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跟着鹿鼎记学习写小说 » 第三章 主要矛盾—故事架构体系的基础灵魂(1)

第三章 主要矛盾—故事架构体系的基础灵魂(1)

    可能有读者会问起来,写小说其实就是写故事,这个我能够理解,但是是否能给故事下一个定义,到底什么是故事。大国的政治外交博弈是故事,军事战争是故事,宫廷内斗是故事,商战风云是故事,江湖恩怨是故事,三角恋爱是故事,警匪鏖战是故事,婆媳争吵也是故事。那么是否能从这些故事当中提炼出共同的特性,然后对故事下一个较为概括性的定义呢。应该说,这个定义是可以下的,虽然不一定很完整,但是还是可以基本高度概括故事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属性。那就是“故事就是一个建立或卷入矛盾,试图解决矛盾,矛盾不断演化,最终解决矛盾的过程。”是的,这是笔者给故事所下的定义。显而易见,故事的本质就是矛盾,矛盾是故事的基础骨架,矛盾就是故事的灵魂。没有矛盾,没有矛盾处理的过程,就是没故事;没有出色的矛盾,没有处理矛盾出彩的过程,就没有精彩的故事。我们所理解的故事其实就是这么简单。大国之间的政治外交博弈,其核心矛盾是国家利益;军事斗争的核心矛盾是土地;宫廷内斗本质上的矛盾是权力;商战风云本质上的矛盾是争夺市场和财富;江湖恩怨的本质矛盾是绝世武功和武林的至尊地位,俗话说就是面子(也有可能是财富、情感、权力等等,比如说《笑傲江湖》中的左冷禅);警匪之间的矛盾是利益和社会治安;三角恋的本质矛盾是情感;婆媳斗争的本质矛盾是家庭话语权;母女之间的矛盾可能是男女平等的地位(参考《都挺好》)。而矛盾又是从哪里产生的呢,简单来说,矛盾的产生其实是来自于人性的欲望,这些欲望包括权力、财富、利益、面子、不正当的价值观念等等。

    说完这些读者可能会明白,任何的小说题材,其本质都是矛盾关系,所不同的是他们矛盾的类型并不一样。而在一部小说中,一个故事中,可能包含上面所述中的一种矛盾(上述矛盾列举也不是很全面),也可能其中参杂着上述所提到的若干种矛盾。当你首先明白小说和故事最本质的灵魂是矛盾,那么小说写作套路的大门将会渐渐向你敞开。

    好的,我们刚才说过小说故事的本质就是建立或卷入矛盾,推进解决矛盾,矛盾不断演化成新矛盾,最后彻底结束矛盾的过程。那么是不是我们上来第一件事就要考虑来建立矛盾呢。读者们不要着急,应该说在建立矛盾之前,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做,就是你要事先勾勒出你想要写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这句话好像比较难以理解,请允许笔者好好解释这个问题。比如说《鹿鼎记》,金庸开篇立章之前就想好要写一个市井出身的小人物在很多的巧合之中运用自己灵活的头脑实现权力、财富、情感、江湖人设等方面的巨大飞跃,从而走上人生巅峰的故事。这个立意首先要明确,这个立意才是整个小说和故事的主线,如果脱离了这个主线,小说将如脱了缰的野马,断了线的风筝一样,变得不知所踪。再举个例子,琅琊榜是近年来少有的爆款IP电视剧。作者对故事的立意初衷就是想写一部受辱蒙冤,回故地进行复仇,并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他的立意就是想写一部父亲如何培养女儿从事摔跤运动,并取得巨大成功的故事。

    好的,如上所述,当你在构思一部小说之前,先确定好故事的立意和主线,那么下一步我们就来好好分析矛盾是什么,矛盾应该如何建立、卷入、推进以及最后的终结。

    刚才我们提到了故事的定义就是要和矛盾产生密切的连接,我们也说到这个定义可以高度概括性的对故事进行定义,但还不完整。接着往下我们要说明的一点是故事中矛盾的特征和矛盾的种类。

    可能有的读者会说,我能够理解矛盾是什么,因为看过很多的小说和影视剧。矛盾其实就是对立与冲突。如果读者能够认识到这一点,笔者认为还是相当不错的,至少对矛盾认识的直观感受的方向是没有错的。但是这种理解还是远远不够。我们要从以下几个维度充分理解故事中的矛盾到底是什么。

    我们先看看《鹿鼎记》中的矛盾有哪些,经过梳理之后,我们会对其中的矛盾有着明确的分类和特征的定义。《鹿鼎记》中的矛盾包括:

    (1)韦小宝与秃头黄之间的矛盾;

    (2)韦小宝与海大富之间的矛盾;

    (3)韦小宝与方怡、沐剑屏、沐剑声之间的矛盾;

    (4)韦小宝与刘一舟之间的矛盾;

    (5)韦小宝与康熙之间的矛盾;

    (6)韦小宝与鳌拜之间的矛盾;

    (7)韦小宝与假太后之间的矛盾;

    (8)韦小宝与天地会之间的矛盾;

    (9)韦小宝与阿珂之间的矛盾;

    (10)韦小宝与郑克爽之间、冯锡范之间的矛盾;

    (11)韦小宝与西藏桑杰、蒙古国王子之间的矛盾;

    (12)韦小宝与吴三桂、吴应熊之间的矛盾;

    (13)韦小宝与神龙教、洪安通之间的矛盾;

    (14)韦小宝与建宁公主之间的矛盾;

    (15)康熙与天地会之间的矛盾;

    (16)康熙与鳌拜之间的矛盾;

    (17)康熙与假太后之间的矛盾;

    (18)康熙与吴三桂之间的矛盾;

    (19)康熙与罗刹国之间的矛盾;

    (20)康熙与九难师太之间的矛盾;

    (21)康熙与西藏、蒙古之间的矛盾;

    (22)康熙与沐王府之间的矛盾;

    (23)康熙与神龙教之间的矛盾;

    (24)天地会与吴三桂之间的矛盾;

    (25)沐王府与吴三桂之间的矛盾;

    (26)天地会与沐王府之间的矛盾;

    (27)庄家三少奶奶与吴之荣之间的矛盾;

    (28)庄家三少奶奶与鳌拜之间的矛盾;

    (29)韦小宝与吴之荣之间的矛盾;

    (30)康熙与大臣之间的矛盾;

    (31)郑克爽、冯锡范与天地会陈近南之间的矛盾;

    (32)还大富与假太后之间的矛盾;

    (33)海大富与陈文亮之间的矛盾;

    (34)九难师太与吴三桂之间的矛盾;

    (35)九难师太与李自成之间的矛盾;

    (36)九难师太与阿珂之间的矛盾;

    (37)九难师太与吴三桂、李自成之间的矛盾;

    (38)方怡与刘一舟之间的矛盾;

    等等等等。

    你看,因为笔者对《鹿鼎记》的剧情内容非常熟悉,因此一下子可以列举《鹿鼎记》中这么多的矛盾。如果对《鹿鼎记》并不熟悉的人,恐怕很难一下子写出这么多的矛盾点。看到这里读者们一定会有一个感受,小说里面存在如此众多的矛盾,矛盾对立双方出现的人物也如此眼花缭乱,矛盾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矛盾的方式方法更是多的无法枚举,而如此复杂庞大的故事系统却用一种单一时间线的方式推进阐述,怪不得大家一时都无法理清头绪。但是无论看小说,还是看电视剧,这么庞大的人物情节系统,从头到尾看过之后却会一点也不觉得紊乱,也没有任何的违和感。读者有着两方面的,前后矛盾的感受一点也不奇怪。我来接下来解释其中的原因。

    首先,人物情节庞大一时难以理清头绪,是因为金庸先生本来是将二维甚至是三维的多个矛盾体的矛盾的建立和卷入,矛盾的推进解决与演化,矛盾产生的结果仅仅用一条时间线穿插设置进行叙述,读者确实无法一时间理清头绪,甚至会一头雾水。而读者看完故事之后,却没有任何的紊乱感和违和感,是因为金庸先生在每一个层次和每一个矛盾的出现和推演都表达的非常清晰、合理、逻辑自洽,甚至前后铺垫,前后呼应,自成体系。如果看到这一点,我们将继续对这些矛盾进行深入理解,深入了解整个故事架构设置的逻辑。

    面对上述已经列举的矛盾,我们要通过了解这些矛盾在整个故事架构中所处的地位的不同和作用的不同,我们将这些矛盾划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1)主要矛盾

    (2)次要矛盾

    (3)内部矛盾

    (4)工具性矛盾

    (5)三明治式矛盾

    而在《鹿鼎记》中,主要矛盾包含以下几项:

    (1)韦小宝与康熙之间的矛盾;

    (2)康熙、韦小宝与鳌拜之间的矛盾;

    (3)康熙、韦小宝与吴三桂之间的矛盾;

    (4)康熙、韦小宝与神龙教之间的矛盾;

    (5)韦小宝与陈圆圆女儿阿珂之间的矛盾

    没错,《鹿鼎记》中的主要矛盾就是以上五项,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说到这里,读者可能会追问,那么什么是小说故事的主要矛盾呢?为什么以上几项是主要矛盾而其他不是呢?韦小宝有7个老婆,唯独韦小宝和阿珂的关系被列为主要矛盾,而和其他老婆的关系却不是呢?这些问题都非常好,我们来一个一个的回答。

    所谓主要矛盾,就是推动整个剧情发展的最重要的矛盾关系,最关键、最主要的的情节推动都是来源于这个主要矛盾关系的推动。

    让我们来研究以下第一个主要矛盾,韦小宝与康熙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可以说是整个故事中主要矛盾中的主要矛盾。

    韦小宝借着与康熙认识、熟悉、成为好朋友甚至成为最信赖、最受宠的心腹大臣。跟着康熙一路升级打怪,走上人生巅峰。最后由于对天地会所拥有的不同立场而反目,他们之间的矛盾关系构成了《鹿鼎记》的主干线。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如果韦小宝仅仅是借着康熙的地位实现升级打怪,而没有后来的反目,那么他们之间也算不上主要矛盾,充其量对于韦小宝来说,康熙只是一项工具而已,康熙仅仅成为韦小宝开疆扩土、纵横官场江湖、勇攀高峰的工具而已。刚才说到,有读者可能会对矛盾仅仅下了一个定义就是矛盾只是对立与冲突,这里笔者要说明的是,矛盾和冲突肯定不完全是一回事,而矛盾和对立也很难说完全是统一的,因为故事中的矛盾本身就是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从好友走向对立,或从对立走向互助合作,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个矛盾体,而绝不仅仅是在某一个固定的时间点上矛盾双方所呈现的状态。

    那么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主要矛盾中的第二、第三、第四条矛盾也就不难理解。与鳌拜、吴三桂、神龙教(假太后、洪安通)之间的矛盾,本上都属于康熙与他们之间的矛盾,只是由于韦小宝抱上了康熙这颗大树,一不小心卷入其中的斗争,与康熙站在一起与他们对抗,同时也成就了自己步步登高的矛盾。

    而这三个矛盾也与第一个矛盾的特征属性不尽相同。韦小宝与康熙之间的矛盾本质上属于友情和道义立场的矛盾。韦小宝边抱着康熙这颗大树,边帮助康熙解决难题,出于朋友情谊,韦小宝不愿意帮助康熙剿灭天地会,是出于道义立场的不同。也可以说是韦小宝做事讲道义,康熙做事讲个人利益,当二者出现一致时,双方是好朋友好伙伴,当二者出现不一致时便立即进行反目。

    那么第二、三、四个矛盾也就是康熙、韦小宝与鳌拜、吴三桂、神龙教之间的矛盾本质上属于权力的斗争。权力争夺是他们之间矛盾产生的本质和根源。

    先说说康熙与鳌拜之间的矛盾。由于顺治年轻时出家,康熙年幼便登基,此时中原也才刚刚平定,太后便设立四个辅政大臣治国,之后鳌拜发展成为权力最大的辅政大臣,当康熙长大亲政之时,鳌拜却不愿意放权,因为二者的矛盾急剧升温。康熙与鳌拜的矛盾,和吴三桂、神龙教的矛盾也略有不同。康熙为君,鳌拜同朝为臣,这对君臣每天朝夕相处,斗争最为激烈,最先爆发的也是康熙和鳌拜这对矛盾。而从金庸故事的设置中可以看出,鳌拜其实也无意替代康熙称帝,他只是想让康熙作为一名傀儡,把朝堂中的权力牢牢把控在自己手中而已。

    相比鳌拜,康熙与吴三桂的矛盾比较特殊。吴三桂所要的权力并非是康熙的皇权,而只是自己独霸一方的权力。吴三桂早年冲冠一怒为红颜,打开关隘协助满清入关,具体说是协助多尔衮进而问鼎中原。多尔衮为感谢吴三桂的鼎立支持,便与吴三桂杀马为誓,立下誓言永不相负,并封吴三桂为平西王,世代镇守云南。而到了康熙年间,西南已经变得较为太平,而吴三桂这个藩王每年消耗钱粮过巨,而且兵强马壮拥兵自重,康熙不再想为这个藩王的奢侈生活买单,因此爆发了他们之间的矛盾。

    鳌拜、吴三桂都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他们与康熙的矛盾也都是真实的历史矛盾。

    而第四个矛盾,康熙与神龙教(假太后)的矛盾却纯属是金庸先生自己的杜撰。他们的矛盾本质上也是权力的矛盾,神龙教(假太后)想找到八部四十二章经来找到大清龙脉的宝藏,从而用这些财宝可以独霸一方,这点可以从后来神龙教洪安通与罗刹国勾结一同灭清后裂土封王的意图可以看出。

    下面我们来重点说说第五个矛盾。就是韦小宝与阿珂姑娘之间的矛盾。这里可能读者会产生两个疑问,第一个疑问是之前所提到的道义立场的矛盾,权力矛盾,这些都是重大历史题材中经常涉及到的问题,设置这些主要矛盾我们可以理解,但是韦小宝与阿珂的矛盾纯属感情矛盾,而这个感情矛盾又不属于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可歌可泣的伟大爱情故事,为什么要将他们的情感故事设置为《鹿鼎记》中的主要矛盾呢?

    第二个疑问就是,韦小宝到最后其实一共娶了七个老婆,每个老婆与他之间都有或多或少的爱情故事,为什么偏偏韦小宝和阿珂的情感矛盾单单拿出来作为整个剧情故事的主要矛盾呢?

    首先来说,韦小宝与阿珂的情感矛盾是《鹿鼎记》中的一项主要矛盾,这是笔者所确定无疑的事情,而这项主要矛盾的设置者就是金庸先生,可是金庸先生已逝,我们无法直接向他询问缘由。但是笔者认为,金庸把韦小宝与阿珂的情感矛盾设置为主要矛盾,这是非常合适的、合理的、而且是极为应该的和极为出彩的。笔者接下来就向大家拆解一下其中的缘由。

    其原因就是《鹿鼎记》这部小说不但是一步历史题材小说,同时金庸先生也要把它定位为一部娱乐化的小说。道义立场也好,权力也好,以这些题材为主要矛盾固然可以增加历史的厚重感,增加人性的考验与考量,可以写出很多精彩的元素。但是,如果想在里面,也就是这部小说中增加娱乐化的成分,那么情感矛盾一定要让它成为整个故事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这个情感矛盾一定要表现得极端对立,通过重重困难最后修成正果,这个主要矛盾的演变和发展过程充满了娱乐化、戏剧化的元素,韦小宝也在这个主要矛盾发展过程中充分展现了这种死皮赖脸、盲目自信、阴谋诡计、甚至不择手段得性格特点。

    以上是笔者想回答的第一个问题。那么笔者想回答的第二个问题就是,既然用情感矛盾来对这个小说进行娱乐化特色的增色,那么为什么偏偏是把韦小宝与阿珂的感情矛盾作为主要矛盾点呢。

    其实这个问题一点也不难以回答。韦小宝其他的六个老婆分别是双儿、沐剑屏、方怡、建宁公主、曾柔、苏荃。先说说双儿,从小与韦小宝一起长大,算是和小宝青梅竹马,从小父母双亡,义父陈文亮卷入宫廷斗争而死亡,她无依无靠,可以说和韦小宝相依为命。沐剑屏与方怡,同为沐王府的人,为嫁祸吴三桂入宫刺杀皇帝,刺杀未成受伤误入小宝房间,之后韦小宝舍身相救,二位姑娘因此和韦小宝私定终身。

    建宁公主,在宫中偶然认识韦小宝,朝夕相处,本人行为乖张,被韦小宝的能忽悠和胆大放肆迷得神魂颠倒。

    苏荃,神龙教教主夫人,早年是清朝王爷的小妾,后来被教主夺走,在神龙教因内斗和外部剿匪双重因素作用下崩溃之际,愿意跟着韦小宝浪迹天涯。

    曾柔,一次执行刺杀任务被抓,意外被韦小宝放逐,对韦小宝产生爱意委身下嫁,总体来说属于一个凑数的老婆。

    从以上这些人物的背景可以看出,韦小宝得到这些女人几乎都不是什么主动行为,也可以说都基本上没费什么吹灰之力。在这些老婆中间,顺水推舟、顺其自然者有之,投怀送抱者有之,这种情感可以说得来实在太过容易,实在没有什么必要作为小说故事的主要情节而大书特书。而与以上六个女子在情感矛盾发展过程中有着本质不同的就只有阿珂。

    阿珂,本是陈圆圆与吴三桂的女儿(故事中后来表达,其实是她的生父是李自成),她尚在襁褓中时被怀有国仇家恨的九难师太(太平公主,崇祯皇帝的女儿)所夺走,欲将其抚养长大杀其生父为自己亡父亡国报仇(这个故事的桥段看起来非常阴险,当然对于小说故事来说,不阴险就不精彩)。

    小宝一次偶遇阿珂,仅仅第一次就被其美貌所折服,在好色的流氓本性的驱使下,对阿珂展开激烈的追逐。韦小宝的死皮赖脸与其盲目自信令阿珂极为反感,可以说是讨厌至极、恨意至极。那么这里读者可能会问到,为什么阿珂没有像其他女孩那样轻易被韦小宝所折服呢?在人物的人设逻辑上,笔者认为这是极为合理的,其中有两个特别重要的原因。一是阿珂并非像双儿那样和韦小宝一起长大,相依为命,因此阿珂也无法从这个看似小无赖、小流氓的外表之下看到一个至情至暖,有情有义,也有些小聪明、小智慧、小幽默的真实的韦小宝。阿珂也没有像沐剑屏、方怡、曾柔那样被韦小宝相救的经历,他们之间没有共过生死,又何谈感情呢。阿珂也没有像苏荃那样最后无依无靠、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委身下嫁韦小宝(事实上,后来的阿珂就是因为走投无路才成为韦小宝第七个老婆)。以上这些感情基础都不在,阿珂又如何能爱上韦小宝呢,也只能是越看越烦,这是第一个因素。

    二是阿珂本人的性格使然。阿珂本人性格直爽刚烈,不屈不挠,甚至有点视死如归。这样的性格更不可能被小宝吓唬和哄骗到。那么阿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性格,如果追问这个问题的话,这里面确实有着更为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和阿珂自身成长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就是成长环境,或是说原生家庭决定了她的性格特点。我们来进一步解析其中的因果关系。

    首先是,阿珂的成长环境本身就是无父无母,只有相依为命的师傅。而九难师太这个师傅也是个不太负有责任的家长,经常在外出差办事,搞得阿珂自己无聊的时候弄了一个木屋,作为自己的世外桃源。因此可以看出在真实阿珂成长过程中的阿珂没有收到过很多关爱,应该说贫困和寂寞伴随着她的成长(贫困这个事情应该是确实的,当郑克爽请她吃饭时,她对所上的菜几乎都一无所知,还说已经好久没有吃到肉了,实在时可怜哪),而正是这种生存成长环境培养了和铸造了她独立的个性。

    其次是她一直在九难师太的抚养中长大,之前说过,九难是谁,九难师太就是崇祯之女,长平公主。紫禁城城破之日被崇祯误砍掉了一只手臂,后出逃到宫中。为了报国仇家恨,抢来阿珂教她武功,在其长大之后杀掉自己的亲生父亲。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兵入关灭掉大明的是吴三桂,九难与吴三桂绝对有着不共戴天之仇,而在九难的眼中,吴三桂是阿珂她亲爹,这么说来,阿珂几乎算是九难师太的半个仇人。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可以充分想象,在九难抚养阿珂的过程中,绝对不可能有什么宠爱和溺爱。在教阿珂练习武功的过程中,也绝对充满了严厉与严苛。从一件事情可以看出二人的相处模式,当九难看到阿珂与郑克爽似有暧昧关系的端倪之后,将郑克爽所送的珍珠项链捏的粉碎(韦小宝还用这些珍珠粉给自己做美容),可以看出的是,九难师太在做事情的时候,根本不会去考虑阿珂的任何感受。在这种原生家庭长大的阿珂,各位读者放心,性格绝对不会温柔贤淑,更不会成为傻白甜,性格充满反叛和刚烈,因而也绝对不会吃韦小宝那一套了。

    再次就是阿珂成长环境的文化属性。这一点其实很多人注意不到,也很难看出其中所隐藏的因果关系。九难师太,也就是长平公主从小成长在宫中,可能未到成人礼时紫禁城已破,她断臂之后出于某种机会逃出宫中。从她对后来入宫对宫中地形十分熟悉这个情节可以看出,她在宫中也至少生活了十几年,那么这十几年中,她在宫中一定受到过系统的、深刻的礼仪和文化教育。琴棋书画、诗歌文章虽不一定样样精通,但是至少还是会浅尝则止。这些经历在九难师太的青少年时期塑造了九难师太有文化、有素养的贵族基因。而在抚养教育阿珂长大的过程当中,九难师太一定会将这些文化与贵族基因或强制、或潜移默化的传递给阿珂。所以在影视剧中我们看到阿珂衣着干净得体,行为举止语言有度(从她对郑克爽的言行举止可以看出,郑克爽也觉得她有大家闺秀的气度)。从这个角度来看,具有这样文化基因,贵族气质的女孩阿珂遇上没文化、没风度、甚至没教养的小混混,小无赖韦小宝的纠缠时,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就可想而知了。

    写到这里,大家可能有一个感受,就是我们在读小说也好,看影视剧也好,对韦小宝追美而受到的阿珂的激烈反抗这些精彩桥段都记忆犹新,津津乐道,但是对表像之下存在的因果逻辑性却从来没有过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究。虽然不明白其中的原因,但是其中的情节为什么就看起来那么自然,那么合理,丝毫不存在违和感呢。

    这个笔者想说的是,虽然深层次的因果逻辑关系没有完全拆解和分析清楚,但是当相关剧情,人物背景、人物性格呈现在读者面前时,读者的潜意识是照单全收的。而潜意识会根据自己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对其中的逻辑链条进行深入梳理,当出现某种违和感时,会将这种违和感直接告知人的前端意识,而却不会告知这种违和感的来源和产生的原因。

    不得不说,这种底层逻辑链条梳理的合理性是充分体现作者的思考能力和写作水平的。金庸的后期作品中,这种逻辑深入把控的能力变得更加炉火纯青。在金庸早期作品中,这样的手法还是显得比较粗糙。比如说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早期非常的愚笨(当然后期也不是很聪明),学习武功那叫一个超级费劲,他的若干个师傅都对他有忍无可忍,甚至想要放弃的经历。但是唯独他的射箭水平非常优秀。你可以说是因为哲别师傅教学有方,但是江南七怪和洪七公其实也不白给。小说中其实也没有特别指出哲别有何另类的教学之道,小说故事中也没有特别交代郭靖为何对射箭有着如此的天赋异禀。如果说郭靖真的是对射箭有着另类天赋,那么同样是武功,为啥就对舞剑没啥特别的天赋呢。

    再举一个例子,在射雕英雄传中,杨康疯狂的喜欢、深爱着穆念慈。而这种爱慕关系所产生的原因,笔者也不是很能透彻的理解。杨康乃大金国的小王爷,从小琴棋书画、锦衣玉食,甚至说他知书达理也不为过(杨康的母亲其实非常了不起),而反观穆念慈呢,从小就是孤儿,被杨铁心收养,本身也就是个村姑出身,根本谈不上什么文化基因、大家闺秀和淑女气质。穆念慈可能具有温柔贤惠和美貌的特点,而从电视剧中可以看到,美貌这个特点是否具有也很难说,顶多算姿色气质有那么一些。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女子,为何就能把杨康迷得神魂颠倒呢。杨康,出身金国宗室,应该说什么样的王公贵族的女子没见过呢,难道就是偏偏喜好乡土气息这一口?即使是没体验过,也不至于最后到死都对穆念慈死心塌地。也可能有读者说,穆念慈对杨康有救命之恩,曾在杨康中毒危难之际为其推宫换血,以命换命,而杨康为此甚为感动。而从整个剧情人物的设置来看,杨康本身就被设定为一个认贼作父、贪图富贵的小人。如果心存良知,岂不是整个剧情对他人设的设置有着巨大的冲突?况且郭靖与黄蓉一直对杨康心存希望,从来没有放弃过劝他改恶从善,好多次有杀他的机会都对他网开一面,放他一条生路,甚至一直对他不舍不弃,在危机时刻还伸手相救。但是反观杨康呢,他被感动了吗?杨康的良知被激发了吗?没有,杨康最后的死也是因为要偷袭黄蓉而中了黄蓉的软猬甲的毒而死。可以说郭靖擅长射箭,擅长一箭双雕,杨康疯狂的爱着穆念慈都是剧情重要的需求和组成部分,但是从底层人物关系的逻辑合理性角度来说,应该说还是非常欠缺和令人遗憾的。

    读者们可能会从这种故事情节的推演中体会到过这种逻辑上的违和感和某种情节的强压感,但是却没有办法理解这种违和感和强迫感来自哪里,因此也就降低了读者本人对作品的喜爱和评价。

    当然,在金庸先生的后期作品中,处理这种底层逻辑的手法要显得娴熟和合理的多。我们再举一个例子,就是《天龙八部》中萧峰与阿朱之间的爱情故事。整个剧情的描述和推进是这样的情况,萧峰深深的爱着阿朱,可萧峰从马夫人那里得到欺骗的信息是萧峰的杀父仇人是大理镇南王段正淳,而阿朱偶然得知自己的生身父亲确是段正淳。阿朱乔装代父受萧峰一掌而死,而萧峰与段正淳确认并非杀父仇人,从而冤杀了阿朱。可以说这个桥段是极为悲剧的故事,可以说萧峰爱阿朱越深,阿朱代父而冤死在萧峰掌下就越显得悲情,情节也就越显得越出彩。

    当然,这里阿朱越爱着萧峰,越会代父而死。因为在阿朱临死之前,萧峰才真正意识到如果萧峰本人真的杀掉了段正淳,那么大理国的武士们会倾力为镇南王报仇,围剿萧峰。即使萧峰武功再高,在大理国倾尽国立之下去报仇,萧峰看起来也是无法抵抗,毕竟会命丧黄泉。所以说阿朱的行为与其说是替父受死,不如说是保护萧峰。

    聪明的读者一定看的出来,为了达到这个情节的良好效果,其中一个最最重要的前提是,就是萧峰与阿朱相互的深爱,甚至是绝恋。原因很简单,如果萧峰爱阿朱不够深,那么萧峰亲手打死阿朱后可能只会有些惭愧,绝不会变成一生都追悔莫及的伤痛,毕竟杏子林被揭发身份之后,死在萧峰手下的好人也不只一个两个,这可以从失去阿朱后,萧峰数次想要自尽的悲痛,一生不会再娶的誓言,以及三番五次拒绝阿紫的求爱行为可以看出来。萧峰失手杀死阿朱,萧峰爱的越深,其悲剧色彩越发浓厚,小说故事表现的张力和对读者内心的打动才越强烈。而阿朱深爱萧峰这个前提也是非常非常的重要。刚才已经说到阿朱自愿赴死,与其说是代父受死,不如说是保护萧峰而死。如果不是深爱,又何必以自己的命换萧峰好好的活着呢。

    那么,这一项十分重要的前提,也就是萧峰与阿朱深爱的来源又是什么呢?如果这个问题不说清楚,或者说的不尽合理,说的很是牵强,那么读者一定会产生极为强烈的违和感,这会将让读者降低对小说的喜爱度,也会对小说的质量大打折扣。幸运的是,金庸先生把这个问题说得非常合理,非常清晰,非常非常得令人信服。我们看看金庸先生是通过设置什么样的情节为他们之间相互的深爱、绝恋打下坚实的基础的。

    笔者本来讲的是《鹿鼎记》,但是很抱歉一不小心拐到了《天龙八部》,请允许我把这段问题讲完,再回到前面的章节言归正传。

    首先我们看阿朱是如何对萧峰产生深爱的。从表面上来看阿朱爱上萧峰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萧峰当年还在做丐帮帮主时,还是万人敬仰的乔峰乔帮主,为人行侠仗义,爱国爱民,肯为国家安宁献身,这是一个完美的人设。美人都爱英雄,看似阿朱深爱乔峰顺利成章,看似一切天经地义,其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首先阿朱并非美人,根本就没有倾国倾城之貌。另外阿朱出身也非常卑微,小时候就没爹没娘(《天龙八部》和《鹿鼎记》里面刚出生就没爹没娘的人还是真是不少),从小孤苦伶仃,是被收养的家庭卖给了姑苏慕容做了一名丫鬟奴婢。这个女人除了自身品德良好,还会一点特殊技能(乔装打扮)之外,几乎可以说实在是一无是处。和当年乔峰帮主比起来更是天壤之别,两个人的爱情,尤其是深爱是需要对等的,否者就是仰慕和崇拜,但那并非深爱。否则慕容公子,皇室后裔,风流倜傥,武功高强,年纪轻轻便扬名在外,阿朱为什么不爱他呢,很简单,因为关系不对等。中国古代更讲究所谓门当户对。

    那么阿朱是如何在后来爱上乔峰甚至是深爱呢?金庸在处理他们的关系手法非常的精妙和老道。阿朱与萧峰第一次见面时在杏子林,阿朱跟着王语嫣和段誉一起在杏子林找到丐帮为被丐帮认定为杀害丐帮副帮主马大元的凶手慕容复进行申诉辩解,却不曾想丐帮遇上了内讧,马夫人和全冠清为将杀害马大元的罪责推到乔峰身上而将偶然获知的乔峰的真正的契丹人身份公之与众。在这个过程中阿朱被乔峰所表现出的处理帮内事务的机智,代帮内兄弟受罚的大义凌然,以及所展现出的绝世武功而深深的折服,进而产生了深刻的敬佩与崇拜之情。另外由于了解到乔峰的真正身世,从小父母被杀,阿朱结合自己的孤苦身世,与乔峰的遭遇感同身受。崇拜和同情让他对乔峰产生了一点爱意,但是只是一点,为什么呢?因为只是萍水相逢?一见钟情在小说与现实中比比皆是,典型就是段誉见到王语嫣,第一面就让段誉爱的要死要活的。其实本质的原因还是因为双方差距太大,杏子林中的乔峰虽然被揭露为契丹人身份,但是也只是几个人众口一词,可信度并不确凿。另外,乔峰被指认为杀害马大元的凶手,其证据是丢失在马大元房间一把折扇,这其实也实在让外人感觉手法有些低劣。阿朱还在其中为乔峰进行辩解,弄得马夫人当时哑口无言,过后只能自顾不暇,左顾而又言他。此时的乔峰仍然是大英雄,在江湖中的人设也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崩塌。

    这里要插一句话,虽然乔峰和阿朱相互深爱的重要充分必要条件还没有到来,但是他们之间却有着能够相爱的基因,这个最基础的基因就是彼此的身份认同感。没有这个身份的认同感,条件来的再及时,条件具备的再完美,也仍然是无济于事。那么这个身份认同感是什么呢,就是乔峰的草莽英雄的身份气质。别看乔峰本人武功绝冠武林,又是武林第一大帮的最高领导,又经常策划国家大事抵御外敌,但是他看重兄弟情谊,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从小成长于贫苦的农家桥三槐家,七岁开始就是跟着少林寺玄苦大师学习武功,没有接受过正经的古代儒家四书五经的正统思想的教育,虽然取得巨大成就,但是本质上并非宗室贵族,也与诗书文学世家的气质相去甚远。对阿朱来说,正像笔者之前阐述的一样,阿朱的身世气质也是如此,这就是二者最后能够深爱,而没有任何违和感的基因所在。在古代,门当户对,文化认同对男女关系来说是异常重要,即使到现在也仍是如此。这也是为什么即使条件再匹配,乔峰也不可能和王语嫣共结连理,慕容复也不可能和阿朱、阿碧谈恋爱的重要原因(如果阿碧和包不同或者风波恶相爱倒是一点不觉得违和)。

    好,接下来继续进行分析,乔峰与阿朱深爱还需要具备的条件到底是什么呢。金庸先生再后续的剧情中给出了完美的答案,第一个条件,身份要变得比较平等;第二个条件就是互相要有着深刻的感动。

    读者可能会问,身份平等,这个你之前说了许多次,我们能够理解和认同。但是深爱一定要相互之间的深刻的感动吗?答案是一定的,爱可能是来自崇拜,来自于长久的陪伴和相处,来自于物质的丰满和美好的形象。但是,深爱一定要来自于双方深深的感动。

    看看金庸先生是如何设置情节来满足这两个条件的。我们之前说过,阿朱对乔峰产生崇拜和些许爱意这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但是如何让阿朱对乔峰产生深刻的感动是个大问题。情节推动是这样的,,阿朱替慕容公子乔装进入少林偷取易筋经,而此时乔峰上少林拜访恩师确认自己的真实身份,玄苦大师被大恶人害死,乔峰被冤枉为凶手,躲避之际遇见阿朱,少林寺住持诱出乔峰并与乔峰交手,阿朱顺势出逃之际被玄慈掌风带出的门板打成重伤(玄慈在整个小说故事中与一些人交过手,基本没有看出什么高深武功,但是打个不会武功的普通女子确如此来劲,人设啊,没办法,剧情需要)。乔峰保护阿朱出逃少林寺,阿朱伤势严重危机生命。乔峰百般相救,即使被江湖大夫认定为无救,仍然不肯放弃。这个过程,把阿朱小感动了一把。那这是读者你可能会问道,乔峰为何如此大力救助阿朱呢,在这点上,金庸先生所设置的底层逻辑仍然是合理的。笔者认为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乔峰本身就是英雄豪义,对方又是个柔弱女子,通过简单交谈得知身世也很悲苦,之前在杏子林还为自己说过话,好像还和自己的义弟段誉也认识,大义当前,又结合以上几种因素,不全力帮助似乎说不过去;其二,乔峰亲赴大理调查玄悲遇害一事,中间见了慕容复,并询问慕容复为何为西夏一品堂做事,害得慕容复一通胡编乱造,把自己描绘成亲入虎穴,做卧底打探消息,并告知大宋早做准备的爱国志士,忽悠的乔峰对慕容复民族大义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北乔峰、南慕容,双方开始英雄相惜,而阿朱本人是慕容家的奴婢,出于这层关系,乔峰也要全力相救。

    刚才说,在乔峰全力救治阿朱的过程中,阿朱获得了小感动,但是还远远不够,别急,大感动在后面,马上就要出现。阿朱伤势严重,一般的大夫根本无法救治,只能求救于当世神医薛慕华。而乔峰偶然得知薛神医将于聚贤庄参加一场反对乔峰的英雄聚会。乔峰为了救治阿朱身赴险境,其中的具体情节大家请自行查阅。乔峰不但为此杀了很多中原武林人士,还差点因为保护阿朱而被围攻身亡。在这个情节桥段中乔峰不惜以身犯险,这才是把阿朱深深感动的重要原因,坚定的认定乔峰就是一个有情有义值得深爱的男人,阿朱对乔峰的深爱其实是从这一刻开始的。

    大家可能还会疑惑一个问题,难道乔峰就是因为英雄侠义以及和慕容公子的良好关系才能不惜以命换命去救阿朱的吗?笔者认为,这个说法的原由是有,但是要说全是这个原因还是有些牵强。那大家可能还会继续问,难道会是因为乔峰深爱阿朱才去拼死相救吗?更不是因为这个原因,此时乔峰除了同情以外没有对阿朱有任何的情感。而乔峰如此的行为金庸先生又给出了非常有说服力的答案。当黑衣人,也就是萧远山救出乔峰后问道,那个女子既非倾国倾城,也没有和你有任何亲属关系,为何为了她对天下英雄大开杀戒,自己也差点命丧黄泉。紧接着乔峰的回答说明了一切,是因为乔峰的蛮力发作。因为那个时刻天下英雄丝毫不讲道理,硬将其父母其师傅被杀的事实冤枉在萧峰头上,与其说是为了阿朱而大开杀戒,不如说是因为气血上头,倔强脾气导致萧峰做出如此极端行为,而就是这一行为深深感动了身受重伤却意识清醒的阿朱,同时也进一步大规模的得罪了天下英雄,从此使乔峰的人设开始崩溃的一塌糊涂。

    我们看到,以上就是阿朱被深刻感动的关键的时间节点,那么接下来,他们身份平等的时机又是什么时候到来的呢。在后来的情节推演中,萧峰与阿朱身份变得平等和萧峰被阿朱深深感动将在未来的某一时间节点准时到来。聚贤庄一役,萧峰深受重伤,生死存亡之际被黑衣人萧远山救走。萧峰在昏迷的最后一刻将阿朱推给白世镜,白世镜用自身的武功缠丝擒拿手换取薛神医救助阿朱。薛神医的医术果然名不虚传,阿朱伤势恢复,变得完好如初,他判断萧峰下一目标就是雁门关的乱石谷,因为那里有萧峰生父死前刻字的大石,随即起身前往雁门关,并在那里等了萧峰五天五夜。萧峰被黑衣人救走之后,身体马上得以恢复,便返回聚贤庄寻找阿朱。萧峰在聚贤庄内遇见了慕容复,就顺便将阿朱拜托给慕容复。对于萧峰来说,人生最亲近的人,他的父母,师傅都已经被大恶人所害,想弄清楚自己的真实身份,只有前往雁门关确认当年萧远山所刻字的大石。当萧峰来到雁门关时,见到了在此等他五天五夜的阿朱,心理上小小的感动了一把。而真正事件的转折点是萧峰发现了契丹人的身份符号,也就是胸口中的狼头纹身。此时此刻,萧峰才真真正正确认了自己是契丹人无疑。可以说这个身份认证对于萧峰来说,有着极其重大的打击。我们需要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契丹屡犯宋朝边境,宋朝子民对契丹人恨之入骨,而萧峰之前的帮主地位是反契丹侵略的先驱代表。如此一来,萧峰便成了宋朝子民千夫所指,人尽可夫的敌人。现在的萧峰,已经不是什么武林至尊,更不是什么侠义领袖。此时的他,身份地位已经完全崩塌,可以说,他目前这个身份,连阿朱的地位都不如。萧峰和阿朱双方社会地位的对等从此时此刻展现出来。而就在这种对于萧峰来说无边黑暗的境地之下,阿朱并不在意萧峰的契丹人身份,仍然向萧峰表达深刻的爱意,萧峰为阿朱表现的情意深深感动,从此以后也深深的爱上了阿朱。

    写到这里,读者已经基本可以理解清楚了整个逻辑链条。可能有的读者会问,金庸先生认为只有当双方地位平等,才能够相爱这点也许可以理解,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想要双方地位平等为何要如此大费周折呢。虽然我们如果将阿朱身份设置为世家闺秀可能文化基因与乔峰相距甚远,但是完全可以把阿朱设定为一个江湖大姐大,或某个江湖大姥的女儿,比如《笑傲江湖》中的任盈盈不就好办了吗。

    笔者想说明的是,这样的方法设置人物身份固然可以省去很多麻烦,但是阿朱卑微的地位是万万不可以被更换的。在阿朱被萧峰误杀之时,为了展现其中的无限悲情,一定要设置阿朱的悲惨人生,这个悲惨人生不但要求阿朱出身凄惨,身份卑微,就连阿朱的长相也要设置为普通,或许有一些姿色即可。但是有一点,出身凄惨,身份卑微不代表性格懦弱,更不代表人格卑微。在这里,陈小春版的《鹿鼎记》在这方面把握的很好,而其他版本的《鹿鼎记》中的阿朱很有姿色,这其实没有理解原著和整个逻辑链条所表现的深意。在小说故事的写作中有一项原则非常重要,就是为了和你的读者产生共鸣,思路产生共振,或为了强烈震撼读者的内心,那么作者绝不可以对你的主人公手下留情,一定要置于你的主人公最为悲惨的境地。从整个小说故事线中可以看出,萧峰如此,那么阿朱也一定要如此。身世本身极为可怜的阿朱遭遇惨死,而且还是被马夫人的阴谋迫害至死,其悲情的效果才能够展现到极致,这也是金庸先生在之前的情节中大量设置伏笔,并大费周折推进主人公之间人际关系转变的重要原因。

    所以说,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到,为了表现小说情感的张力,所有的人物、情节都要逻辑紧密,环环相扣、前后呼应。有读者可能会想到,如此一部鸿篇巨制,内容元素多得看似杂乱无章,而在这个其中还能做到思路缜密,逻辑清晰实在太难了。读者想的没有错,这里不得不说《天龙八部》和《鹿鼎记》不单是金庸本人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国娱乐化风格小说的巅峰之作。如果各位读者中有一位能够打造出这样一部与上述两部小说水平相当的作品,基本上可以扬名立万和财务自由了。但是,纵观华语世界的娱乐性文学作品,即使是近年来爆款IP琅琊榜和甄嬛传,笔者认为其综合水平顶多能够达到其六成功力。其实能够达到五层水准的作品也已经是凤毛麟角了。没有办法,现实就是这么残酷,但是要告诉各位读者更为残酷的事实是,如果下一位金庸不及时出现,大家还只能接着忍受现有的金庸作品看不到尽头的持续翻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