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大唐敦婿 » 两方的决定(三)

两方的决定(三)

    议事厅大厅内。

    一时间,众人群情激昂。

    无论是王爷还是武将,他们难得的同仇敌忾,难得的遇见统一而一致意见对外。

    这一点,也算是吐谷浑皇族和武将们的一个大优点了。

    “众位将军,你们能够如此的团结一致对外,你们都是吐谷浑的勇士,都是好样的。

    传本可汗旨意,除了城防军好多人马不动以外,再出动白云城守军一万骑兵勇士,前往城外集结消灭入侵之敌寇。

    一万骑兵由…大将军拓跋峰为主将将军掌管统领。

    拓跋青为主攻副将,全力协助大将军消灭来犯之唐军。

    另…速速命与两周对峙的骑兵团两万人马速速回援。

    以防唐军从西南方向,再次发兵偷袭我吐谷浑白云城。

    其余将士与王爷们,也请你们回去之后,速速组织起你们的府兵亲卫,还有集结其余尚未遭受重创的部落,令他们集结所有人马,组织起来一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大军来。

    本可汗可要亲自与那不知天高地厚的大唐朝廷,好好的掰一掰这个手腕。

    也让他们见识见识,咱们大吐谷浑的勇士,是如何驰骋天下如何征服万民的?”

    拓跋雄两手向前一挥,豪气万丈的高声对众人命令道。

    他这多年以来四处征战,打下了无数的大小部落,也攻打过四周不少的中小国家。

    一直以来,在已经强大起来的吐谷浑骑兵摧枯拉朽的强攻之下,要么是直接整个部落都被兼并掉,要么就是中小国家割地赔款赔人赔巨量钱粮。

    屡屡都能得手的结果,确实是养成了吐谷浑首脑们,还有那些拓跋雄其麾下的大小将领们,自认为自己只要全力领兵出去全力攻击,几乎就没有他们征服不了的部落与国家。

    拓跋雄大可汗的豪气万丈确实给了他们所有人,前所未有的强大自信心。

    一场举国之大战役,就这样简简单单的被其定了下来。

    很快,白云城动了起来。

    四处奔走的战马,驰骋在许许多多的街道之上。

    一道道军令,被迅速的向着各部发了下去。

    白云城外。

    一支万人的军队已在短短的时间之内就集结完毕。

    他们将开赴去往白云城外的那处战场,将去一展吐谷浑骑兵勇猛作战之雄风。

    城外的护城河边。

    春夏交替的水草绿茵茵。

    万人的骑兵队伍,实际上已经是整个白云城,除了必要的守城力量以外,几乎是驻守在城中的全部之兵力了。

    城中守备,已然薄弱。

    全部出动,已是吐谷浑都城目前的全部实力,可以说他们已经孤注一掷的在拱卫白云城的安全也不为过。

    因为拓跋雄,就在城中。

    他个人的安全问题,自然是被吐谷浑的军队放在首位。

    当然了,吐谷浑最为厉害的天狼军骑兵兵团,现在还分散在凉州城外与大唐境内。

    不过,能拿出1万人的骑兵队伍来对付四五千的唐军,他们自认为是绰绰有余的了。

    即便唐军再是厉害,有双倍的强悍精兵压制,总该是吐谷浑这一边稳操胜券的了吧!

    而且,对方还是远道而来堪堪才到了白云城外一里处。

    白云城外。

    一里地处。

    昌繁一行四五千人,缓缓地行进在绿茵茵的草原之上。

    他们并不像来作战的,他们休闲镇定的样子,简直看上去就像是到来这里观光旅游。

    要不是带着诸多的武器,要不是他们的队伍排列整齐,远远的看上去,确实像是一个大型旅游团。

    昌繁手中拿着望远镜,不紧不慢的在向四向观望。

    他心中无比的感慨,这真是祖国的大好河山啊。

    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要是这里将来成了大唐的牧马场,牛羊遍地,休兵止戈,这将会是多么美丽的一幅画卷。

    蓝天白云,水草丰茂的绿茵大草原让人多看一眼之后,都会突然感觉到心旷神怡。

    从地图上来看,这应该大概就是后世的川甘等地区吧。

    就在昌繁思想游走之时,一名侦察连的弟兄疾驰而已。

    到了跟前,他马上汇报。

    “陈先生,昌乐他们找过这里来了,他们随后就到。

    先来的弟兄说,他们那边有重要信息要过来亲自汇报。”

    “好,知道了。”

    “你先下去休息一下,安排其他的弟兄跟进继续侦查。”

    昌繁见一脸疲惫的样子,就知道他们一路上的艰辛。

    两盏茶的时间过后。

    几个月不见的陈昌乐,终于是在这草原上见到了昌繁。

    “陈先生,有几个消息必须马上向你汇报一下。

    消息有好有坏,我刚好随着梁大将军的队伍回撤,我干脆就直接亲自跟了回来。

    往川蜀之地那边的弟兄,梁将军留下了两个团的人,由王悦达副官亲自率领。

    他们已经分开追击,追上以后也是紧紧的咬住吐谷浑那两支天狼军队伍,一路上也是交战了好几回。

    吐谷浑入侵咱的军队,他们所过之处几乎生灵涂炭一片狼藉而让人惨不忍睹。

    沿途的村庄,几乎被抢。

    被屠杀最多的,就是一路上的那些当地村民与百姓。

    当地的官府,其实也有组织过好多次的抵挡与抗争。

    但是,因为对方的攻击性太过于勇猛,机动性太强行军速度又是太快,沿途的许多地方上的府兵也是损失惨重。

    还有个别的县衙里边,一百多名的府兵与衙役集体出战进行抵抗外敌而被团灭掉的。

    地方府兵,已无力抗争。

    朝廷的边防军队,又因为需要驻守的战线过长,也是无法迅速的对各地进行驰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