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缘逢一三七 » 第一百二十四章 准备

第一百二十四章 准备

    林三柱夫妇平日里因为一个要去军营,一个要照看整个家,且一般都是在内院。

    二人偶尔才会到自家小儿子的院子里看一看。

    这时,夫妻俩一早起来,段淑坤送林三柱出门去军营,二人在坡下就发现林川的书房里点着蜡烛。

    上坡看,他在认真写字,连他们已经走到了窗下都没有发现。

    要知道,自从风寒后林川才比之前放松了二天,身体这才刚好一些,他又开始拼命的读书了。

    虽然说读书这件事情真的不用他们操心,可这太勤奋了,身体就让他们忍不住担心了。

    “小川,你咋不多睡睡?”段淑坤语气神情都有担心。

    林川这才发现父母在窗外,刚好数学这一章完了,放下笔,准备出门送送父亲。

    在披那件长袍出门之时,他感觉肚子有些饿了。

    能清楚的感到饿,说明风寒彻底痊愈了。

    打开门,林川问:“爹娘,你们吃早饭了吗?”

    “我们准备出门去顺记吃羊肉汤,你去吗?”林三柱拍拍小儿子的肩膀问道。

    “这么早,顺记开门了吗?”

    段淑坤回答:“他们习惯了卖早市的。你爹爱他们那个味道,说家里差些…”

    “爹爱,就去尝尝!我今早也去。我尝了就能知道他们加了啥香料炖的。咱们自己也能炖了。”

    “没想到你的舌头这么厉害!”林三柱颇意外。

    “当然!”林川前世和这世的五感都特别敏锐,不管是菜还是药汤,基本上能够尝出配料。

    自己这几日胃口不好,今日难得饿了,有想吃的东西。

    被爹娘这么一引诱,瞬间感觉肠胃蠕动的更快了。

    顺记就在林家巷子外面正街的第一家,已有三个客人。

    林三柱喊:“大顺,给我们烫二斤羊肉,舀三碗糙米饭。”

    然后,三人就坐在还算干净的四方桌前等。

    “好咧!”顺记老板戴着单布帽子,穿着前有大兜的蓝围腰。

    灶台上大鼎锅那里烟雾腾腾,林川知道这掌柜也是老板,他正切早就煮熟的羊肉。

    锅里的汤是一直炖着的,谁喊了肉,切好放汤里烫一烫即可。

    肉泡在汤里一起上的桌,然后是三碗米饭。

    林川早早在筷筒里抽了三双筷子,跟老板要了一大碗热水烫过,分别分给爹娘,挪个一碗饭,便狼吞虎咽的吃了起来。

    “慢点吃,读书再拼命也不差吃饭的这点时间不是。”

    段淑坤看着林川的架势,就是饿了几天又赶时间的样子。

    “可不,之前那么辛苦,趁着县学开课前,多休息一下才是!”林三柱也忍不住劝道。

    “读书重要,身体也重要!”

    “爹,娘,我过二日准备随师去衡阳书院游学!我拜了那里的王山长为师。”林川将嘴里的饭菜咽下去后说道。

    “衡阳书院?”林三柱夫妇有些惊讶,互相看了一眼。

    显然,他们俩都有听说过。

    “你大哥大嫂也要去。”

    林三柱解惑了一下:“你外祖接收了那书院里考出来的二个举人做吏员,学习政务。”

    “你这里,又是咋回事?年前咋没有听你说起。”

    林川只得给他们解释一番,夫妇俩才了解到,竟然是新场县令和县学教谕给儿子费的心。

    让儿子有机会拜得当过庶吉士的王山长为师,可以进入全大清最好的书院之一,衡阳书院。

    夫妻俩不由得有些感慨:“这个胡县令和宋教谕还都是热心爱才的大好人啊!不过,小川可能就要更加辛苦了!”

    “你随师入了衡阳书院,是不是就不用管县学这边读书的事情了?

    那小潭怎么办?他比较粘你的呀。”段淑坤问道。

    “小潭随我一起去,我们只游学大半年。

    而且县学还是要去的,不过升了堂以后只需要挂名,明年秋末回来参加科试就是。”

    后年又是岁试。秀才可不是一旦考上就一劳永逸,如果没考上举人,一辈子都要考试。

    活到老,考到老,考不好三四次的话,还会被罢黜秀才功名。

    年前拜师以后,在回州府的路上,林川就开始跟同行的师兄打听起衡阳书院的情况。

    他前世知道衡阳书院比较有名,曾是四大书院之一,但本身从来没有去过衡阳。

    游学,进入书院除了学习经典之外,更多的,他还是为了长见识,开心胸。

    林三柱夫妇则是决定,给王山长郑重写请贴,二日后的休沐日,请他上门。

    但是,王山长拒绝邀请,依旧住在第一楼,会友!

    林川也理解,如今风头火势,避一避嫌为好!

    一眨眼,一天过去。

    林家新娶的长媳,贾家的二小姐在正月初五这日才得以回门。

    “大哥,大嫂,因为生病,我还没有送你们新婚礼物。

    我也没有什么好送你们的,这几本诗集,市面上没有,就当是我送你们的新婚礼物。

    上面的批注都是我读诗时的体悟。大哥你看了,给我说说有无问题!”

    说罢,林川便将三本诗集递了过去。

    林达收下诗集,对林川笑笑。娶亲后,他再看林川,就是看小孩子一样的了。

    “三弟,谢谢你!”林大嫂贾芸汐很是感动。小叔子和他的未婚妻肖雅都很贴心。

    那日拜堂,她饿的心慌,冷汗出不停,差点晕过去了,是肖雅送进新房的糕点和糖水蛋救她一命。

    而自己的小叔子可是连中小三元的,这市面上没有的诗集,可是一般人想求都求不来的。

    “大嫂,我们是一家人了,不用客气!”林川摆手说道。

    “大哥大嫂,你们出门吧,代我问候姻伯姻母。”

    “好!”林大嫂抽了一本诗集让丫鬟给放内室去。

    剩下的三本才让林达放去他的书房:“夫君,我读完了再与你换着读!”

    “好!”林达温柔一笑,对自己美貌的妻子很喜欢。

    回娘家的马车上,贾芸汐忍不住在心里叹气:“夫君,三弟读书很勤奋,娘担心他过于用功,你有空劝劝他注意身体。”

    “嗯,我知道了!”

    若是家中的二弟(贾云兴)像小叔子一样用功就好了。

    念了那么多年书,不说像人家一样考秀才,考三回,却连县试都没能过。

    林达知道妻子羡慕自己,拍拍她的手背,安慰道:“云兴如果平时多努力一些,我想将来成为秀才公还是有希望的。”

    “真的?那我将来也能当个秀才的姐姐?”

    自己夫君这么厉害的人都说云兴有可能成为秀才,那自己一定要回去让爹娘督促他努力才是。

    一刻钟后,贾府大门口的爆竹声已经噼里啪啦的响了起来,新嫁娘回门的马车已经到了。

    林达先下车,看到贾云兴那满脸的笑容,心里得意的想,这小舅子可能还不知道以后将会面临着什么呢吧!

    让你以前刁难我这个二姐夫,不给你挖个坑,我怎么算你姐夫?

    林达对小舅子点头露牙一笑,让贾云兴打个冷颤。

    见了小舅子的反应,他的笑意更深,回身温柔地嘱咐了妻子一句小心,伸手扶着贾芸汐下马车。

    到外院探消息的婆子见了,急忙回内院去禀告太太。

    程氏眼巴巴地看着二门外,听了禀告心安了二分,当看到了小女儿的身影,忙上前几步。

    见着闺女气色红润,眼睛里有笑,程氏也笑了。

    自己养了这么多年的闺女,已经是他人妇了。

    不过,看她过得还不错,自己这当娘的,心就安定了。

    牵着女儿进了内院,打发了走了丫鬟,程氏问:“汐儿,姑爷待你还好吧!”

    “娘,夫君待我很好!家里的人都很好!”

    “好就好!”程氏点头:“你一定不要委屈自己,如果谁惹你生气,一定要告诉娘,娘找亲家母说道理去!”

    “嗯,我会的娘!”离开了父母,从小长大的家到另一个家,贾芸汐也有一些不习惯。

    幸在夫家人口简单,个个对她也都和气,更重要的是那二个姨娘没有生下孩子。

    贾云兴陪着林达,再次清醒的意识到一直照顾自己的姐姐已经嫁人了,他鼻子发酸又想哭。

    自己以后一定要更努力的读书才是,才能给大姐二姐撑腰。

    毕竟,贾云兴也知道有一个强大的娘家和弟弟,对于这个时代的女子有多么重要。

    “好了,你别这么看我,有你这个弟弟在,我不敢欺负你姐姐!你就放一百二十个心吧。”林达失笑地做着保证。

    “真的?”贾云兴的声音带着一丝哽咽。

    “嗯。”

    林家,段淑坤和林奶奶看着马车一路远去,含笑转身回院门。

    巷道上凑热闹的街坊也是发出了一阵阵感慨。

    “这千户大人家的长媳今日才回门呀!想想那天的排场,咱们开了眼界!”

    “可不是嘛,将来我家大锤娶婆娘,也能办那么热闹才好。”

    “有银子就行,瞧瞧那天的酒席,可得花不少钱!”

    “花钱算什么,我听说贾家还陪嫁了三十亩良田呢!”

    “三十亩良田?乖乖,那可是二百多两银子啊!”

    要知道一般人家嫁女儿陪嫁二亩田已经算是给足了面子。

    而一些穷人家的姑娘出嫁,哪里有什么嫁妆,直接一个包袱就出了门子。

    街坊们还不知道除了二十亩良田,贾家人还给女儿陪嫁了二百两银子。

    在这百废待兴的新朝,这样的嫁妆是宠爱闰女的人家才有的。

    贾家,贾通判看到贾芸汐的样子知道女儿在婆家过得还不错,心里满意。

    说明自己看中的女婿,亲家,没有走眼。

    贾家就二个女儿,一个儿子。大女儿嫁在湖南老边,离这里远,难得见面。

    女人在内院说起了悄悄话。

    林达则是坐在外院和岳父和小舅子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天,气氛不算太热烈。

    贾通判也看出林达这个新女婿上门挺闲适自在,感觉他不见外,还挺对脾气。

    “你们去游学,定好了吉日没有?”

    “定好了岳父,初八那日!”

    “初八那日是个好日子。听说你三弟也去!”

    贾通判已经知道林川拜了王石崖为师,挺羡慕亲家的福气。三个儿子,三个儿子已算成才。

    “是。他随师游学回去衡阳书院就读一年。”

    “那王山长会是个名师。”

    贾通判想着衡阳王氏一门四杰的名声,多有佩服!

    看着自家今年已经十七岁,却未过县试的儿子,只能暗里叹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