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朝那些事儿之趣事 » 第三章(五)

第三章(五)

    【最忠诚的背叛者】

    伤自尊了,太伤自尊了。

    皇太极实在不能忍受朝鲜的背叛,此时正值寒冬腊月,皇太极祭告天地、太庙,列举了朝鲜在萨尔浒之战时“助明来侵”、在辽沈之战后“招诱辽民”、在丁卯之役后“屡败盟誓”等罪状。十二月二日,蒙古的兵马赶到盛京会合,参与讨伐朝鲜。翌日,清军正式出发。

    雄赳赳,气昂昂,清军第二次跨过鸭绿江,这一路上的细节就不必细说了,和上一次几乎是差不多的,朝鲜国的兵将压根就没打过什么仗,一听说清军来攻,早就吓得望风而逃、四处溃散,几乎所有的关卡要塞都被清军攻占了,清军没费多大的劲儿又打到了朝鲜的国都汉阳城……

    李倧没有办法了,再一次请出了老投降派曹鸣吉,让他前往清军营中谈判,老曹带着降书屁颠儿屁颠儿的降书递给了皇太极,上一次是阿敏拒绝议和,这一次轮到皇太极了,换太极直接把那封降书扔在了老曹脚下:“又议和?那也可以啊,让你们国王把世子给我送过来吧。”

    得到消息的李倧此时又想逃到江华岛然而去路已经被清军前锋阻断,国王只能逃到南汉山城。

    南汉山城地势险要,城墙坚固,可谓易守难攻。清军前锋到达城下,立即将之包围。李倧一方面对朝鲜各地的军队发出勤王号令,一方面让南汉山城的守军上下同心,拼死抵抗。

    很快,朝鲜各地的军队向南汉山城开进,但是他们低估了八旗军队的作战能力,三起勤王之师都被打得落花流水,两次突围之战也是碰壁而回。眼看城中粮草日渐消耗,人心浮动,士气大挫,而现在朝廷中的投降派和主战派大致上人数相近了,如果议和,李倧就必会背下这千古骂名,让自己无颜面对天下臣民,就这么矛盾的僵持了几天。

    一直拖到了十二月二十四日,这一天正是大明崇祯皇帝的生日,李倧按照惯常带着百官行礼,有的大臣面向南面居然哭了出来,此情此景,朝鲜的确已经到了进退两难的境地,200年的感情,200年的一片忠心,大明就真的好像自己的父亲……

    李倧也哭了:“三百年中朝君臣一心,遥想神宗当年派兵抗日援朝,予我国有再造之恩,现在倾刻间要作鞑虏之臣,我愧对列祖列宗,愧对大明天子啊!”

    然而多尔衮豪格却不管是不是崇祯皇帝的生日,他们明白朝鲜君臣已经撑不了多久了,现在城里粮草已经耗尽,人马冻死了很多,连之前极力主战的一些大臣都觉得现在再继续抗战已经不合时宜了,王公贵族已经被俘虏了上千人,不久江华岛也失陷了。

    没有余地了,真的没有余地了。

    现在整个朝廷之中,他只好妥协,亲自带着世子前去议和,皇太极在“诏谕”中宣布赦免仁祖之罪,正月三十日,李倧穿着表示臣服的蓝衣服,去掉所有的国王仪仗,在多尔衮率领下出城投降,到了南汉山下,只见远远的高坛上,天空中旌旗耀日,那高坛上坐着一个至尊之人,李倧连忙来到跟前,呆呆地立着,只听见旁边有人说:“皇上在此,为什么不叩拜。”

    李倧听罢,这才慌忙地跪倒在地行三拜九叩大礼,只听见两边鼓乐齐鸣,皇太极接受了李倧的投降,把世子交给了清军,父子二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李倧赶快谢恩,垂头丧气的回城了,途中成千上万被清军俘虏的朝鲜军民对着他们的国王哭喊:“吾君救命啊!吾君舍吾等而去吗?”听此,李倧心如刀绞,可又无可奈何。自己的命能否保得住还很难说呢,又有什么能力来解救那么多的军民呢?他的心在滴血!所有的血泪和屈辱只有打掉牙咽到肚子里,不敢言说、无从去说,又说给谁听呢?

    再说皇太极胜利归来,至此西平蒙古、东征朝鲜,彻底统一了北方,便一心一意开始进攻大明朝,出乎意料的是此时,这个时候明朝已经被李自成张献忠这些义军搅得一塌糊涂,没有太留意到边疆外此时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自此明王朝与朝鲜王朝二百多年的封贡关系正式结束了,清王朝成为朝鲜王朝新的宗主国。从这一年起,朝鲜改用清朝的年号纪年,断绝与明王朝的官方往来。

    朝鲜最后的主战派金尚宪企图切腹自杀殉国,血流一地,但最后被人发现救活。不久,金尚宪等人被要求押入清朝,直至清军入关后,才放回朝鲜。归国后的金尚宪隐居起来,国王多次召他入朝均被拒绝。直至顺治六年(1649)朝鲜仁祖李倧崩殂,金尚宪才出来,到汉城奔哭阙下。又过三年,金尚宪病逝,享年八十三岁。

    崔鸣吉因为力主与清朝议和,背负了一世骂名。后来他听说崇祯皇帝当年得知清军进攻朝鲜曾要派军支援朝鲜时,他愧疚不已。于是,他仍在背地里支持朝鲜与明朝的交好,企图恢复两国的封贡关系。但是,后来这事被不小心泄露出去,清朝不愿意了,将其押到了盛京拘禁起来。在押三年后,1645年,他才返回朝鲜,又过两年去世,活了六十二岁。好在骂名虽有,还不至于让他成为朝鲜的“秦桧”。

    尽管两次遭受清朝的沉重打击,两次被迫签订城下之盟,李氏朝鲜却自始至终坚持着对于明朝的感恩与思念,甚至在南明末期,都试图在与台湾明郑取得联系。

    直到顺治六年(1649年),李倧在屈辱与自责之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尽管李氏朝鲜在他的手中脱离了明朝进而屈身于清朝之下,但是李倧和他的继任者们,依然没有忘记明朝,依然保持着对于明朝的感恩与怀念。

    后来的朝鲜国王李焞就曾感慨说:

    “神宗(万历)皇帝于我国,有万世之功矣。苟非神宗皇帝动天下之兵,则我邦其何以再造而得有今日乎?皇朝(明朝)之速亡,未必不由于东征。而我国小力弱,既不能复雠雪耻,弘光南渡之后,亦漠然不知其存亡,每念至此,未尝不慨恨也”。

    实际上这也是在表明,朝鲜的统治者已经开始进行反思,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检讨自己对于明朝的灭亡所该复的责任,同时,更是用最为实际的行动,践行着自己对于明朝保有的忠诚。为此,朝鲜专门修建了大报恩坛,用以祭祀三位明朝皇帝,即赐予朝鲜国号的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对朝鲜有再造之恩的名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以及让朝鲜为之举国哀悼的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

    就这样,李氏朝鲜对于明朝的感恩与怀念持续到了二十世纪,直到1910年朝鲜正式为日本所吞并,这才真正放下了对于大明王朝的全部“忠诚”,也结束了在朝鲜了使用两百多年的崇祯年号。

    当年那些跟着朱元璋朱棣的开国元勋的后代,世受国恩300年,又有几个自始至终保持了祖先的气节,直到最后一刻,还念着过去的国恩与辉煌?

    李氏朝鲜,这么一个外族属国,尽管两次成为了大明王朝的“背叛者”,但确实“最为忠诚的背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