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末最后一个大帝 » 第二章李自成·典故

第二章李自成·典故

    一、补充

    用人:李自成起用的知识分子,大都是些下层的失意文人。

    如牛金星,天启七年举人,“通天官风角诸书,亦颇讲孙吴兵法”,曾做过塾师,因儿媳之死,与姻翁王士俊反目兴讼,被官绅合谋诬陷,逮进大牢,革去功名。

    河南人宋献策,连个秀才都不是,但粗通文墨,“精于六壬奇门遁法及图谶诸数学”。

    崇祯十四年,经牛金星引荐加入起义队伍后,向李自成献上“十八子主神器”的谶语。

    还有一位流传很广的所谓李自成的“谋主”——河南杞县的李岩,自清代以来就有不少人考证其为“乌有先生”,就算实有其人,也不过是个举人。

    后来,随着起义势力的不断壮大,李自成还任用了其他谋士,但层次都不高。

    这些下层知识分子,长期生活在乡野或江湖之间,不仅缺乏带兵打仗、从政治国的经验,而且视野狭隘,不能准确把握全国形势及其走向。

    他们的出谋划策,也就不免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与失误,从而埋下日后败亡的祸根。

    (2)福禄宴:陕西流贼猖炽之时,河南又连年旱蝗大灾,人民相食,福王朱常洵不闻不问,仍旧收敛赋税,连基本的赈济样子也不表示一下。

    四方征兵队伍行过洛阳,军士兵纷纷怒言:“洛阳富于皇宫,神宗耗天下之财以肥福王,却让我们空肚子去打仗,命死贼手,何其不公!”

    当时退养在家的明朝南京兵部尚书吕维祺多次入王府劝福王,劝他说即使只为自己打算,也应该开府库拿出些钱财援饷济民。福王与其父明神宗一样,嗜财如命,不听。

    崇祯十四年(1641年)春,李自成率军以大炮攻洛阳。

    巨胖福王与女眷躲入郊外僻静的迎恩寺,仍旧想活命。别的人逃的了,福王很快就被农民军寻迹捕获,押回城内。

    福王见了李自成,立刻趴在地上,哀乞饶命。李自成看见堂下跪着哭喊饶命的三百斤肥王爷,他灵机一动,让手下人把他绑上,剥光洗净。

    又从后园弄出几头鹿宰了,与福王同在一条巨锅里共煮,名为“福禄宴”,农民军把他放入大锅中慢炖,笑看他在白汤佐料间上下翻滚。

    事后,李自成手下搬运福王府中金银财宝以及粮食,数千人人拉车载,数日不绝。

    (3)闯王宝刀:

    闯王刀(五十三刀),相传此刀术系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实用刀法,故名闯王刀。

    闯王刀以技击实践为中心,编排套路结构严紧,布局匀称,运动清晰,招术奇特,手法惊异,步法多变,美无花架,实而不华,马上步下均适用。

    攻如猛虎下山,具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防时稳如泰山,伺机相还。临阵应用,以攻为主,先发制人。其特点是猛、快、巧、准。

    关于李自成的闯王刀,还有这么一段故事。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率大军三攻潼关,路经华州露泽院村,特将宝刀留在关帝庙内“保佑一方平安”。

    而另一种说法则为,李自成看到这里的香火旺盛,也想求关公助他一臂之力,所以把刀献到了关帝庙里。

    在《重修华县志稿》中确有记载,“‘闯王刀’系明末李自成监造,献于露泽院堡之关帝庙者,久不生锈,现匿存堡内。”

    (4)李自成军于农历三月进抵北京,有关文献记载崇祯十六年(1643年)秋鼠疫已在北京一带出现,只因冬天气温低,鼠疫传播变缓,三月春暖花开,桃红杏白,跳蚤、老鼠开始趋向活跃,大规模的鼠疫暴发。

    李自成大军进京后感染了鼠疫,自然战斗力也大减,当然打不过清兵——尽管其数量远低于自己。

    并且败兵因此成了鼠疫传染源——文献记载“贼过处皆大疫”。

    因此李自成虽然此时财雄天下,可以大规模招兵买马,但新兵入伍即染鼠疫失去战斗力,兵力再多也没用,始终无法抵挡清朝的虎狼之师。

    鼠疫蔓延军营,且长时间无法摆脱,李自成的精神遭受毁灭性打击。

    那么,为什么清兵就没患鼠疫呢?欧洲人在研究十四世纪欧洲鼠疫时从留下的壁画及文字中发现,在鼠疫大流行中只有骑兵幸免于鼠疫。

    于是得出结论:鼠疫经跳蚤传播,跳蚤讨厌马味,所以骑兵不易被鼠疫传染!

    众所周知,八旗铁骑威震四方,清兵主要由骑兵组成,所以是不会传染上鼠疫的。尽管只有十几万军队,但未患鼠疫的清军战斗力自然在深受鼠疫困扰的李自成大军之上。

    鼠疫是当时中国人不了解的新型烈性传染病,无人了解、无法救治,在这种自然条件下,李自成的失败不可避免。

    二、死因争议。

    (1)自缢说:自缢者自尽也,自己上吊而死。

    其根据是清军统帅阿济格向朝廷的奏报,奏报中说:“……自成窜走时,携随身步卒仅二十人,为村民所困,不得脱,遂自缢死。”

    但是后人认为,李自成久经沙场,果敢坚强,绝无自杀之可能。

    而且阿济格的说法,并非亲眼所见,故真实性甚低。

    (2)战死说:康熙年间费密撰写的《荒书》中说,“李自成率十八骑,由通山过九宫山岭”时,山民“闻有贼至,群登山击石,将十八骑打败。”

    李自成一人和山民程九伯赤手搏斗,程九伯不是对手,被李自成摔倒在地,并骑在程九伯身上,“抽刀欲杀之”。

    但刀被血渍又渗人泥浆;一时没拔出。正在这时,程九伯外甥金某,从背后以铲猛击李自成头部,即刻而亡。

    《通山县志》中的记载为:“九伯聚众杀贼首于小源口”;而《程氏宗谱》却是这样记载的:“剿闯贼李延于牛迹岭下”;

    没有一个地方明确指出,程九伯的确实杀死了李自成,而只是说杀死了李延。

    《米脂县志》、《延安府志》等李自成家乡的史料显示,记载李自成乳名和名字说法很多,却唯独没有“延”字,陆续发现的大顺档案记载李延为大顺昭侯,不是李自成。

    (3)误死说:误死即误伤致死。

    清初吴伟业《绥寇纪略》中说:李自成率二十骑到通城九宫山,他让将士留在山下,自己上山拜谒元帝庙。

    当地村民“疑以为劫盗”,在李自成跪拜元帝像时,被村民在身后用荷锸击伤头部,李自成当即昏倒“不能起”。

    这时村民一拥而上,“碎其颅”而亡。村民搜其钱物时,发现“金印”,方知道杀错了人,“大骇,从山后逃去”。

    (4)夹山寺禅隐说:1981年,湖南石门夹山寺发现一座古墓,考古人员发现墓主人奉天玉和尚违背僧规。

    按俗礼下葬,而葬俗又与本地葬俗不同,最后通过种种物证认为奉天玉和尚很可能便是李自成。

    但疑点十分明显:在奉天玉夹山出家的历史中,奉天玉和尚与当地官员交往密切,而李自成“陕北口音,四十岁多一点,一只眼睛瞎了”的相貌特征相当明显,很容易暴露身份,这与他的身份有些不符。

    (5)青城归隐说:在青城镇苇茨湾村李文生家发现了一本抄录并补修于民国三年(1914年)的《李氏家谱》。

    经过考察研究,得出全新结论,李自成兵败后,化装为和尚投靠其在榆中青城的叔父李斌。

    晚年的李自成就生活在附近的深山大沟里,并葬于龙头堡子山下。

    经学者考证,《李氏家谱》中李自成除姓名与明末农民领袖李自成相同外,其余与李自成的籍贯、故里和祖辈、父母及夫人姓名等均不相同,显然不是大顺皇帝李自成。

    三、亲属成员。

    (1)父母

    李自成父亲叫李守忠、祖父叫李海。据说李自成是党项族,李元昊之后,世居怀远堡李继迁寨。

    李守忠是老李家单传,算命先生曾经给他说,他还会继续单传,结果他却有两个儿子,长子鸿名,次子生于万历三十四年名鸿基,也就是李自成。

    结果不到一年,长子去世,印证了算命先生的话,依然是单传。

    (2)妻妾

    韩金儿:李自成第一任妻子,因与盖虎通奸而被李自成所杀。

    邢夫人:李自成第二任妻子,勇武聪明,负责管理农民军军用物资。本为李自成之妻,后为明末兴平伯高杰之妻。

    高桂英:李自成第三任妻子,李自成称帝后立其为皇后。米脂县城北壶芦山(俗称壶芦旦)人,高一功之姐,李自成夫人。

    窦美仪:原明宫宫女,李自成入住紫禁城后纳其为妃。

    (3)兄弟

    李自敬,李自成三弟,在李自成死后继位,后不知所踪。李自成死后,尊李自成为先皇,率领李自成部下抗清,败后不知行踪。

    李过(1600~1649年),本名李锦,字补之,号赤心,陕西米脂人。明末名将,为大顺政权主要将领之一,闯王李自成的侄子,绰号“一只虎”。

    (4)后代

    李自成一生没有儿子,李自成过继了哥哥的儿子李过,作为嗣子培养。

    但是李过并不是他的孩子。李过是明末陕西米脂人,李自成侄子,一名为锦,又名双喜。

    四、后世纪念。

    (1)李自成墓,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湖北省通山县九宫山下牛迹岭。

    据《郎岱县访册》记载:“一僧名天问,河南陈州人,崇祯间官于湘。明鼎革,弃家室妻子遁于黔中,不道姓名。

    一日,厝火积薪下,持木鱼端坐其上,焰熊熊然犹诵经不绝。

    愈时火熄,竟随薪化……徒归,始知其师化去,视据与屐悉如所言。徒众诸檀越闻智能言,惊叹不已。

    李自成墓,遂于化处为坟,在普定化处一带广为流传的天问和尚,化处镇如今仍旧有仙人寺、仙人坟,可见关于天问法师的传说并非空穴来风。

    数百年前的化处山高林大,人烟稀少,有人居住的只是丰家屋基、反字岩、双凤山、胡家湾、疙老寨(现袁家寨)等附近的村。

    而如今在离仙人寺不远的化处镇新寨村,一直流传着这么个说法:反字岩居住的贵州最古老的彝族支系之二呗勒阿德是被吴三桂赶走的,现存的“反字岩”、“彝王屋基”便是彝族人所留。

    据说吴三桂打听到李自成下落后,便统领精兵数千,前往黔中边远小镇——化处镇。可是那时的天问和尚已“坐化成仙”。

    且由于其广施恩惠、救苦救难而得到好名声,吴三桂于是便把所有的怨恨发泄到当地土著居民身上,大肆屠杀仙人寺旁边的彝族人民,彝王仓惶中率领余生者逃窜,在四方山上留下了如今的“反字岩”。

    从此,彝族人在化处“神秘消失”不知所终,在化处新寨,人们都知道,“彝王是被吴王赶走的。”

    (2)李自成墓座落在通城县九宫山北麓,原墓围多古木,墓为长形土坟。

    坟北面有一几近湮没于土中的小块石碑,镌“李自成坟”。

    1955年6月,县文化科函请省文化局拨款修缮李墓,并由县人民政府主持重修。其时,掘墓验视,土丘之下,有棺室,室内仅存近似尘土的黑色物质一线,锈蚀马钉数颗。

    培修墓座南朝北,占地300平方米,沿石基边缘,砌有一米高八方形块石护拦,墓葬位于石基中央,高约1.5米,全为块石结构。

    墓顶竖2.5米高石碑,呈棱台形,阴刻郭沐若亲笔所题“李自成之墓”,墓正面刻有郭沫若撰墓志;

    左刻王任重题词:“李自成是一位农民革命的伟大领袖”;右刻时任县长李仲秋撰“李自成之墓记”;后则放置原碑,陵墓四周,青松翠柏挺立,奇花异草相依。

    1996年10月,县委、县人民政府再度策划培修李墓,1997年4月竣工。

    墓建于九宫园艺场内,依原式样扩大,墓高9.5米,其中墓碑高4.8米。

    全墓用广西白、蒙古黑、石南青等大理石砌成,增刻县高官熊传经,县长阮英梓撰“重修李自成墓记”。

    五、李自成行宫。

    (1)盘龙山古建筑群,又称李自成行宫,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北盘龙山上,总占地面积11400平方米,建筑面积4600平方米,始建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

    盘龙山古建筑群为明末清初农民起义军首领李自成修建的行宫,是西北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群,主要由乐楼、梅花亭、捧圣楼、二天门、玉皇阁、启祥殿、兆庆宫等建筑组成。

    1992年4月20日,盘龙山古建筑群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盘龙山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盘龙山古建筑群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2)明崇祯十六年,李自成在西安建大顺国后,遂命人在这里修建了行宫和祖墓,山名也是因此而来。

    行宫构思精巧,造型别致,是陕北别具一格的宫殿园林旅游区。行宫内还设有米脂妇女革命史迹展。

    当地政府对行宫进行了修葺,恢复了原来规模和景观,并建立李自成纪念馆介绍其生平事迹,正殿中安放着李自成的玻璃钢铸像。

    (3)盘龙山古建筑群始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初建为真武庙。

    清顺治元年(1644年),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令其侄李过返乡,将真武庙原址扩建为李自成行宫,并将马鞍山改称盘龙山。

    乾隆四十三年(1791年),米脂县士绅高九逵等人集资数万主持扩建盘龙山古建筑群。

    清光绪十五年(1895年),乡绅冯云城等复修盘龙山古建筑群。

    民国十五年(1927年),盘龙山古建筑群改为米脂中学校舍。

    1978年,陕西省文化厅拨款7万元复修盘龙山古建筑群。

    1989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对盘龙山古建筑群进行了局部维修。

    五、艺术形象。

    (1)文学形象:姚雪垠著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共五卷,其中第二卷于1982年获第一届茅盾文学奖。

    金庸小说《碧血剑》、《鹿鼎记》中,李自成均有出场,与陈圆圆有一女阿珂。在《雪山飞狐》里,则是重要的线索人物。

    (2)影视形象。

    电视剧\\电影:1981《武侠帝女花》麦天恩、1984《双雄会》许还山、1985《碧血剑》朱铁和、1985《雪山飞狐》、刘江1986《李信与红娘子》待查、1990《巾帼悲歌》董子武、1991《雪山飞狐》李杰、1994《乱世不了情》张振寰、1998《鹿鼎记》华忠男、1999《雪山飞狐》骆应钧

    2000《碧血剑》骆应钧、2003《帝女花》罗莽、2004《明末风云》杨洪武、2005《江山风雨情》刘威、2005《谁主中原》张山、2007《碧血剑》王卫国、2007《雪山飞狐》李振起、2008《鹿鼎记》陈之辉2014、《鹿鼎记》苏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