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把如初写在心中 » 第五章 东门之危

第五章 东门之危

    齐王踌躇满志,他的确可以放松放松,只是这种感觉很是奇奇怪怪的,就好像自己是被上天眷顾的孩子一样,什么样的难题只要是被自己碰上,立马就会迎刃而解,全不费吹灰之力,这次粮草之事是这样,上次刺杀之事也是如此,还有上上次,上上上次,这齐王越想越得意,心头暗道,只要玩不死,老子就更坚强,只是这话怎么想都感觉在说一只小强。

    自得了那丁家的二十万担粮草,齐王便交由前营中郎将韩好义押运,从宿安出发,经由宜城、临眺、小观,直到目的地寒山,因为走的是陆路,还比冯悦早出发了一周,所以两路粮草差不多同时抵达前线。

    东门是运河与苍梧江的交汇之处,同时也是一个港口城市,人口众多,商业兴旺,虽是前线,却也很是繁华。这一日,冯悦经过十多天的日夜兼程,终于来到了东门,一番卸货差不多就用去一天的时间,这一行整整半个月时间过去。

    深夜,半个月来的疲惫,在到了东门后,终于是爆发了出来,也是因为身心终于可以放松了,运粮的兵士再也忍不住困意袭来,一个个睡得跟死猪一样。

    屈靖作为守城将军,自然是要来犒劳冯悦等人,只是看到这些累的不成样的押运官兵,他于心不忍,吩咐下去,不让打扰。

    然而,就在大家以为大功告成,可以好好休息的时候,危机却突然爆发了。

    一时间东门城里火光四起,杀喊之声此起彼伏,要说这屈靖反应倒是敏捷,迅速组织士兵镇压城内动乱,派遣手下将领到城内各处,疏散百姓,建立防线,而他自己坐镇城主府,运筹帷幄,指挥作战。

    东门靠海,是最接近日出的地方,然而也最先受到来自海上攻击的地方。谁也没有想到,燕军竟然从海上攻了过来,而且看这阵容,不下十万之众。在东门内鬼里应外合之下,东门的东门被打开,几乎未做抵抗就失守了。

    残酷的巷战进行了一夜,而这满天的冲喊厮杀之声也没有惊醒冯悦等人,这也不怪他们,他们太累了。

    从东门到桃蹊一百二十里路,桃蹊驻军五万,本就是为了策应寒山或者东门,两地若被攻,无授命可自行前去营救,有备无患。在得知东门危急,桃蹊守将黄义助立马让一万骑兵先行,自己亲率四万大军马不停蹄的向东门而去。

    第二天一早,冯悦醒了,他加入了战斗,休息一夜,精神恢复,闻到空气中那久违的属于战场的血腥味,他兴奋极了,这是他梦寐以求的战场,属于战士的地方。

    那一万轻骑兵第二天下午赶到了战场,而四万步兵直到晚上才到达战场,这五万生力军的到来立马给了东门守军极大的信心,呐喊声,惨叫声,响彻一片,疯狂的,野蛮的,厮杀之声。

    持续,厮杀持续,血腥味和泥土味弥漫空气,人人都已杀红了眼,人人也都累得抬不起手臂,跌跌撞撞不断的碰撞到一起,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对于燕军来说,他们从海上来,退无可退,要么赢,要么死,别无他路,对于吴军来说,他们身后就是一马平川的故土家园,他们若败,家国必危,两下一较,局面就清晰了,唯有不死不休。

    燃烧,战火燃烧,一直到第三天的下午,没有吃饭的时间,更没有休息的时间,两军一直战了两天两夜,双方都已经精疲力尽,仿若两名高手对决,两人武艺一般高,就看谁先坚持不住。

    战况到第四天的中午才慢慢从胶着中变得明朗,胜利的天平开始向吴国倾斜。一来,燕国士兵多是土鳖,从海路而来多有不适者;二来,吴军以逸待劳,虽说毫无防备,胜在反应快捷,应对得当;三来,燕军尽管强壮勇猛,但吴军人多势众。三种因素一结合,燕军渐渐不支,有了败落的征兆。

    时间回到一个月前,吴国帝京宿安城中,齐王将丁大牙绳之以法,又到丁家勒索二十万担粮食。彼时的丁家,丁家祖宅内,丁心泰徘徊在宗祠中,这一代丁家的族长正是这丁心泰。

    “如今,我丁家虽不如前朝时那般辉煌,然而四世三公家族亘古未有,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在前朝时,能与这辛氏一较高低的也只有我丁家,只是为了对付那残暴的夏厉王,两家才联手,最后吴帝登基,丁家更是自愿退出权力中心,做个富家翁,以安辛氏,没想到才短短二十年时间,这辛氏就背信弃义,要拿我丁家开刀,这是逼我要未雨绸缪了。”丁心泰思虑着未来,眼神冰冷,他已下定决心,“你辛家不仁,就休怪我不义!”

    其实,这丁心泰却是完全误会齐王了,齐王仅仅就是借着丁大牙偷到公米,且证据确凿,准备敲这丁家一笔竹杠,是这丁心泰想多了,以为是辛家想把他丁家养肥了再杀。这一误会,便真的毁了一个家族。

    自从丁家改换门庭,生意也是顺风顺水,靠着先辈余荫,竟在短短二十年的时间把生意做成了全国第一,更是做到了夏朝和燕国,是名副其实的富甲天下。

    打着做生意的幌子,这丁心泰竟然暗渡陈仓,将二十万担粮食用大趸船走海路运到了燕国,作为投名状,而且还与燕帝达成交易,用丁家的船运送燕军到达东门,并且愿作内应打开城门。

    燕国之内不乏有识之士,三军大元帅乐晨坚决反对此事,他认为孤军深入敌后,孤立无援,而吴军却是有大量生力军可以补给,此战凶多吉少。而燕帝的堂兄龙傲却不以为意,他认为吴军已经被吓破了胆子,在寒山一线严防死守,不敢出来应战,如此对垒下去,不如趁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一举拿下东门,在沿苍梧江西进,两面合围寒山城,活捉吴帝老儿,建不世之功!

    其实,这龙傲也有自己的小心思,他不想总被乐晨压过一头,他想另起炉灶,在东门证明自己。这也不能怪他,这跟龙家的传统有关,龙家子弟历来骄傲,以凶悍残酷著称,就拿龙氏皇子的成人礼来说,必须要灭敌过千,且必须要有一敌方亲王,若非如此,将得不到皇族承认,更是被人所看不起。

    同时,燕帝也对乐晨保守的作战风格心存不满,五个月作战的消耗,对吴国来说是个极大的负担,对燕国来说亦是如此,而这丁家送来的投名状,或许可以成为一个突破口。

    燕帝当即下令,乐晨率部前压三十里,时刻注意竹枝、寒山动向,另派龙傲率十万精兵乘丁家商船,经海路奇袭东门,待东门大捷,龙傲挥师西进,两面合围,在寒山与吴国大决战,一战定乾坤!

    然而结局出乎燕帝所料,十万戴甲全军覆没,皇兄龙傲战死,消息传来,举国震惊。

    而吴国这里也不好过,东门城被毁,二十万士兵居民死亡,其中大部分是士兵。

    战争是残酷的,代价是惨重的,那一战两天两夜,双方共计三十万人死亡,从出海口到城门楼,从苍梧江边到装货码头,满眼残肢断臂,尸体鲜有完好者,遍地血污泥泞,染红了街道,染红了城墙,也染红了海水。

    谁人看到不悲伤,谁人见了不痛恨战争!

    天空下起雨,似老天爷也会有哀悯,为流逝的生命而哭泣,洗去城中的污渍,却洗不掉人们心中的伤痕。

    龙傲战死,燕军军心动摇,燕帝却下令乐晨猛攻寒山城,在燕国,皇帝之言将军也必须要执行,没有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之说,这是和吴国很不同的一点。出于愤怒的决策,往往疯狂之中自有失败注定,面对竹枝和寒山的两面夹击,燕军渐渐败退,然而乐晨不愧是才智卓绝的老将,面对三十万大军的两面夹击,还能全身而退,士卒虽有损失,却也影响不大。但这一战已经没有进行的必要了,燕国已经没有能力吞并吴国了,再对峙下去,已经没有了意义。

    这之后,双方再无交战,似是达成了停战的默契,偃旗息鼓,迎来了和平的曙光。

    两个月后,燕军陆续退去,乐晨回朝复命,却是被燕帝责骂,作为三军统帅,做了替罪羊。

    又过了一个月,吴军也渐渐撤离,除了常规驻兵外,大部分士兵就地领了赏钱路费自行回家。

    回到阔别半年多的帝京宿安,站在朝堂上,龙椅前,吴帝感慨万千,恍若隔世,半年前还在前线厮杀,白天操练士兵,晚上听鼓而眠,秣马厉兵,枕戈待旦,何曾想过会有如此祥和?

    朝堂之上人头攒动,有人感叹,有人欣喜,有人诉说着战争的残酷,有人议论着和平之不易,他们时刻盯着吴帝的背影,等待他转身的那一刻,将是这一天最重要的时刻,因为这一刻将决定很多人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