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诸史本纪 » 第二十五章 海瑞

第二十五章 海瑞

    海瑞,海南琼山人,四岁时他父亲就去世了,母亲谢氏勉强靠着家中的几十亩薄田维持生计,独立抚养海瑞长大。在母亲的严格教导下,海瑞从小就努力学习,过着非常节俭的生活。36岁时,海瑞考中举人,之后参加了两次会试都未考中进士,海瑞索性就放弃了继续科举,而是以举人的身份去福建南平县当教谕。也就是现在的校长。海瑞生性刚正不阿,从不奉承权贵。有一次,朝廷的御史前来献学视察,从老师到学生都跪着迎接御史,只有海瑞站在那里作揖迎接。御史感到十分惊奇,海瑞却说,按照明朝的礼法教育,可以不向上官下跪。当地陪同的官员目瞪口呆,早都听说这位仁兄的执拗,却没想到连御史的面子都不给。后来大家才知道,莫说是御史,就是皇帝的面子,海瑞也敢不给。在明朝,教谕虽然只是一个小官,但却是个很有前途的小官,如果学问品行都还不错,可以升任知县。虽然在上司眼里,海瑞是个彻头彻尾的刺头,但是他的工作表现也实在是不错。于是在五年后,海瑞就升任了淳安知县。

    淳安县位于今杭州市西南部的丘陵山区,在明朝中后期,这里和江南其他地区一样。都是土地兼并严重的地方,有钱的人拥有三四百亩的田产,却不用交一分税,而贫农却要平白承担高昂的税负。海瑞到任以后,重新清丈土地,均平赋税,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同时兴修水利,整顿社会治安,深受百姓的爱戴。百姓们都尊称海瑞为海青天。海瑞生活非常简朴,虽然当了县令,但平时依然只穿布衣。即便是母亲过生日,海瑞也只是买了两斤肉庆祝,这件事在当时的浙江官场也引为笑谈。

    话说浙江总督胡宗宪的儿子有一次路过淳安县,因为一点小事把驿站的驿卒毒打了一顿。海瑞知道这件事后,立即派衙役把胡公子抓了起来,把胡公子随身携带的几千两银子没收充公。胡宗宪看见儿子垂头丧气地回来以后,脑瓜子嗡嗡的,随后又收到海瑞写的信,上面写着,我听说胡公一向节俭。这个货自称是您儿子,却如此铺张浪费,我猜他一定是冒充的。胡宗宪看完信哭笑不得,他早就听说过海瑞的名声,今天总算是领教到了。不久之后,都御史鄢懋卿出巡浙江,到处索要贿赂。在途经淳安时,海瑞说,本县太小,无法接待,请您绕路吧。鄢懋卿也听说过海瑞的名声,本着惹不起但是躲得起的原则,绕道而去。海瑞当时本应升任通判,但是因为得罪了鄢懋卿,不仅失去了升迁的机会,甚至连知县都当不了了。在朋友的周旋帮助下,海瑞被调任到江西兴国任知县,依然得到当地百姓爱戴。由于海瑞品行刚正,名望很高,因而在两年之后,海瑞升任户部云南司主事,前往北京赴任。

    此时,明世宗朱厚熜已经有20多年没上朝了,整日在西岳炼丹修道,盼着自己长生不老。贪官污吏横行官场。百姓民不聊生,一向刚正不阿的海瑞感到非常愤慨,毅然上书觐见,这就是闻名一时的治安疏。朱厚熜读完鼻子差点没气歪了,立即下旨让锦衣卫把海瑞抓进天牢。海瑞早就知道这封奏章递上去以后肯定没有好果子吃,所以提前就买好了棺材。但他还是遭受到了一连串的精神打击。他的两个儿子突然去世,妻子王氏自杀。不久,明世宗朱厚熜驾崩,海瑞痛哭不已。这不仅是为了自己哭,也是为了百姓和社稷而哭。后来新继位的明穆宗朱载坖将海瑞释放,官复原职。

    三年后,海瑞晋升为右迁都御史、巡抚应天府使府。应天府就是今天的南京市。在明朝迁都北京后,南京就成了官员们养老享乐的地方。海瑞一到南京,就开始整顿这里。吏治风气,上至勋贵,下至小吏,都夹着尾巴做人,谁都不敢招惹这个精神病。海瑞到任以后,大力推广一条鞭法,兴修水利,疏浚吴淞江,并强令江南的富人们将兼并的土地退还给农民,就连前首辅徐阶也不得不按照海瑞的要求退还侵占的土地。此外,海瑞还鼓励寡妇改嫁,禁止溺婴,对官员的生活也做出了诸多限制。海瑞当时虽已位居巡抚,但是生活依然非常节俭。然而,当时的官员并没有海瑞这样高的道德水平,他们上书朝廷,指责海瑞迂腐,做事太绝,包庇刁民,鱼肉同僚。于是明穆宗将他调离了应天巡抚,给了个闲职。江南百姓一听海瑞要走,纷纷哭天抢地,拼命阻拦,甚至把海瑞的画像放在家里供奉。不久后,海瑞因为高拱排挤辞职归乡,这一走就是十多年。期间很多人都举荐过海瑞,但一直没有再被启用。直到1584年,明神宗朱翊钧终于同意重新启用海瑞,第二年就任命他为南京都察院迁都史。当时海瑞早已是闻名于天下,百姓敬仰他为民做主,而新生代文官敬仰他敢于直言进谏。不久后,海瑞又晋升为南京都察院都御史,位居正二品,却只是个闲职。当时海瑞年事已高,只想告老还乡,但是明神宗却一直不同意。

    1587年,海瑞在南京去世,享年74岁,谥忠介,追赠太子少保。海瑞去世后,家无余财,百姓都来为他送葬,祭拜之人成千上万,连绵千里。

    评曰:海瑞仕路坎坷,屡被排挤。尝以论嘉靖帝罢黜下狱。始终刚直,执法平正,惩贪抑霸,振饬吏治,平反冤狱,百姓称“海青天“,亦誉“包公再世”。然文士治农,难改时宪,更无保障。海瑞生于此制之下,终其身德虽长,而不能补国家之短也。且其居官,多忤贵要,仅七月,乃上书致仕,万历后,再予官衔,但居闲任,不数年郁郁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