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重生李岩之再续大明 » 第二百三十章 和平发展的主旋律(二)

第二百三十章 和平发展的主旋律(二)

    就比如郑成功这个富二代,虽然一直通过走私来赚钱,但这几年战争频仍,即使江南都被分割为双方控制区,哪还有人有心思赚钱,导致出口大大降低。郑成功这个表面光鲜的富二代,其实一直在吃老本呢。

    至于李定国、李过等人就更困难了,他们自己都是苦哈哈,更何谈照顾自己的兄弟?最多的时候,他们是在与自己的兄弟们讲情怀的,一如某东。

    然而,无论是吃老本,还是讲情怀,想要维持一支强大的军队,有怎么可能长久呢?

    这时候,朝廷露出了獠牙,毕竟朝廷的银子也不是大风刮来的,是老百姓辛苦劳动所创造的,因此,朝廷按照自己编制的兵源定额给大家分发补助。比如,李过的湖北军团,与李定国的江西军团,给的是四个镇三万的定额;川南的刘文秀两个镇一万五千;至于后方的郑成功、孙可望还有李岩,朝廷只给了三个镇两万伍仟的定额;这样,各地军阀的总兵力是十五万;与此同时,朝廷直接控制的军队,包括焦琏等原明军,李成栋、金声垣等失去地盘的满清投降过来的军队,总数量也有十二万,几乎与军阀的军队总数量相当。当然,战斗力又要另说。

    其实,大明朝廷此时也在咬牙坚持中。虽然说朝廷只给予军阀军队五钱银子的补助,但加上自己军队的饷银,每年光是付给士兵的薪水就超过四百五十万两,这已经超过了弘光时期的军饷。更何况,军队的消耗可不止是士兵的军饷,军械与士兵的平时吃喝可都是要朝廷付钱的。可是,不如此,就不能对各地的军阀产生影响,对大明的危害更大,只能坚持着。

    因此,朱慈烺终于抛弃了老祖宗的短视政策,开始对工商业收税。谁都知道,工商业才是税收的大头,即使是刚刚萌芽的资本小幼苗,所产生的能量也是惊人的。这可以从两宋看出来。要知道,大宋的工商业不可能比大明还发达,朝廷之所以有钱,无非是朝廷对国家贸易的大力扶持,通过市舶司攫取了超额利润。

    所以,也不枉了朱慈烺在琼州待了一段时间,终于把握了这个时代的关键所在,那就是工商业。只有工商业,才能让大明朝廷有足够的赋税,供养士兵,供养官员,还有对满清的赔款。

    朱慈烺也不是笨蛋,仅仅是李岩的稍加提点,他就明白了大明的优势所在,无非是瓷器、茶叶与丝绸。恰恰,江南正是这些大宗商品的原产地。为了促进生产,其实是为了攫取超额的国际贸易利润,朝廷再次重开市舶司,将地点定在广州与宁波两地,所有的国际贸易都必须经由这两个地点才能出口。

    果然,自从朝廷掌控了广州与宁波这两个市舶司,1650年底,仅仅是半年时间,朝廷在市舶司的收入就超过了三十万两。钱财来的如此容易,只让朱慈烺等人欣喜若狂,对市舶司更加的有信心。然而,其中潜藏的风险,朱慈烺等人却是绝对没有想到的。当然,这就是后话了。

    凭借较为富裕的江南,大明的经济率先复苏,并蓬勃发展。

    不过,若论艰难,北方的满清其实更加困难。要知道,现在小小冰河期依然还在持续,无论雨水还是气候都不适合一小麦为主的农业生产。农民们整日在土地里刨食,却依旧饥一顿饱一顿。满清想要对他们征税也难。毕竟,它边上还有大明在虎视眈眈,若再引起汉人内乱,可就不得了了。

    怎么办?怎么办?

    焦急的满清在四处寻找救世良方。

    这时候,一个从海外归来的北方汉人,给满清带来了希望,因为他带来了土豆、红薯与玉米,这几种耐寒、耐贫瘠的高产作物。为了获得高官厚禄,这名汉人将这些作物的种子进献给了满清朝廷。

    苦于粮食不能自给的满清如获至宝,首先让这名汉人在朝廷的监视下种植一番。结果发现,正如这名汉人所说,这三种植物正是最适合干旱少雨且气温不高的江北种植。吃了定心丸的满清在最短的时间就强行将玉米与土豆推广到了整个京畿地区,并在加速向周围扩散。

    经过战乱的神州大地,总人口不足六千万。相比较北方的多番战乱,江南的人口损失的比较少,除了起初清兵突然南下,李岩实力不足无法阻止,却在随后的反攻中,保住了江南的大半人口。因此,江南虽然只占原本大明土地的三成不到,其境内的人口却比满清还要略多一点。

    因此,此时的满清是典型的地广人稀,虽然气候严寒干燥,但只要有合适的粮食作物,度过难关并不困难,所以,仅仅在第三年,满清在番薯等外来作物的加持下,就达成了粮食自给,停止接受大明的粮食补偿,要求全部换成白银。

    李岩对此深表遗憾,原本,他还打算用粮食战来拖垮满清的。具体策略也很简单。首先,大明凭借粮食的主产区湖广与江浙在手,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并将粮食低价向江北倾销,即使朝廷补贴也在所不惜。以此压缩江北的粮食生产,并在关键时刻给予致命一击。

    但显然的,即使身体已经不算好,但多尔衮的脑袋依旧清醒,他也许不懂什么叫经济战,但他清楚的知道粮食对一个国家的影响。无论如何,让自己治下的百姓能够吃饱,不会因为吃不饱而闹出事来,就是满清朝廷最优先也是最重要的选项。

    不过,由于时代与眼光的局限,多尔衮提出的依然是传统的经济观念,重农抑商。连大明自诩开明的士绅阶层都忙着将赚到的金银储存在自己的地窖中,就别指望一个蛮荒偏僻之地的蛮夷会懂得发展工商业的重要性。

    而且,满清的中央军—满八旗作为满清境内最强大的军队,数量虽然不足十万,再辅助以七八万的汉八旗,以及少量的蒙古铁骑,养军费用远低于大明。再加上由南方大明提供的银两改善军备,牢牢的掌控着江北的局势。

    不过,就这样,虽然选择的道路不同,但无论是满清还是大明都在逐渐的稳定了局势,并在持续发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