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宋中兴传 » 第八十六章 和议风波难平息

第八十六章 和议风波难平息

    当升官的文书到达鄂州时,岳飞再次上书请辞:“这个时候不应该论功行赏,我一兵未发,哪来的功劳,凭什么升官?万一日后又开战,这不是自己打自己脸吗?”

    他的意思很明显,军人当以军功升迁,你们在那里搞阴谋诡计,好像我们还出了力,给我升官我都感到羞耻。

    岳飞看得很清楚,金国说是割地,说不定只是让宋国暂管,不知道什么时候又要收回去。

    岳飞讲的话很刺耳,让秦桧大为恼怒,在他心中种下了仇恨的种子。

    但岳飞这帮武将暂时不是秦桧要考虑的,他虽然搞定了和议,也在朝中树了不少敌人,为了巩固相位,还得继续整人。

    第一个被整的是胡铨,当年他差点做了进士第一名,才华横溢,当然也就恃才傲物,一般这种性格在官场上活不了多久。

    秦桧力主议和的时候,胡铨是枢密院编修,他极力反对和议,说秦桧是大汉奸,必须把秦桧、孙近、王伦斩首示众。

    胡铨发表了一篇反对和议的文章,洋洋洒洒几千字,指桑骂槐,用秦桧、孙近和王伦来影射赵构,文采飞扬气势磅礴,被人印成了小报在民间广为流传。

    连金国人都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千金寻找这篇文章只求拜读一番,看完之后,金国君臣大惊失色,直呼“南朝有人”。

    秦桧也惊恐万分,因为胡铨的文章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力,他将淹没在人民的口诛笔伐中。

    贪图相位的秦桧居然主动提到了辞职,足以说明他的内心有多不安。

    是赵构那温暖的目光,安抚了秦桧的受伤心灵,“区区小吏竟敢诋毁大臣,死不足惜!道路虽然曲折,但朕心意坚定,你尽管去做,有难朕帮你担。”

    赵构一怒之下,就要杀了胡铨,但是百官拦下了他,因为他以前杀过太学生陈东,招致了天下的怨言,老祖宗赵匡胤规定了不能杀言官,他只能照做。

    死罪可免,活罪难逃,胡铨被流放到岭南,那时的岭南都是原始森林,一般文弱一点的官员都有去无回。

    胡铨虽然不懂为官之道,却因为耿直的性格交了不少官场的好友,不少人为他求情,大力营救,最后胡铨得以止步于广州,没去山村受苦。

    但这些营救的人,却得罪了秦桧,日后被整的很惨。

    因为胡铨,秦桧的阴险狠辣为世人所知,秦桧虽然权倾朝野,却成就了胡铨的千古名声,自己则遗臭了万年。

    胡铨这么一个枢密院的小官都能起这么大风浪,其余大官就更要防范了。

    最能威胁秦桧相位的人,自然是他的前任老大赵鼎。

    要不是赵鼎,秦桧当不了宰相,但是赵鼎已经成了他担任宰相一职的最大威胁,赵鼎的关系网比他巩固的多,而且名声也好的多,随时可能出山。

    只有让赵鼎永世不得翻身,才能消除他的潜在威胁。

    在秦桧的授意下,台谏官们罗织罪名,不断攻击赵鼎,甚至说赵鼎当政的时候,世人只知有赵鼎,不知有陛下。

    最后,赵鼎落了个提举洞霄宫的下场,相当于被迫退休,再无上台的可能。

    搞定赵鼎以后,赵鼎的那些关系网也被秦桧一起肃清。

    除赵鼎外,吕颐浩和李纲也是让秦桧十分忌惮的主战派。

    吕颐浩年老多病,已经没有可能东山再起,但是秦桧对当年提拔自己又把自己搞下台的老上级怀恨在心。

    宋金和议达成后,金国归还河南、陕西,宋国需要一个有威望的宰执去川陕督军,秦桧趁机提议吕颐浩。

    督军是很劳苦的事情,生活条件不好还要防范金军和自己的下属,对于已经六十九岁的吕颐浩来说,无疑是加速他的死亡。

    吕颐浩当然不干,但是赵构派了御医前去一同宣旨,硬是把吕颐浩押到了朝廷。吕颐浩一路奔波,加剧了病情,又痛心于宋金和议的前途未卜,不久就病死了。

    李纲则不劳秦桧动手,因为他和赵构有不可调和的矛盾。

    自南宋建国起,李纲就是最有威望的大臣之一,但赵构认为他把自己当小孩子,所以一直没有让他重回中央。

    对于曾经当过宰相的李纲来说,一时在地方上混日子,一时又去宫观无所事事,他的心情自然常年郁闷,加上主战的政见无法实现,看到宋金议和的局面,他悲愤交加,与1140年正月与世长辞,享年五十八。

    搞定了外部的威胁,秦桧要对自己人动手了。

    秦桧独相之后,提拔了两个人来辅助自己,一个是孙近,一个是李光。

    孙近是中书舍人,资材平庸,早就归附了秦桧,李光却是威望卓著的官场老手,地方上和中央都干过,曾任江东安抚使、临安知府,六部里面他干过户部侍郎、礼部尚书和吏部尚书,满朝文武都是他的门生故吏。

    秦桧为什么要提拔李光呢?

    早年秦桧刚从金国回来,干了一年宰相被吕颐浩搞掉了,吕颐浩和朱胜非主持朝政,李光却和他们两人政见不合,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世人都以为李光是秦桧的同党。

    秦桧也这么觉得,李光是自己人。

    而处在和议的关键时刻,要有一个有威望的人来镇场子,秦桧觉得以自己的威望差了点意思,于是就想到了李光。

    为了拉拢李光,秦桧使出了浑身解数,首先就是要说服赵构。

    赵构不愿意用李光,因为李光和李纲虽然只一字之差,脾气却都差不多,成日牛气冲天的,不把皇帝当皇帝。

    秦桧找勾龙如渊出面,去劝说赵构起用李光,赵构却说:“赵鼎和刘大中临走也推荐了李光,我如果用了他,不是又招来一个赵鼎吗?”

    勾龙如渊说:“这是赵鼎和刘大中的奸计,他们如果真看重李光,为什么在位的时候不推荐?他们是想借用李光的威望做个顺水人情,为日后复出做打算。”

    赵构还是有些犹豫,但秦桧也开始做他工作:“李光素有威望,如果现在用他,可以压制非议,大事可成。”

    赵构于是同意了,拜李光为参知政事,权位仅次于秦桧。

    李光到任后,秦桧亲自宴请,和李光把酒言欢,给他描绘了美好的未来,两人勾肩搭背,就好像兄弟情深。

    可惜的是,李光看错了秦桧,秦桧也看错了李光。

    李光之所以答应秦桧辅政,是因为他以为,秦桧还是以前靖康之变那个临危不惧、坚持气节的秦桧。

    李光虽然赞成议和,却不认同秦桧一味的卑躬屈膝。

    秦桧看到和议达成,就准备裁军,收回武将的兵权,李光却坚决反对,他说金国狼子野心,和议虽然达成了,但是还得防患于未然。

    秦桧心想你竟然跟我唱反调,你忘了是谁提拔你的吧?他开始对李光有了怨言。

    秦桧彻底讨厌李光,是因为郑亿年。

    郑亿年是赵佶老婆郑皇后的侄子,他爹郑居中作为外戚干政,一度干到了宰相。

    作为官二代,郑亿年自然也官运亨通,干到了位居四品的秘书少监,相当于国家档案局的副局长,但他的能力实在有限,每次考核都不过关,最后只能干个宫观闲职。

    靖康之变后,郑亿年到处逃命,最后被金军抓获,交给了伪齐的刘豫。刘豫正无人可用,因为其他宋朝的高官都威武不能屈,于是就重用郑亿年。

    郑亿年一开始就担任伪齐的礼部侍郎,相当于外交部副部长,最后干到了尚书右丞,相当于副总理。

    金国废了伪齐之后,伪齐的官员都被遣返回南宋,郑亿年也是其中之一,他深知自己罪孽深重,向南宋朝廷上表待罪。

    但郑亿年心里倒不怎么担心,因为秦桧是他的家族晚辈,按辈分,秦桧要叫他一声叔。

    秦桧在靖康之变前能干到御史中丞,也是凭借他妻子王家的关系,他老婆是前朝宰相王珪的孙女,而郑亿年则娶了王珪的女儿。

    郑亿年和秦桧的关系还不止如此。

    秦桧的妻子王氏有个哥哥叫王唤,娶的就是郑亿年的妹妹。

    和秦桧一样,王唤也很怕老婆,他在外面乱搞生了个儿子,不敢让老婆知道,怎么办呢?就寄养在秦桧家里,成了秦桧的养子秦熺。

    妹夫帮大舅哥背锅,秦桧在家里的地位可想而知。

    秦熺呢,后来又娶了郑亿年的侄女。

    按辈分来说,秦桧要叫郑亿年叔叔,他儿子秦熺也要叫郑亿年叔叔,秦桧父子同辈。

    辈分虽然很乱,但是更加巩固了秦桧和郑亿年的关系。

    郑亿年回归之后,秦桧为他积极奔走,要恢复他在伪齐的高官厚禄。

    秦桧想让郑亿年挂职资政殿学士,这个职位虽然没有实权,却是正三品的高位,以前只有宰执才有资格担任,能够在朝堂议事,相当于进了权力中枢。

    第一个反对的就是李光,他上书弹劾秦桧,说秦桧任人唯亲,伪齐回来那么多人,其他人都不用,单单只用郑亿年,这摆明了是结党营私。

    秦桧大为恼怒,却隐忍不发。

    李光每次对着赵构直言不讳、慷慨激昂的痛斥秦桧时,秦桧只在一旁冷眼旁观,等到李光说累了,他就慢条斯理的回击一句:“李光你太无礼了,怎么能对着陛下大声嚷嚷呢?”

    赵构当然知道郑亿年是个什么货色,秦桧心里又作何打算,但是议和的进度不能被耽搁,重用郑亿年,也是给金国一颗定心丸。

    而从一开始,赵构就知道李光不好用,现在李光如此狂傲,是他预料到的局面。

    李光和李纲一样,犯了官家大忌,太过刚直,不懂隐忍,再有才能,也逃不过昙花一现的命运。

    秦桧授意殿中侍御史何铸弹劾李光,说他在皇上面前失礼,李光只能请辞。

    赵构顺水推舟,表面挽留了一番,随即让他退休去提举洞霄宫养老。

    李光担任参知政事不到一年,只干了一件事,就是帮助秦桧搞定了宋金和议,他心生悔意,临走之时,他向赵构力荐主战派张浚复相,想挽救危局。

    不过赵构大计已定,不可能中途找这么个不自在,李光的愿望落空了。

    秦桧肃清了反对派,赵构也在憧憬美好的和平局面,可金国却又闹出了政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