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武皇 » 生机

生机

    由检固非临时起意乃言于井上田二德川幕府放归郑芝龙家眷一事。

    今芝龙已先期受抚,其下郑家军亦转为福建水师,又有熊文灿坐闽中,沿海渐复市舶司开禁海事已可及日程矣。

    郑芝龙在闽者影响力犹大,在远洋贸易尤经验丰富。

    今朝廷欲大力发展海贸,有郑芝龙此专业人士,功倍于事。

    然由检于郑芝龙犹有不自安者。

    毕竟,于史资中所知郑芝龙其实惟利至上商。

    早欲得朝廷,出处非所忠。

    乃知有官方,可以更上一层楼其业。

    官商一体益便其海商集团从事远洋贸易。

    郑芝龙者,习于权利而制事主义者也。

    此亦何史之郑芝龙建奴入关而不顾子成功之谏执于满清之大体也。

    以郑芝龙见大势已去,不肯以辛苦打拼业为国家大义。

    但可守其业,天下为朱家主。

    但是,他竟然没有向自己设想的。

    降满清者郑芝龙不惟不能守其业,身及随降者一家老幼皆尽斩之。

    然弃其质外,郑芝龙固其能者也。

    此必善用也。

    然待其子成功既长,由检会稍以成功代郑芝龙。

    至是,由检自开口索郑芝龙家眷于德川幕府,卖与郑芝龙一人情,感于天恩。

    若无朱由检出面要人,郑成功在日本等上二年方放归。(注:时郑成功以居日本,故小字福松,归国名“森“字,后拜钱谦益师又名“大木“。隆武时赐朱姓,改其本名为成功。此方便读故以所谙郑成功之名.......)

    但放郑成功一人而已,德川幕府依旧执郑芝龙夫人田川氏。

    盖明禁海大背景下,郑芝龙海商为大明要渠。

    自欲留芝龙家为筹。以朱由检知之,郑芝龙夫人田川氏,贤女之有义者也,其性大损于郑成功。

    至于后世或论郑成功曰:权谋术数受之于父,果毅传之自母。

    故由检特令日本放归田川氏。

    有此一奇女子留郑成功,才能大限度的保保如今只有五岁的郑成功向一个正向长起来。

    至于成功归教,郑芝龙自善处之。

    郑氏门第不高,虽郑芝龙此时已富甲全闽,然竟为海盗发家,不免为衣冠世族所轻,至不屑与交游,亦令芝龙心极不平。

    于“万般皆下品,惟读书高“之封建传统观念下,郑芝龙自期子读书有成,跻跻士流,继以荣门,与世望齐驱。故郑成功犹循史迹而得良儒。

    郑成功依旧,忠肝义胆国英豪。

    此亦由检给积年后闽中所遗一种也。

    由检已可想:当远在闽的郑芝龙尚为妻儿不能回国而闷闷不乐,忽然知道天子竟亲自开口把人给他要了回来,

    天恩绝可感郑芝龙,接办起事益力。

    此所谓先机之大者也。

    最起码当笼络人心切,不得不叹天子心。

    -------------------------------------

    又西安府总督衙门。厅事,设五桌酒食。

    今为新陕三边总督洪承畴亲设局。

    在西安府的陕西要官悉数到场。

    一身大红锦鸡补服洪承畴坐主桌主位上,举觞曰:“今日新年元旦,当令诸君与家人共之。”

    但本部堂见府上堆积如山的礼物和分红,心里很感叹。

    若不回请诸公,本部堂怕是新年不踏实。”

    所以,就干脆因为今天这个吉祥日子将诸君请到这里共度佳节。

    “若扰诸君团聚时,本部堂在此先自罚一杯!“

    言讫,承畴一饮而尽。

    “嗟乎!部堂大人是哪话.......“坐陕西布政使甄时潭急持杯曰:“部堂大人可邀共度新年,此则部堂不以我为外人,又何罚酒一说也?“”

    “吾请共陪部堂大人一杯!“

    “无咎,此酒当陪部堂大人“,

    “然!对!对!共饮此杯谢部堂盛情邀约.......“陕西都指挥使蔡平亦应之。

    一片逢迎声里,一场官满杯中。

    既饮,时潭亲为洪承畴满之。

    洪承畴看了看满上的酒杯,并没有继续喝酒的意思:“既然众人说我没有把你们做外人,那我倒想问你们一句话。”

    “洪某昔无罪乎?“

    “二三子何害于我哉!“

    “部堂大人,此言何从出?““安得此心!“

    曰:“然,部堂大人,吾后赖之部堂大人多所提携,又何能为也.........“

    在场的官人你一言我一语表着“忠心“。

    洪承畴一拍桌子,冷声道:“没有那份心思?“不有那心儿怎将那多贵重的物送到我府上?尽以不法之财为本部堂一!”

    “三令五申,肃吏治,严惩贪腐“。

    “汝却将这银白物往我府上送,你是要看本部堂头落地么?“

    “皇上天恩浩荡,赦前罪,使天下百官从此安任!这关口,你敢对这颗脑袋下手,你倒不是把自己的这颗脑袋放在心上!”

    部堂大人请放心,我们已经打点好了。甄时潭闻言,即解曰:“锦衣卫受赃者已点,所输银亦已籍矣。“此赈粮款过半,省着点食,宜足以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