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从布衣开始一统天下 » 第二十一章 多事之冬

第二十一章 多事之冬

    大燕国右相府密室。

    房间主位太师椅上坐着一个老者,六十多岁年纪,胡须头发皆白,腰背挺直,双目烔烔有神。

    太师椅的对面坐着张源明。

    老者望着他说道:“张兄,不好意思,我这时候,急急忙忙把你找来,是有件非常要紧的事情找你帮忙。”

    “因为你是我的好友,相交了很多年,你为人很正直,人品高尚,不图权势、富贵,是我一直钦佩的人。”

    “并且,通过这么多年对你的了解,我认为你是我最值得信赖的朋友,可以生死与共。”

    “这件事情我想来想去,只有你能帮助我。”

    “这件事情事关天下百姓的安危,关系到以后大周国的存亡,关系到我和一帮忠贞将士的项上人头。”

    张源明闻言色变。慌忙站起身来行礼:

    “右相请您吩咐,这件事只要我有能力做得到,就是粉身碎骨也必定会按照您的吩咐去做。”

    右相司马亮满意的点了点头,起身扶着他坐下,望着他,郑重的说道:

    “如今我大周内忧外患重重,面临生死危机。”

    “早两年朝廷竟然和大清国谈和,拒不出兵援助大武国,坐山观虎斗,坐看大武国覆灭。”

    “这种行为,无异于是与虎谋皮,自取灭亡。日后大清国灭亡大武国后,必定会挥师南下。”

    “这是外患!”

    “如今大周北方烽烟四起!多处流民爆发了起义。”

    “在此之前,我多次上书皇上,北方今年旱灾严重,很多地方的土地颗粒无收,请求皇上准许各地官府开仓放粮。并征调粮草去北方,赈济北方流民。避免流民暴动。”

    “皇上根本听不进去。事事听取左相那个奸贼的意见。从来就没有同意过我的正确意见。”

    “即使到了现在,北方流民已经大规模暴动,皇上和左相依然没有赈济流民的想法。”

    “这样下去,流民暴动势必越演越烈。越来越多没有饭吃的饥民会加入进去。”

    “如果不能很快平息掉这场暴动,全国各地迟早流民会纷纷响应。高举造反大旗。”

    “这是内患!”

    “就算以后,我们朝廷的军队彻底打败了造反的流民军队,势必也会造成朝廷军队的大量损耗。”

    “并且会造成国内生灵涂炭,土地庄稼等四处荒芜,饥民遍地,帝国的实力受到巨大的损耗。”

    “到了那个时候,大清国已经彻底打败了大武国,得到了大武国的国土和子民,如虎添翼,实力大增,再挥师南下,我们大周如何抵挡。”

    “局势按照现在这样发展下去,大周国不出几年必定灭亡!”

    “大清国目前还是实行的奴隶制度,如果大周灭亡,我大周的所有子民都会成为大清国的奴隶!饱受摧残,受尽凌辱!到时候,所有大周人会活的生不如死。”

    司马亮说到这里站了起来,他望着张源明,严肃的说道:

    “如今之计,我们只有一条路可以走,就是举兵推翻现在的昏君,杀掉左相赵墨舟,请四皇子上位。”

    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下。继续慢慢说道:

    “只是自从我前年请求皇上出兵援助大武国后,皇上对我不再那么信任。如今朝廷大权都掌握在赵墨舟那个奸臣的手里。”

    “赵墨舟掌权后,大肆排挤忠臣,重用自己的亲信。朝廷中忠义之臣已经所剩不多。我费尽心思,联络到了一些忠义之臣。”

    “我们决定破釜沉舟,生死一博。”

    “我们准备起兵,只是我们掌握的兵力不多,如今最麻烦的事情在于,京城里我们所掌握的军队数量和赵墨舟掌握的军队数量平分秋色。战斗很难一时之间结束。”

    “京城外我从别的地方调动的部队一时半会进不了京城,因为京城外有卫戌军队驻守。他们要进城势必要和卫戌军进行火拼。”

    “并且京城外忠于我们的军队只有十多万人,而拱卫在京城周围的卫戌军队有三十万人。”

    “卫戌军队不仅有能力阻挡我们的军队,还可以分兵进城进行援救。”

    “因此最关键的地方在于,守卫在京城外附近四周三十万卫戌军的态度。只要他们按兵不动、或者出兵帮助我们。我们就胜利了。”

    “我们只要杀死了昏君,左相,铲除了那些奸党,四皇子当上了皇上,一切就会变得名正言顺。”

    “再加上四皇子在民间百姓间有着很好的名声,我在大周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大周的天下就会掌握在我们手里。”

    “但是如果他们出兵帮助赵墨丹,我们必败。”

    说到这里司马亮望着张源明,恳切的说道:

    “目前一切成败就看卫戌军的态度。”

    “我知道卫戌军的统帅吴一杰是你的弟子,你悉心教导了他多年,他虽然明面上投靠了赵墨丹,实际上心里一直有报国之志。”

    “他尤其对你特别尊重,言听计从。因此,我希望你能出面去劝动他。”

    “到了那天起兵之时,希望他最好能出兵帮助我们,如果实在不行,他就在军营观望,不要出兵。”

    司马亮说到这里,站起身来朝着张源明拜了下去:

    “张兄,我为天下百姓、为大周朝恳求你了,希望你能答应我去劝说吴一杰。”

    张源明看着跪在自己面前白发苍苍的司马亮,热血上涌。

    他一直同情民间百姓,讨厌这个腐败的朝廷,痛恨皇上荒淫无度,朝廷官员贪赃枉法、变本加厉的剥削百姓。

    他见帝国千疮百孔,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常常心痛不已。只是自己无可奈何,无力改变现状。

    所以他只好远离庙堂,隐居庄园,很少在世人面前露面,潜心做学问。

    现在,看到眼前的右相司马亮说要举兵推翻昏君,心里一万个赞同。

    他想想自己和弟子吴一杰的感情,想想吴一杰的平时为人。觉得劝说吴一杰成功的可能性很大。

    他于是慌忙扶起司马亮。答应道:“右相不必如此,推翻昏君。挽救万民于水火,也是我的所求。”

    “刚好吴一杰现在正在我的庄园里,我现在就回去劝说他,只要有了消息,我就立刻回来告诉您!”

    “我尽力争取劝说成功,让右相所谋的大事成功,杀死昏君,救万民于水火,挽救大周国。”

    张源明匆匆告别了司马亮,从右相府出来后,急忙赶回了“绿柳庄”,心急火燎的快步来到书房,见到吴一杰还在。不由得松了口气。

    两人还没说上两句话,他就把吴一杰带入了一间密室。两人落座后。

    张源明上下打量了吴一杰一阵,正色问道:“一杰,你认为老师为人怎么样?”

    吴一杰稀里糊涂就被他拉进了密室,心里感到有些莫名其妙。

    他见张源明如此问他,慌忙站起身来,躬身行礼,回答道:

    “老师,您是我这辈子最佩服的人,您才华盖世,忧国忧民,心系天下。您为人正直、行为高尚,您就是我一生的表率。”

    张源明听后点了点头,沉思了一下,问道:

    “如果,我现在有件事情需要你去做,失败后我们两人都会掉脑袋,你会不会去做?”

    吴一杰目光坚定,毫不犹豫的答应道;“老师放心,您这么多年来一直悉心教导我,情同父子。只要是您交代的事情。”

    “一杰就是上刀山下火海也会去做。”

    张源明见他回答的如此坚决,不由得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他于是把右相交代的事情告诉了他,吴一杰沉思了一阵,满口答应。信誓旦旦得说保证做到。

    两人于是坐下来认真研究行动方案。

    由于卫戌军中有着不少右相赵墨舟安排的亲信将领,因此,要想在那天卫戌军出兵参与造反,必须想办法在此之前除掉这些人。最少需要十天以上时间。

    两人于是仔细的讨论了行动细节。直到很晚才随便吃了点东西,两人这才分开。

    两人分别后,张源明坐了辆车去了右相府。

    右相司马亮得到了张源明的肯定答复后,心里充满了信心。

    第二天晚上司马亮秘密召集主要人员开会。

    这场会开到很晚方才结束,定好了大家各自按照自己承担的任务进行准备工作,十天后一起举兵造反。

    会议结束后,司马亮回到书房,叫来了一人。那人身材壮实,脸庞削廋,下巴留着几缕胡子,看起来普普通通。

    只是偶尔眼睛里有精光流露。

    司马亮道:“刘将军,我们决定很快就要起兵。”

    “你明天选三百可靠人手,化妆成普通人带着公子悄悄离开。”

    “你们前往雁门关,那里是燕洲前往中原的必经之地。小姐从燕洲回来必定经过此地。你们到那里等到她。”

    “等到她后,你们立刻前往沧州乌龙县,县官是我秘密安排的人,对我极为忠诚。”

    “乌龙县内有座乌龙山,山高林密,远离城镇。你们去山里寻找桃花寨,寨主是我的三弟。那里是我安排的司马家的最后退路。”

    “你们就在那里隐居下来。等候京城的消息。”

    “如果我们举兵失败了,你们就一直在那里生活下来。莫问世事,留住我司马家的血脉。”

    刘将军拱手答应。

    京城里风起云涌。

    袁梓墨和司马飞雁喝完酒后,第二天起得比较晚。他上午到茶馆时,张虎已经在休息室等了很久,一见面就告诉了他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

    昨天燕洲前往围剿起义军的军队大败,五万军队只剩下了不到五千人逃了回来。

    目前,起义军已经发展到了十多万人。占据了燕洲北部大半个州的土地。竖立了旗号:“顺天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