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宇宙正传 » 0029 星空不动点

0029 星空不动点

    不动点的现象在自然界、生活中随处可见。

    有次大博老师带着一批学生到一座寺庙去参观,老师把头伸到大吊钟里去观察钟的结构,有个学生很淘气,想吓唬这位老师,就使劲用撞钟木去敲击大钟,结果不但没有吓着老师和旁边的女同学,自己反而被震耳的钟声吓了一大跳。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大博老师画了一张图并解释说,这与在一个碗里倒满水,然后用筷子敲碗边,我们可以看到波纹从碗周围向碗中心移动的现象是一个道理。此时中心部分波纹因互相抵消而消失。

    你站的地方实际上是声波的不动点,相反,敲钟学生站的地方,恰是钟振动最大的地方,所以声音自然特别震耳。

    比如说拿来同一个人的大小两张照片,把小照片随手叠放在大照片之上,然后你向观众宣布:小张照片上一定有一点O,它和下面大张照片与之正对着的点O′,实际上代表着同一个点。

    对此,你的粉丝一定会半信半疑。不过,当你告诉他如何找到这个不动点时,他们的一切疑虑都会烟消云散。

    设大照片为A′B′C′D′,小照片相应为ABCD,延长AB交A′B′于P点,过A、P、A′,及B、P、B′分别作圆。则两圆交点O即为所求的不动点。

    结果说明了O点在大小照片中,所处的位置没有变动,即O为照片位置变换的不动点。

    瞧!不动点现象是多么神奇,多么耐人寻味!

    另一个例子是星空超市等地方可以看到的平面地图,上面标有“您在此处”的红点。如果标注足够精确,那么这个点就是把实际地形射到地图的连续函数的不动点。

    地外星绕着它的自转轴自转。自转轴在自转过程中是不变的,也就是自转运动的不动点。

    关于不动点系统的研究,华礐证明:任意一个把n维球体变为自身的连续变换,至少有一个不动点。这就是著名的不动点定理!

    粗浅地说,就是“连续变换”原先距离很小的两点,变换后的距离依然很小。至于“n维空间”,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具体地说,直线是一维空间,平面是二维空间,普通空间是三维空间,等等。因而线段是一维球体,平面圆域是二维球体,普通的球是三维球体,等等。

    再比如你拿一个平底盘和一张恰好盖住盘底面的纸,纸上的每一个点正好对应着它正下方盘面上的一个点。现在把纸拿起来随便揉成一个小纸团,再把小纸团扔进盘里。

    那么,根据不动点定理,不管小纸团怎样揉,也不管它落在盘底的什么地方,我们可以肯定,在小纸团上至少有一个点,它恰好位于盘子原先与这一点对应的点的正上方。尽管我们说不准这样的点在哪儿。

    以上事实我们可以给予如下说明:假设小纸团在盘面上的正投影为区域Ω₁。显然,原纸片上与Ω₁相对应的点一定位于Ω₁的正上方,假设纸团里的这部分在盘底的正投影为区域Ω₂,显然Ω₂<Ω₁。

    同样,原纸片上与Ω₂相对应的点一定位于Ω₂的正上方,而纸团里的这部分在盘底的正投影为区域Ω₃,又有Ω₃<Ω₂,如此等等,可以反复做下去,得到一连串一个比一个小的区域Ω₁,Ω₂,Ω₃,…,这些区域一个含于另一个之内,形成一层小似一层的包围圈。因此最后必然缩到“一个点”(或“一个小区域”),那么这个点(或小区域上的点)在纸团上的位置,一定恰好在该点的上方。

    不动点定理问世后,引起了星空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兴趣,他们对此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许多奇妙的应用。

    大博老师证明了n次代数方程,至少有一个根。这就是著名的代数学基本定理。

    尽管这个定理的名称,对于多年后的今天似乎不确切,但对于多年前以方程理论为主体的代数学,却没有言过其实。

    今天,当我们研究了不动点理论之后,可以把方程f(x)=0的求根问题,转化为求函数φ(x)=f(x)+x的不动点。

    由于方程f(x)=0的根不可能超越复数平面的某个半径很大的圆域,又函数φ(x)显然是连续的,因此在这个大圆域运用布劳威尔不动点定理,知道至少存在一个点x,使得φ(x)=x,即f(x)+x=x

    也就是说,方程f(x)=0至少有一个根。

    看!一个在代数学上起着巨大作用的定理,竟如此轻松地证明了。

    不过,对于不动点理论,专家们似乎感到不尽如人意,因为这个理论只告知不动点的存在,却没说不动点在哪里。这个问题困扰了他们达百年之久,直至若生出生,情况才有了转机。

    在不动点由未知转向已知方面,若水取得了重大突破。他提出了一种用有限点列逼近不动点的算法,使不动点的应用,取得了一系列卓越的成果。

    有趣的是,对不动点理论做出如此巨大贡献的若水本人,却是一名专攻虚空宇宙学者。数学上的理论,使若水和他的我伙伴们在多个大型星空领域犹如猛虎添翼,取得了累累硕果。

    童雪们,你看懂这个里面天文与数学的关系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