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武侠仙侠 » 云别传 » 第二十七章 下山

第二十七章 下山

    后面几天,赵云跟着李彦把“七探盘蛇枪”余下四招学了,照旧是每天学一招。赵云骨骼惊奇,练武天分奇高,虽只有一天时间,也将每一招都学了个形神具备。

    李彦又留了赵云一天,便打发赵云下山。

    临走时,两人站于院内,李彦对赵云说道:“子龙,你在此已有十日。尽孝之事,你做的已经足够。学艺一事,‘七探盘蛇枪’你已掌握精髓,剩下的就是勤加练习而已。”

    赵云不舍离去,含泪说道:“子龙愿侍候师伯终老。待师伯百年之后,我再下山。”

    李彦知他是好心,并不怪罪,摇头说道:“你初入江湖,正该历练一番,好好地瞧一瞧世间。况且老头子我长命百岁,你若是在此陪我,只会空耗青春。再者说,你师父与我都将压箱底的本事传给你了,你不下山去替我们发扬光大,躲在这山上是要做甚?”

    赵云请罪道:“子龙错了,还望师伯恕罪。”

    李彦笑着说道:“眼下世道不平,我预感不久便会大乱。好男儿志在四方,你就应该下山闯荡,建功立业才对。”说到这,李彦忽然凑近赵云说道:“而且你既然已经加冠,便可娶亲了,老头子我这可没有小女娃给你成亲。”

    赵云脸上一红,然后无奈说道:“师伯说笑了。子龙只是想再侍奉师伯一些时日。”

    李彦沉默了一下,深深看了赵云一眼,他已经没什么可以教赵云的了,而且两人已有半师之谊,他是真的望子成龙,期望赵云能做成一番事业出来。此时见这小子好说歹说都不听,只想着待在这浪费时间,李彦心里不由一叹。

    李彦看着赵云说道:“也罢,我有件事要你办,你权当下山替我做事如何?”

    赵云点头问道:“师伯尽管吩咐,我一定完成。”

    李彦视线绕过赵云,看向远处,说道:“也不要你一定,尽力就行。董卓残暴不仁,为祸世间,上悖天子,下乱黎民,所倚仗者,吕布之勇便是其一。吕布助纣为虐,残害忠良,他师出于我。我愧对天下,恨不能亲手杀了吕布,清理门户,然而我年老力衰,已不是他对手。”

    赵云认真听着李彦说话,听到这里,心里也不禁轻轻一叹,替师伯伤感。

    李彦忽然看向赵云,提高音量,听得赵云心里一颤:“子龙!你既已从我学艺,便该替我手刃吕布,清理师门!”说着从衣服内兜里取出一本书,接着说道:“这便是‘天龙戟法’,破解之法从你所学枪法里就能寻到,你拿回去后好好研习,待钻研透彻后,便替我去杀了吕布,为天下除一害。”

    赵云接过书,抱拳朗声答道:“是!谨遵师命!我一定为师伯清理门户。”

    “子龙!”李彦又喊住赵云。

    “在!”赵云大声应答。

    李彦认真地对赵云说道:“尽力而为即可,一定要保证自身安全!切记,一定要将戟法钻研透彻后,方可去找吕布。”说完紧紧地盯住赵云双眼。

    赵云听得嘱托,认真地说道:“子龙明白!”

    至此,李彦再也无话可说,便对赵云说道:“如此,你便下山吧。”说完转身进了屋,不再出来。

    赵云见状,知道已非走不可,忍住泪水,跪了下来,对着木屋磕了三个响头,而后便牵上白龙马,往山谷外面而去。

    李彦此时正站在屋子里的阴影处,望着窗外赵云离去的背影,轻轻说道:“会同长风起,鹏程九万里。”想到这小子人中龙凤,将来一定大有所为,心情不悲反喜,嘴角挂笑,躺于榻上睡午觉去了。

    话说此时刚过日中,太阳当空,赵云只带了白龙马下山,把那驮马留与师伯。到了山下,赵云骑上白龙马,先去了王献家乡,将看到的景致风貌记录下来,等到了长安再给王献寄信。而后赵云一路向南,打算经过西河郡,走上郡,从冯翊郡入关中,到达长安。当日董卓火烧洛阳,退往长安,吕布也一同跟了去,赵云此去正是为了寻吕布。

    可方才往南走了不久,自西边扬起烟尘,轰隆之声入耳,大地也有震动之感,赵云知道这动静乃是由万马奔腾造成的,如此统一地由远及近,必是大量骑兵,很有可能是北方胡人南下劫掠,经过此处。但这个时间点比较奇怪,胡人南下,一般会选择在秋季,现在都已经是冬季了,不久就要过年了,胡人不应该选择这个时候来。事情虽然蹊跷,但赵云身有要事,尽量不想掺和,而且胡人数量众多,应该避其锋芒。不管怎么说,赵云都决定先躲一躲,等这波胡人过去,自己再出来,于是便打马往东而走。

    不多远,赵云看到一条小河,河边芦苇摇曳,冬季芦苇枯黄,但茂密不减,足够躲藏。赵云牵马入得其中,拍拍白龙马的脖子,安抚它不要出声。白龙马通灵,伏下身子,不发出声音。赵云低身挨着,蹲在一边,静静地查看外面动静,等待胡骑过去。

    少顷,一队人马由西而来,细细望去,约莫五六百人,穿着打扮都是鲜卑人的模样。来人一人两马,轻装简行,马背上也没有驮着货物。看来不是来劫掠的,倒像是迁徙。赵云正想着,见那队人马忽然在河边停驻,左右看了下,似乎是要在此歇息。赵云心中大汗,来人好巧不巧选在此地停歇,稍一不慎被发现的话,只怕会爆发冲突。赵云不敢怠慢,将身子伏得更低,从马身上轻轻取了亮银枪,紧紧握在手里,而后便盯着众人,不再动弹。

    领头人是个三十岁左右的中年人,头戴毡帽,几条辫子从帽子两侧垂下,身着精炼短打,领口纹了些许图案,与其他人区别开来,彰显身份。只听他回头呼喊了一声,众人便纷纷下马,几个青壮上前接过马匹,统一拴在一旁,其余人三三两两聚在一处,席地而坐,掏出干粮吃了起来。上来一个仆从,把毛毡铺在地上,那领头人才走到上面坐了下来,后面五六个人跟上,围着首领,一同坐于毛毡上。几人吃着干粮,开始交谈。赵云听得清楚,他们说的竟是汉话,虽然并不标准,混杂着口音,但也能听得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