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随笔文浩 » 最懂梅花的词人

最懂梅花的词人

    “梅,胜在气韵,高在格调,故以或横或斜、或疏或瘦的花枝,以及老枝形态奇异者为名贵品种。”在《范村梅谱》中,范成大道出了赏梅的标准。梅花不需要开得繁茂绚丽,那是春日融融下群芳争艳的景致;赏梅赏的是内蕴、是风骨,它只需三两朵,点缀在枯瘦虬曲的枝干上,疏疏淡淡的,不留意于尘世的,就绽放出凌寒的丰姿,暗浮的冷香。

    《霜天晓角》这首词,亦写出了梅花独特的风韵,并且以“胜绝,愁亦绝”一句点明词曲内容和主题,上片咏梅景之胜绝,下片言情思之愁绝。

    全词开篇写时令和环境,以“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描绘出梅花开放的环境。初春时节,乍暖还寒,到了晚上雨住风停,料峭的寒气随之消退。春威折,形容得极为精妙,先是凸显初春寒意之盛,既而用“折”字,表现出天气回暖之速。

    正是花气袭人知骤暖,一夜之间,春威折减,梅花应时而开。“脉脉花疏天淡”,词人用清空玄虚的笔墨,勾勒出一幅淡云疏影的梅花图景。无风无雨的夜晚,天地一片静寂;几点梅花,悄无声息地盛开在淡淡的夜空下,带来几分亮色和生机。

    接下来两句“云来去,数枝雪”,是对这个画面的细致描绘,几片浮云来来去去,更衬托出天之淡渺;几枝寒梅似雪妆点,亦呼应花之疏落。几点梅花色白如霜,质洁胜雪,开在天高云淡的世界里;她又含情脉脉,欲语还休,仿佛一位清高自许、幽怀独抱的士人。词人咏梅花,着重营造高雅恬淡的朦胧境界,将梅之韵致描摹出来。

    过片“胜绝”上承梅花开放之极美,“愁亦绝”下启赏花人思绪之极愁,过渡自然而且形容贴切。梅花凌寒独自开,不与桃李混芳尘,这些特性造就梅花冰清玉洁、高贵脱俗的气质,同时导致她曲高和寡、孤芳自赏的境遇。若梅花有情,她的心态会是怎样?会不会也像失意落寞的人一样,感到惆怅难解、知音难觅?

    梅花的意境愈是美丽,她背后的情愫愈是愁苦。所以词人怜惜地沉吟:“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美景中透着哀情,已经足够悲愁,但是词人的这份情绪却无人倾诉,将这悲情又加重一层。

    深夜来临,赏花人却忧愁难寐,只能独坐画楼,对着一轮冷月默默思量。梅花的孤寂,只有赏花人知晓;而赏花人的愁情,也只有天边两行低飞的鸿雁,窥见他孤独愁苦的一瞬模样。全词便在这种凄迷冷寂的氛围中收束:“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最后两句,以飞雁视角写人,更衬托出“此情共谁说”的孤寂心情,尤为后人称道,清末学者俞陛云说:“此从飞雁所见,写倚楼之人,语在可解不可解之间。词家之妙境,所谓如絮浮水,似沾非着也。”(《词境浅说》)

    整首词从头到尾,都写得委婉含蓄,没有丝毫激烈情绪的表达,然而越发让人感受到平淡背后酝酿的深沉情感。这种以淡景写浓情的笔法,运密入疏,展现出比直抒胸臆更加耐人寻味的感染力。

    古人咏梅,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诗经》,不过那时候,梅树作为一种果树被歌咏、欣赏。汉代以来,观赏性的梅花树从果梅中分化、培植,梅花蕴藏的文化内涵才逐渐被发掘,具有典型的象征寓意。文人开始把她视作友情的象征,赞美她的“霜质”,直到宋代,有关梅花的文学作品蔚为大观。

    宋人中,能够把梅花融入生活与精神操守之中的,范成大算得上是第一人。范成大,字至能,晚年隐居苏州石湖,营建别墅,又自号石湖居士。石湖别墅,既是风景胜地,也是文人汇集之所,其中遍植名花,以梅花独胜,玉雪坡上就有梅数百本之多。后来范成大在附近治范村,专门开辟出三分土地种植梅花。

    终日与梅作伴,范成大得以深入了解梅花的品种、形态、习性和韵格,这才有了专著《范村梅谱》。他又是赋诗填词的高手,字里行间流露出惜花之情,阐述赏花的美学标准。或许在他心里,梅花是知音,是理想的化身。而范成大本人,同样无惧时代的严寒与风雪,展现出梅花一样的傲骨和风度。

    范成大是宋孝宗时期的名臣,一生起起落落,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在他的仕途生涯中,最惊险也最感人的是他出使金国的经历。宋金签订隆兴和议之后,宋孝宗对条约中降榻受书的仪式,视为奇耻大辱,打算遣使入金,商议更改礼仪和讨回皇陵之事,遭到许多大臣的极力反对。主战的丞相虞允文,只好推荐了李焘和范成大。

    得到任命后,两人的反应大不相同。李焘胆战心惊地推辞:“金人一定不会同意,我只能拚死争取,丞相这是要杀我啊。”范成大则不发一言,慨然应允。出发前,宋孝宗亲自送行,感叹百官大多畏惧金国,不敢出使,只有范成大气宇不群,胆识过人。范成大早已将自己当作汉朝的苏武:“臣后继有人,这次并没有做生还的打算。”孝宗也感动地说:“朕不会发兵背盟,怎么会害卿的性命?只怕途中少不了受些啮雪呑毡的苦楚。”

    由于商议礼仪之事没有写在国书中,范成大就秘密写成一份奏章藏在怀中。等到朝见金世宗时,他先呈国书,言辞激昂,让金国君臣听得入神。他见时机成熟,立刻话锋一转,取出奏章,跪请呈献。金世宗大惊失色:“这里是献国书的地方吗?”金朝大臣纷纷用笏版打他,范成大却岿然不动,坚持要奏章送上。

    范成大此举,激怒了金人,朝臣要扣押他,太子更要取他性命。范成大却从容作诗明志:“提携汉节同生死,休问羝羊解乳不!”最后,金世宗拒绝宋帝请求,但也同意归还钦宗梓宫,并允许南宋迁移河南皇陵。范成大也因为在朝堂上大义凛然的表现,让金国君臣刮目相看,得以顺利归宋。

    尽管没有完成出使任务,但是范成大致书敌国,命悬一线,却能保全气节,同样做到了不辱君命。《宋史》也给予范成大极高的赞誉,说他“具有古大臣风烈,不就像孔子所说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吗?”

    归国后的范成大继续忠心报国,他多次出任地方官员,丽水、桂林、四川、宁波、南京等地都出现过他鞠躬尽瘁的身影。而他也是一位才情富、品格高的士人。每到一处,凡有所感,他便以诗文记录,因而留下了题材多样的著述。他把出使金国的经历写成一部《揽辔录》,在姑苏完成《吴船录》《吴郡志》,在临安有《日录》,在桂林有《桂海虞衡志》,于《梅谱》之外又作《菊谱》。

    他最大的成就还在于诗词,被誉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他继承唐人的新乐府传统,把各地的见闻感触融入诗歌,以使金纪行诗和归隐田园诗价值最高。他的词也兼具雅正敦厚和清空绮丽之风。

    范成大一生交友广阔,凭借个人才华和德行赢得时人的称誉。陈造赞他“斯道宗祖,斯文楷模”(《祭石湖先生文》),姜夔赞他“百年无此老,千首属何人?”(《悼石湖》)范成大不仅有梅之质,更具梅之华,他本身就是一株韵胜格高的白梅,在南宋乃至后世淡然绽放,千年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