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重生李岩之再续大明 » 第二百四十一章 宏基煤矿从此归明

第二百四十一章 宏基煤矿从此归明

    倒是郑槐有些胆色,且人也比较聪明,小声说道,“若是我们答应琼国公的要求,琼国公能保证我们郑家的权势么?”

    李岩翘着二郎腿,“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你们可知道?有时候,往往更进一步,才能保证自身的安全,比如莫家,还有阮国主。”这就是赤果果的诱惑郑氏铤而走险的篡位了。

    至于李岩为什么这么做?一是给郑家一点甜头,不能一味威逼,适当的利诱起到的效果更好;二是,一旦郑家反叛,就相当于被李岩抓住了把柄,随时可以翻脸,以此要挟。反正,在升龙城内,李岩不仅抓住了郑椿,还抓住了不少黎氏王室,这些,可都是上好的筹码呢。

    果然,一听到“更进一步”这个词,郑梉小眼睛一亮,头不疼了,腰不弯了,腿也不哆嗦了,快步跑向李岩边上,“琼国公此言当真?”

    郑家为什么一支保留着黎王这个幌子,自己自甘为臣,难道是忠心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若是当真忠心,也不会一直将黎王当傀儡看待,一点权力都不给。只是郑家很聪明,明白在四分五裂的安南,保留黎王对郑家更加有利,可以让自己在道义上占据制高点,一如中国的曹操。

    可是现在,再保留黎王却没什么好处了,因为,自己最大的对手阮家即将获得大明的册封,成为安南南部的王。如此一来,黎王的名义已经不能适用于南方,至于北方的莫家,原本就是黎朝的叛徒,已经自立为王多年,另一个武家也是反复无常之人,对黎王是鸟也不鸟,保留黎王,真的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既然如此,踢开这个绊脚石,自己当家为王岂不是郑家的最佳选择?称王称霸,可是任何人心中最大的企盼。

    李岩点头,“关键看你们郑家是如何选择的了?”

    这还需要什么选择吗?一面是顽强抵抗,却什么也得不到,最后甚至家族消亡,玉石俱焚;另一面却是自己的控制区虽然缩减,但自己家族的地位却更进一步,虽然不能说千秋万世,但保留家族几百年的荣华富贵也并不困难。傻子也知道怎么选啊。

    只是郑梉却有一些顾虑,“琼国公,我郑家毕竟是黎王属下,若是取而代之,很可能引起大明反感,并引发不测?”

    有些话不方便亲自讲,李岩咳嗽了一声,边上宋献策心领神会的说道,“听说黎王老迈,已经不能生育,而他的自己儿子,似乎身体都不够好。”

    郑梉连忙点头,“正如宋先生所言,黎王确实后继乏人啊。”郑家两兄弟相顾而笑。

    然而,要说在座最开心的,莫过于李岩了。来自后世的记忆,李岩对安南猴子可以说丝毫好感都没有,在他心目中,安南猴子最好一城一国才最符合大明的利益。

    如此,在座的几个人就决定了安南以后几百年的形势。

    不过,郑家还有一个难题,那就是李岩提出的赔偿数额实在是“太大”了,郑家即使砸锅卖铁也付不起啊。

    说实话,二十万两白银,李岩还没看在眼里,他发动战争,另有目的。

    宋献策拿出了安南地图,上面不仅有郑家的城池分布,兵力部署,甚至南方的阮家、北方的武家、莫家也不能例外,由此可见李岩对安南形势的把握,情报的渗透已经到了什么地步。之所以此时拿出来,就是为了威慑。

    果然,宋献策的地图一拿出来,在座的安南人都是脸色一变,再也笑不出来。

    这时候,宋献策才轻飘飘的说道,“既然安南付不出区区二十万两的赔偿,我们也有替代方案,那就是将广宁附近的土地割让给大明。”

    之所以索要广宁,是因为宏基煤矿就在广宁,后世的广宁,区区不到六千平方公里,却集中了安南绝大多数的煤炭储量,其地位不下于当初的山西对于中国的意义。

    看到李岩的超大胃口,郑梉兄弟冷汗直冒,有心反驳一下。李岩却咳嗽了一声,边上,荷枪实弹的卫兵陡然举起了火枪,对准正是兄弟。

    “罢了,罢了,李岩一旦发飙,杀了我兄弟也是白杀,难道还指望大明或者黎王为自己主持公道么?我郑家掌握安南最富庶的地区,也足以自保了,何苦跟身家性命过不去呢?”

    郑梉迫于无奈,还是不得不放弃广宁。

    最后,郑梉代表安南王黎王签署三方停战协定。基本满足了李岩与南部阮家的所有要求。

    在谈判桌上受了气的郑梉,却在回去后展现了雷厉风行的一面。

    首先是黎王的大儿子一家在游湖时失事,全灭;二儿子一家,所有男丁,包括一名不到一岁的男婴,因为骑马,遭遇山崩,团灭;三儿子家遭遇火灾,一个都没有逃的出来。

    接着,老黎王因为自己的子女接二连三的失事,伤痛过度,也溘然长逝。于是,黎王绝嗣。随后,郑梉以黎王女婿的身份上表大明朝廷,希望大明朝廷册封自己为自己所建立的郑朝的国王。

    老黎王一家的悲惨遭遇,自然引起了明廷官员的议论,他们一方面在指责郑梉的嚣张跋扈,谋害老黎王一家,手段卑鄙而恶劣;另一方面,却也在暗中引动舆论,指责是李岩背后指使郑梉杀害的老黎王一家。

    李岩见到这样的职责,是根本不在意的,“只要得到实利,这些指责算什么?”反正,你们也没什么证据证明是我指使的。而且,一个偏僻小国的事务,这些迂腐书生哪会关注多久?还不如喝花酒聊天,吟诗作对呢。

    果然不久,舆论就开始平息,各人各找各妈去了。

    而李岩此时也没闲着,他想要的是,永久的占领鸿基,让它成为大明的固有领土,而不是今天得到,明天失去。那应该怎么办呢?

    后世领土最大的老毛子提供了最佳经验,那就是人走地留。我不要你的人口,只要你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