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重生李岩之再续大明 » 第二百二十四章 汉人原来也不好惹

第二百二十四章 汉人原来也不好惹

    随后,二李合兵,开始向西南方向的信阳退兵。

    阿奴金不甘心被自己看不起的汉人军队就此逃脱,苦思计策。

    边上一名汉人谋士说道,“小王爷无需担心,李岩与李定国虽然合兵,但兵力也不过三四万人,虽然与我军相当,但我们毕竟有四条腿,战退由我,已经立于不败之地。据某家观之,他们的目标也不过是撤退。既然如此,他们的撤退方向也就确定了。为了摆脱我们的追击,他们肯定会向西南的山区转移,而且,某家断言,他们的撤退方向,必然是信阳。”

    “为何?他们直接向西撤退,然后折向南不是更快的接近山区么?”阿奴金显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因为李岩与红娘子的老部下在信阳的鸡冠山啊。这一次,李岩既然大军逼近信阳,又自以为控制了武昌,必然会带着这些老部下撤回江南。”汉人谋士摸着小胡子说道。

    虽然满清早就宣称占据了河南全境,但鸡冠山一带山峦起伏,且民穷地寡,也没有多大油水,再有大多是李岩与红娘子的信徒,反抗意识十分强烈。而满清又将注意力放在了江南,竟然让红娘子在鸡冠山的部众残存至今。李岩确实割舍不下他们。因为经过此番不成功的北伐后,明清南北分治的局面已经定型,即使想要打破僵局,也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事情。

    在这样的情形下,满清最可能做的事情就是在自己的控制区内排除异己,作为李岩与红娘子的部下,又是南北控制的前线,信阳的鸡冠山必然是满清重点的清剿对象,李岩又怎能放弃这些忠实的部下呢?

    因此,正如那位汉人谋士所言,李岩等人率领着部队正往鸡冠山赶来。

    阿奴金很是兴奋的拍着那名汉人的肩膀,简直要将那瘦弱的汉人的肩膀拍挎了,但却要努力表现出受宠若惊的模样,“小的也就是在小王爷的提点下才想到李岩必会向信阳撤退,实在是禁不住小王爷的夸奖。”

    阿奴金牛眼一瞪,“难道你还担心小王会贪了你的功劳?这么点功劳小王还不放在眼里。”

    随后,蒙古骑兵从道路两侧展开了对大道上明军的攻击,他们的重点目标依旧是明军的辎重。在他们看来,只要失去了弹药,明军也就不足为惧了。

    所以说,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中华大地上就不存在蠢笨的军事将领,即使是初次出道的蒙古小王爷,也知道辎重的重要性。

    然而,他遭遇的是李岩的辎重部队,与其他人的辎重部队不同,李岩的辎重营,才是最强战力的部队。

    李岩明白,车辆既然是用于军队运输,自然要考虑军事用途,因此大明时期才出现的偏厢车就进入了李岩的视线。

    明代宗在位的时候,郭登在大同曾经建造用于防守的偏厢车,辕长13丈,宽09丈,高075丈,厢用薄板,上置铳,编配10人使用,“出则左右相配,前后相接钩环牵互,车载衣、粮、器械并鹿角”。这些战车都是只有一面朝外的墙板,这就是偏厢名称的由来。在战时,可以将偏厢车组合在一起,带墙板的放在外侧,就可组成一道简易的围墙,对付骑兵最为有效。

    然而,为了增强防护,不可避免的造成了车体的沉重,据记载,戚继光的偏厢车重量就超过600斤,再加上高低不平的道路,行走就更加困难了。

    在没有内燃机的时代,要想运输庞大的军用物资,就离不开骡马这样的畜力甚至人力。可是,畜力、人力毕竟是有限的,为了最大程度的运输物资,李岩不得不对运输的马车就进行多方改良。

    在琼州首先出现的四轮马车自然也成了军方的选择,只是结构强化了不少。但也因此增加了马车的重量,为了提高效率,减少畜力的损耗,李岩还将琼州最先研制的轴承装在了马车上。不要小瞧这不起眼的轴承,光是轴承内的钢珠就是李岩费了极大的精力指导下才完工的。这些钢珠都是在锻模内锻打成粗毛胚,然后人工打磨而成,制造成本可想而知,而精度自然也不会太高。但即使这样的简易轴承,却让一匹马轻松拉起了超出平时重量五成的马车,让众人大呼不可思议。

    因此李岩心中也是得意,“你们哪知道滚动摩擦与滑动摩擦系数的巨大差异呢”

    也因此,李岩的辎重部队,所使用的运输车辆的重量虽然也超过了五百斤,如果包括运输的物资,重量甚至超过两千斤。但由于使用了四个轮子,还有新出现的轴承,竟然只需要一匹马就可拉动,毕竟滚动摩擦小嘛,只是需要刚起步的时候边上的士兵需要推动一下,这是为了克服静摩擦。

    因此,虽然是长途跋涉,李岩的辎重营却从来没有掉队过。

    也因此,阿奴金遭遇了来到大明境内的第一场大败。因为,他们面对的是蒙古人最不擅长的攻坚战。有人要问,这不是野战吗?为什么说是攻坚战?

    因为早有准备的明军辎重营,在行进过程中就有意识的将偏厢车两两配对,将墙板对准了外围。一旦遭遇袭击,马上第一时间就牵走了运输用的骡马,将骡马置于车队中央,车辆则首尾相接,连在了一起。这可不就是一道简易的城墙吗?

    于是,蒙古骑兵那凶猛的攻击,落在偏厢车阵上,却如同惊涛拍岸,声势虽大,江石却自巍然不动。

    猛攻半天,蒙古骑兵徒留下近四千具尸体。阿奴金从未吃过如此大败,急红了眼,还待继续攻击。

    又是那名谋士,大声的对阿奴金说道,“小王爷,你难道忘记了王爷的交代了吗?”

    一听说自己的父王,阿奴金神志陡然清醒。要知道,他虽然最受老王爷的宠爱,成了科尔沁的世子,但并不是老王爷唯一的儿子,其余的儿子正对他的世子之位虎视眈眈。用屁股想都知道,如果自己让这支骑兵损失惨重,回去后,这世子之位也必然不保。

    正与此时,蒙古军后队报告,左右两侧有明军接近,显然,明军打算实施包围战。

    阿奴金虽然心有不甘,还是不顾阿济格的严令,撤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