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缘逢一三七 » 第一百零二章 悟春秋

第一百零二章 悟春秋

    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李太白有诗云: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在儒家思想影响甚深的华夏国度,自古文人,道不行时,退而遁世,志趣高洁,是深受主流价值观肯定的。

    也是读书人遇到不平之世,又无可奈何之时,维系自身体面的一种自嘲。

    林家过去的百余年光阴,便是几代人无奈中的隐退避世。

    西南群峰中的茶山镇,也可算是一方远离世俗的乐土。

    林家祠堂里,戏曲声声,人影幢幢。

    村民们言笑晏晏,或站或坐地窃窃私语,情绪随着剧中书生的寒窗苦读、艰辛赴考,直至一举高中,而逐渐达到了顶点。

    伴随金榜发布,台下不时响起阵阵喝彩声。

    而像林继宗以及几位家主,观戏时脑海中则是另一番想法。

    不知道他们林家,什么时候才能又出个金榜题名的人啊。

    也不苛求什么状元、榜眼、探花之类的,只要榜上有名,考中个进士,就能让他们心满意足了。

    想着想着,他们不约而同地偏头看向左方。

    以他们的阅历见识,林家二房总算还留了几分让人遐想的空间。

    然,科举入仕后的凶险,也让他们至今心有余悸!

    学会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而帝王与世家和士绅的争斗亦是永恒。

    自唐以后,世家士族在与帝王的争斗中屡屡失败,已日渐式微。

    或许,分散发展才是世家永远存续的正确方向。

    林继宗的眼睛看着戏台,心思已跑马到历史中。

    人心哪,总是不知足。

    若是搁在二十年前,能得平民之身已是奢望。

    金榜之事,他们是连想都不敢想的,现在却敢得寸进尺去奢望。

    而此时,离祠堂不远,那个平平无奇的农家小院里,却又是另一番景象。

    岁月安然,无须繁华。

    林川持书坐在窗前,垂眸专注,时而疑惑,凝思几息,便又恍然,遂嘴角噙一抹笑意。

    书桌上只放着一碗白开水,白开水已无烟气,显见早早凉透了。

    任由西风来回摇动竹梢,婉转曲音,袅绕环复。

    这些离林川很近,却又离他很远,心神之外,是天涯。

    肖雅进了林家上房的院子,悄悄在林家的大书房外看了几眼,见林川一无所觉,便又悄悄地离开。

    现在,她信了林奶奶从前讲的林川的读书故事。

    说他看书沉迷,哪怕外面雷声隆隆,暴雨如瀑,他都难惊醒。

    这让她想起一首宋人的诗,这诗讲的便是读书之乐。

    “昨夜庭前叶有声,篱豆花开蟋蟀鸣。不觉商意满林薄,萧然万籁涵虚清。床前赖有短檠在,及此读书功更倍。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

    “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可以心无旁骛的读书,是一件让人快乐的事情。

    但,也只有真正沉浸入读书之中,大概才可享受到这份独属于读书人的快乐。

    肖雅想起自家那哥哥,总是嫌弃家里人做事时吵了他读书写字。

    以前,家里人总是迁就他。

    如今看来,是他的心并不在读书之上。

    林川上午看书,下午抄书。这个季节的下午,气温更高,手不会僵硬,适合写字。

    这次回来带了不少书,都已经能够背诵,因此,有些可以准备放在家中,等下次再带回去的。

    有些则是必须随身携带,不说时时温读的话,至少要像个读书人样子。

    不然,背个空书箱,说自己腹有千车书么!

    像四书,篇幅都不大,随大流的读书人,自然是走到哪里就带到哪里,偶尔闲暇了,也可拿出来摆着当样本,自己抄书卖。

    至于五经,因为篇幅较大,有分量,一般只选其一。

    林川早早就决定了,《春秋》作为本经。

    虽然《春秋》字数多,但《春秋》的价值却不可估量。

    《春秋》是一部史,可以让人咀嚼一辈子。其中更是饱含大义,饱含智慧,也饱含尔虞我诈!

    就像前世从政的同学所说,读懂春秋,可以让好人更好,让坏人更坏,让聪明人更聪明…

    若是从政,则必须要读史,读懂《春秋》。

    林川前世,一直当的是技术型小官,以六十年的阅历见识,对同学所说,也深以为然。

    读懂《春秋》,感悟历史,选它作为本经,不仅是科举之路的一种需求。

    林川更是通过它,提升自己的理论储备和格局观念。提醒他永远不要将精神困在鸡毛蒜皮之间,执着于一些微末的小事。

    站在一个时间节点上,思想延伸,前观古人成就,历史大事…尽量不浪费生命。

    这就是所谓大格局,对于个人未来的发展而言,大有裨益。

    《春秋》是周朝时期记录鲁国国史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其言词简练,几乎每一句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处处包含“微言大义”。

    所谓编年体,就是“系日月而为次,列时岁以相续”。

    它是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

    如果说,《史记》、《汉书》等二十四史纪传体史书,是横的叙述历史,那么,《春秋》、《资治通鉴》这类的编年体史书,就是纵的叙述历史。

    编年体这种体裁的史书,在世界上,中国起源最早。

    东周时侯国都设置史官撰写该国的编年史,但名称不统一,燕、齐、鲁、宋等国都称之为春秋,而晋称为《乘》,楚称为《梼杌》。

    《春秋》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

    由于它所记历史事实的起止年代,大体上与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时期相当,所以历代史学家便把《春秋》这个书名作为这个历史时期的名称。

    为了叙事方便,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

    读史明智,一部简练的《春秋》记录了一个国家几百年的兴衰,处处都藏着大道理。

    因太过简练,所以后世又陆续出现了针对它的补充。

    这便是后来的《春秋》。

    后世《春秋》较为出名的传世著作共有三部,都称为“传”。

    分别是《左传》(左氏春秋)、《公羊传》(公羊传春秋)以及《谷梁传》(春秋谷梁传)。

    三部经后世人补充过的《春秋》,字数相差悬殊,内涵也有很大的区别。

    宋代大儒叶梦得认为,“左氏传事不传义,公、谷传义不传事。”

    而朱熹亦有异曲同工的观点,认为,“左氏史学,事详而理差;公、谷经学,理精而事误。”

    所以要想真正读懂《春秋》,必须将三传全部读透,再融三者之长,弃其缺憾才行。

    那可是要了读书人的老命了,因为《左传》近二十万字、《公羊传》四万多字、《谷梁传》四万多字,合起来就已经是天文数字了。

    要将三者全部读通读透,才算真正读懂了《春秋》,那肯定非常考验学子的耐心与毅力。不过这样也更具挑战性了。

    林川不怕字多,再多的字,对现在的他而言,无非是多花些工夫罢了。

    真正的难点还是在于他融会贯通之后,慢慢梳理了其中的要义之后,还得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此时,林川已从字数最少的《谷梁传》开始着手,一共四万字出头,倒也没有太大的难度。

    其实,林川自己对于三部《春秋》的感情差不多。

    不过,基于他是汉孝武帝的铁粉,对《公羊传》多了二分喜欢。

    其“大一统”和“大复仇主义”的主张,可以说非常恰当的契合了林川深深自豪为汉人,本质上又有点侠义之心的性格。

    有仇必报,十倍还之,有点心为江湖好汉,正当武侠快义恩仇的舒畅感。

    汉时的大儒,基本上讲究上马治军,下马牧民,可为良将,也可为贤相。

    性格以主流思想使然,译注补充的《春秋》内核自然剽悍,也难怪被后世评价为“俗”。

    不过,林川并不急,大菜留在压轴上。他先看完《谷梁传》,再慢慢研究《公羊传》。

    林川给自己布置的任务便是由易到难,至于说《左传》…

    他现在手头还没有,但已经能够背前世购买的版本。

    这世,林川要回校确定了本经之后,从学宫藏书阁中获取以校对一下,得看看两个时空的《左传》是否有不同。

    《左传》有足足二十万字,虽然是硬骨头,但他已经啃过一遍,后面再重新啃一遍!

    就这样,时间过得飞快,中午饭点时,饥饿让林川自书中抬头。

    院门口,肖雅扶着林奶奶也回家来了。

    她和林奶奶两人都很兴奋,正兴致盎然地说着上午戏台上演绎到的剧情。

    原来,戏中的书生刚刚考中了状元,正要衣锦还乡呢!

    这是剧本中的高潮剧情,让读小说看戏剧极少的肖雅欲罢不能。

    林川静静地听着她们兴奋地讲述和讨论,看着她们俩的神情,估计此时,二人脑海中一都已经有了自己将来中了状元的画面。

    摇摇头,失笑,然后,林川就见肖雅眼巴巴地看着自己。

    “怎么了嘛?”林川奇怪。

    刚才还说得很起劲的她,怎么一下子安静下来,又委屈巴巴地看着自己?

    自己也没做啥子事情呀!难道是因为自己没过去找她,没有陪她看戏?

    肖雅想了想,收敛了表情,状似无意地问:“小川,你以后是不是也能金榜题名啊?”

    “啊!”林川愣了一下,随即思考未来的可能性,点头:“有可能吧!还得看运气如何!”

    “金榜题名…很难,努力和运气,缺一不可。”林川思忖着道。

    “不过,我一直在努力啦,金榜题名…希望将来会有的吧,嗯,应该会有的。”

    肖雅听后,眼睛晶亮,林奶奶也是如此。

    但随后,二人眼底却闪过了一丝担忧,肖雅的担忧之色愈浓。

    “那你会不会中状元?”

    林川:“……”对我的期望这么高的吗?

    林川考量了一阵,颇为难地摸摸鼻子:“那可不一定了,进土都已经很难考了,何况状元!”

    这时的状元可比后世的高考状元含金量高。

    相当于全国“公考”状元,不走关系,全凭实力的那种。

    “怎么了?”林川奇怪地问:“非得状元吗?”

    肖雅摇摇头:“上午的戏里,书生考中了状元,之后就有宰相女儿相中他,要做他的妻子。

    就连皇帝也想把公主嫁给他,可书生在家乡还有妻子的啊!

    考中了状元,是不是一定会有很多千金小姐想着嫁给他?”

    “这个…不是戏里才有的剧情吗?现实中,我上哪里知道去?”

    林川不知道该怎么说好,人都慕强、慕才、慕美。

    美女爱英雄,佳人爱才子,这是人之常情,似乎也没错。

    但是,可以想想,现实中还是得看实际情况,遵守礼法。

    他正思考呢,就见肖雅过来拉了拉他的袖摆,瓮声道:“小川,要不,你不要考状元了吧,考个进士,上了金榜就可以了。

    不然,万一你被皇帝看中,或者被高官显贵看中,没准,我会怎么死,我都不敢想了!”

    万一,我到时候已经怀上了你的孩子,我们娘俩该怎么办?肖家又该怎么办?

    肖雅越想越担心,现实中的事情有时比戏中的剧情更可怕。

    是不是应该推迟成亲?等林川考完进士再说。

    她看了看林川,又低下头前前后后地思量。

    林川看着她的神色变来变去,纠结不已,张了张嘴,无语失笑!

    忍不住一颗爆栗落到了她的脑门上,笑骂道:“小雅啊,你在瞎想啥呢,戏是戏,生活是生活。

    现实生活中,基本上人人都要遵循礼法的。”哪怕当皇帝呢!

    “若是不遵礼法,社会秩序会乱套,当官的尤其不想如此!”

    “哎呀,疼!”肖雅揉了揉脑门,别别嘴,然后又嘿嘿一笑。

    林川又道:“状元哪有那么好考的,一次会试,全国几千号举人一起竞争呢,中进士已是不易,何况还是状元。”

    “再说了,哪怕是我考中了状元,我一个农家小子,还是有未婚妻,不,那时大概我们也成亲了…

    一个有妻室的男子而已,不值得大人物冒大不韪。

    再说,我也不愿意离了咱们小雅啊,小雅这么活泼漂亮,聪明能干,是最适合我的妻子,哪怕给我千金都不换!”

    “你说真的?”肖雅睁着一双漂亮的大眼审视林川。

    “当然!”林川用力点头:“我出身农家,肯定不习惯千金小姐的诸多规矩。

    若不然,也不会小小年纪就答应与你定亲。我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此生都不会休弃糟糠之妻。”

    “嘻嘻。”肖雅听完乐了!

    看来,自己这桩婚事,不单单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萦绕在她心头的那抹担忧随之消散。

    午饭后,下半场接着上演,她又温温柔柔地扶着林奶奶去看戏。

    林川见了一笑,进书房砚磨,准备抄书。很快天色就暗了下来。

    肖雅扶着林奶奶回了院子,打过招呼后回了她家。

    定了亲的姑娘,名花有主,比未定亲的姑娘自由了许多。

    晚饭桌上,林奶奶和小吴氏又说起了下午的戏。

    原来书生中了状元后,面对着来自宰相和皇帝的种种利益诱惑,义正辞严地表示了拒绝。

    事后,皇帝和宰相非但不恼,还认为书生有情有义,更加看重他的品质,将其视为国家栋梁。

    “……后来书生回到家乡,一路都是官差开道,真风光啊!”小吴氏的神色中满是羡慕。

    林江只夹菜扒饭,不回应。

    心道,让我考状元,下辈子也考不上。

    林奶奶笑咪咪地看看林江,又看看林川,嘴上不说啥,但心里知道,考状元,只小川有一丝希望。

    林川不大在意家人和未婚妻想什么,考状元是举人以后的事情。

    现在的他,目标是举人,尽力走好脚下的每步路,是他的信条!

    一夜无话。

    第二日下午,是林川和林江计划里一起返回学宫的时间。

    这次,兄弟二人在家中一共待了三日,又到了他们回去学里发奋刻苦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