,要以大局为重。

    礼部挑选一位能言善辩的使臣前往敌部谈判,查探他们的口实,了解他们的诉求。”

    随后又看向刑部尚书刘康平,问道:“你们刑部调查的漳州妖祸之事到现在可有眉目?”

    刘康平回禀道:“启禀陛下,此事我们已委托司天监和国子监派出修士合力调查,尚且还不曾有大的进展。”

    司马徽龙颜大怒道:“都已经快四个月了,还查不到眉目,顶多再给你们半个月的时间,若是还没有详细的调查结果,全都提头来见朕。”

    刘康平心惊胆战的应了一声便退到一旁不再露头,本来这种事是属于司天监的管理范畴,可被突然派到了刑部。对于这种邪事来说,刑部这些普通人根本无从下手,他也是在心里有苦难言,只好厚着脸皮去求国子监派出旗下的玄门人士出手相助。

    面对突然紧张起来的气氛,礼部尚书秦俊杰也谨言慎行的道:“陛下,过几日便是大节,可有特殊安排?”

    司马徽淡淡的道:“没有,今年无论是什么样的节气都一切从简,切不可铺张浪费。”

    “老臣遵旨。”秦俊杰颌首退下。

    司马徽朝着下方,眼神快速扫了一圈,道“工部督办的地龙翻身之事,到现在怎么样了?”

    工部尚书江淮未曾应答,倒是老丞相魏庄上前报告道:“陛下可能忘了,江大人亲自带领工匠赶往沧州,替受灾的百姓重新搭建房屋,不出意外的话下月就能赶回。”

    司马徽心里很是满意的显出喜色,随后道:“今日朝政就议到这里,都退下吧!”

    老太监拂尘一挥,扯着尖锐的嗓音道:“圣上回宫,百官退朝。”

    百官齐齐下跪顿首,齐声道:“臣等恭送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