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重生83,从养猪开始 » 第175章以后咋办?

第175章以后咋办?

    送走了王福林,熊贵清刚进客厅,一家人就围上了他。

    “贵清,这可咋办?农场要养奶牛了,咱家也养?”

    熊贵清呵呵一笑,说道:“这事还早,对咱们没影响。”

    为啥这么说?

    他可是经历过那个阶段的。

    过了年就开工的乳品厂,建设速度很快。

    第一期建设的5吨生产线。

    在年底就建成了。

    也是在今年,农场大力号召养奶牛。

    可农场职工不敢养。

    他们就从外地招移民养奶牛,号称奶牛户,可以在农场落户,还给贷款。

    到了87年,奶牛户果然出奶赚钱了。

    农场职工这才相信,也开始各种借款卖奶牛。

    一开始,农场为了发展奶源,是大力扶持奶牛户的,主要是两条政策。

    一条就是奶款现结,一条是平价供应奶牛饲料。

    从88年开始,南北河农场就来了大量的奶牛户。

    奶牛的养殖数量直线上升。

    到92年,已经高达上万头。

    可是,乳品厂在这样的形势下,经营却越来越艰难。

    主要的原因有市场的原因,也有资金的问题。

    市场的原因就是九十年代的市场对广告的认可度逐年增高。

    市场上很多奶粉广告的投入量都很大,而作为一家中小型乳品厂,根本没资金投入在广告上,也舍不得。

    逐渐的出现了线路不畅的问题。

    二一个,前几年形势好,乳品厂连续投入了几条生产线,日处理鲜奶180吨。

    投入大,回款慢,市场上三角债严重。

    导致流动资金枯竭。

    如此一来,养牛户的奶款也就从现结变成了月结,最后结不出钱来。

    如此一来,从91年以后,养奶牛的人逐渐的减少。

    农场没办法,为了保证乳品厂的奶源,又投入巨资,自建奶牛场。

    这也就是农场自己的企业,换个私人的企业早黄了。

    坚持到2005年,被假洋人收购,公家的企业变成了私人的,还是漂亮国独资的。

    仔细看它的收购人,正是当初乳品厂的某领导!

    可悲可叹。

    这样的一个大坑,熊贵清当然不去趟浑水了。

    他打定主意,只要把饲料地的合同签了,管你养不养奶牛呢,我就养我的猪!

    你想,05年收购乳品厂,起码前面几年就已经把企业搞败了,否则他们咋移民的,再回来花300万美元收购的?

    收购以后,没过两年,就成了上亿企业!

    你说说上哪儿说理去?!

    “人家都养奶牛,咱家养猪?”

    老弟瞪着眼睛有些发傻。

    “就因为人家都养奶牛,我才养猪呢!”

    “你想啊,猪没人养了,价格是不是就高了?”

    “那按你这么说,现在咱分场养猪的这么多,是不是价格就低了?”

    “对喽!你算是开窍了!”

    熊贵清难得夸了老弟一句。

    “今年的猪价高不了,你们看着吧。”

    “那咋整?咱们的猪?”

    老妈又担心起来。

    “你们别担心。价高价低得看成本。咱家有饲料地,又储备了这么多饲料,你急啥?我跟你说,今年的饲料价格一定涨。”

    爸妈一琢磨也就明白了。

    养猪的人一多,饲料的价格就得涨,可是猪价反而会降。

    老弟还想发表意见,熊贵清制止道:“你就别参与了,好好上学,家里的事你就别操心了。”

    他见状也就闭嘴了。

    他还真想不明白这些。

    年前这几天,农场要搞乳品厂大力发展奶牛养殖的小道消息传得沸沸扬扬。

    尤其是供销社,这个消息广场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为这段时间决定养猪的人很多,三分场有熊家这个养猪标杆在,大家心里都有底,对养奶牛的事都持怀疑态度。

    “年后建乳品厂,还不得建个一年两年的?”

    “不用,我觉得最多一年。”

    “听说规划的不小,就在场部良种场边上。”

    “年后再看,农场应该有新政策。”

    “对,对。”

    有人想打听详情,就有人唱反调。

    “我看这玩意不行,谁会养啊?再说了一头奶牛据说上万,啧啧,这得多少头猪啊?!”

    他们正聊着,门外传来嘎吱的刹车声。

    熊贵清推门走了进来。

    “哟,小熊来了?”

    陈江高兴的打着招呼。

    他们供销社已经承包了,现在他就是供销社的承包人。

    “给我拿两箱酒,烟也拿几条。”

    熊贵清买着东西。

    在屋里烤火交换信息的众人相互看看,有人出面跟熊贵清搭讪。

    “小熊啊,听说今年要建乳品厂,你觉得咋样?”

    “啊?挺好啊!”

    “你觉得能干成?”

    “农场自己的企业,咋不成?!”

    “那你……”

    “我?我就会养猪。”

    熊贵清跟着陈江把烟酒抱上了吉普,付了钱,开车走人。

    这些闲硌哒牙的人都是传小话的,跟一群老娘们似的。

    熊贵清不愿意跟他们搭话。

    “你看看,人家熊家都不动心,咱们啊,还是养猪吧。”

    “就是,就算是养也得看看别人咋干的。”

    熊贵清回到家,把烟酒拿进屋里。

    明天要去接潘春梅回来,熊贵清把过年该预备的都预备好了。

    只是新衣服还没买,他有意留着跟潘春梅一起在北安买,这样拿回来也有她的功劳和心意。

    以前,熊家只有大年三十晚上才有机会吃饺子。

    可现在,想吃就吃。

    余秀华对此很满意。

    这两天,熊家连续包了两天,饺子已经冻了两个口袋。

    至于往年吃的粘豆包,今年就不吃了。

    以前是因为家里没吃的,粘豆包是一个主食。

    如今,好吃的都吃不完,谁还吃粘豆包啊?

    今天午饭煮饺子。

    “去把你爸喊回来吃饭。”

    余秀华对老儿子喊道。

    熊贵亮这才起身,依依不舍的往猪场跑。

    以前,熊家出了门,站在院里喊一嗓子,熊长禄就回来了。

    现在,隔着百米距离,喊是不起作用的。

    余秀华在锅里三开三煮,饺子都鼓起来漂在水面上,这才用钢丝笊篱捞出来,放进盘子里。

    按照熊家的规矩。

    这饺子煮出来,必须是每人一盘子。

    熊贵清从厨房端出四盘饺子,摆在餐厅的桌子上。

    他问道:“妈,佐料呢?”

    “弄好了,分一下。”

    老妈早就用二大碗勾兑了一碗酱油醋和蒜泥混合的蘸料。

    余秀华从碗橱里拿出一个小碟子来。

    熊贵清拿着勺子,把蘸料舀进碟子。

    他刚摆好蘸碟,老妈拿来筷子,老弟和老爸一前一后的回来了

    “爸,猪场没啥事吧?”

    “挺好,没事。”

    熊长禄经过这两年的锻炼,性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说话办事也利索了很多。

    一家人坐下。

    饺子个大馅多,味道鲜美。

    老弟吃的啧啧有声。

    余秀华咳嗽一声,“别吧唧嘴!”

    老弟这才收敛。

    熊贵清也下意识的控制声音。

    正吃着,有人砸门。

    见老弟正吃的起劲儿,熊贵清起身去开门。

    大门一开,见是何献超和于慧勇。

    “哎,你俩啊?吃了吗?”

    见熊贵清嘴里还嚼着东西,何献超咽了口唾沫。

    “没呢。”

    “进来,一起吃点。”

    两人一进来,熊贵清就把门关上了。

    一边往屋里走,一边喊道:“妈,何献超和于慧勇来了,再煮两盘饺子。”

    老妈去忙活了,熊长禄和老弟招呼两人就坐。

    熊贵清又去给他俩弄蘸料。

    先把蘸料和筷子拿过来,摆在他们面前。

    熊贵清这才问道:“你俩一起来,有啥事吧?”

    何献超抢先说道:“你听说了吧?农场要建乳品厂?”

    “听说了。”

    “你咋想的?我们俩咋办?”

    “我能咋想?该养猪养猪呗?难道他建乳品厂我就要养奶牛?”

    “养奶牛可能政策好呢?”

    何献超说道。

    “政策好不好,年后文件出来就知道了,你们也别急。”

    “再有,不管是养猪还是养牛,对你俩没啥影响啊,他们不都得粉碎饲料啊!”

    “我也是这么想的。”

    于慧勇说道。

    “如果养牛的人多了,我还打算再添设备呢!”

    “你们先别急。”

    熊贵清分析道。

    “年后应该会出正式文件。如果上面有供应饲料啥的,你们就别添设备了,就干简单的粉碎就行。如果没有这条,到时候再说。”

    “为啥啊?”

    何献超问。

    “如果人家供应饲料,说明农场已经考虑到饲料加工的问题了,咱们只能给他们溜溜缝,打打边鼓,成不了大气候。”

    于慧勇说道。

    熊贵清点点头。

    他知道,一定有饲料供应。

    当然这些供应的是精料,其他的草籽饲料还得在当地粉碎。

    正说着,余秀华端着饺子出来了。

    “饺子好了,趁热吃。”

    “哎,谢谢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