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元宇宙:惊蛰之战苏醒人类 » 第45章 不愧点子王

第45章 不愧点子王

    第二天,几个教授早早起来,决定采用光的不同波长,来证明不同波长的光,在弥漫体的涟漪不同。

    通过不同涟漪,找到元宇宙的矛盾。

    与声音不同的是,人如果超音速,则可以超过和追上自己的声音。但光速不变原理是,即便你接近光速飞行,你发出一道光,你也永远追不上你发出的光。

    新实验连搭建后,完成实验,又用了一上午时间。到午饭过后,结果依然是没有找到弥漫体。

    周美熙是没有看明白第二个实验,也不知道是什么原理。

    不过实验最后的问题,还是出在光速不变方面。

    克里斯托弗教授推断,可能我们所在的元宇宙,为光速设定了一个标量,即固定值。这个固定值,对地球人而言,是每秒接近30万公里,不是整数。

    克里斯托弗继续推测,可能地外文明的距离单位,与地球不一样。对他们来说,可能光速正好是每秒多少万长度单位,可能是个整数。

    地外文明的长度与我们的公里,存在换算,这不是可能,而是一定存在换算。

    地球上还存在不同的长度单位,何况是与外星人。

    所以光速换算成“异星长度”就可能是整数。

    巴恩斯教授猜测道,为什么是固定值,可能是因为元宇宙开发者,将宇宙中的最快速度,设计为不变值的常量。

    他站在软件开发角度,结合科学分析,是避免场景变换后,还需要去考虑,光在不同场景下光速与超光速之间的矛盾。

    且这种场景,有可能无法穷举,对于一个不能穷举的逻辑,是程序开发的大忌。

    所以要把光速设计为固定值,当然还有可能是,在真实的本宇宙中,光速也是不变的。

    简单的说,光在元宇宙系统里,被定义为固定值,不受任何场景影响。

    周美熙说,我们还是回到弥漫体实验。

    她与叶双恒的关注点一样,都是想证明弥漫体存在。

    她无意中说,几万光年外恒星的光,传到我们眼中,如果没介质,怎么传来呢。声音无法在真空中传播,那么传递光的介质,为什么不是弥漫体呢。

    说完周美熙用期盼的眼神看着叶双恒,见叶双恒若有所思,她便停止继续发言,她感觉叶双恒要说点什么,或者他的那个点子王的大脑,正在运算着什么。

    叶双恒说,既然实验没找到弥漫体,大家也说不一定就不存在,可能恰恰是因为元宇宙有问题。

    他现在结合所看到的所有信息,迸发出智慧。

    叶双恒继续推理道:“元宇宙在设计宇宙深空时,一定是模仿了本宇宙的深空。所以深空中,光传播,与本宇宙应该是一样。

    这种假设,也是建立在,地外文明未掌握弥漫体科技。

    所以在元宇宙,地球上没有设计有弥漫体,但宇宙深空,是抄袭本宇宙的。我猜想,元宇宙不会自建一套‘宇宙深空’,那样所以来自深空里的恒星光,一定是经过了弥漫体。

    地外文明,在复制深空和星空光时,也将恒星光在弥漫体的传播,一同复制到了元宇宙。

    如果他们不去复制宇宙深空,那么他们将完全自建一套宇宙深空。这个算力开销,是巨大的,也是不明智的。

    这一点,叶双恒正是借鉴了,“π派区别”和“最大质数”两个项目的思路,从元宇宙的算力找问题。

    但叶双恒的聪明在于,他没有去与元宇宙,比算力,既然元宇宙的算力是有限的,一定有一处,它的算力无法支撑。

    地球就这么大,仿真地球,算力开销不大,但要做宇宙深空的“数字孪生”,这个算力开销,一定就是漏洞所在。

    所以他断定,如果用宇宙深空中,恒星的光,代替实验的光源,也许能得到不一样的结果。

    如果两个实验,得到两种不一样的结果,那么不仅能找到弥漫体,还能揭露宇宙的矛盾。

    教授们听到叶双恒的想法,不禁大感佩服。这个实验,既能找弥漫体,还能证明是否存在元宇宙,一举两得。

    能想到这一点的人,智商绝对不是普通人,可以说是惊人的智商。

    叶双恒不愧为“人间点子王”,思维发散,且能迅速的在他人基础上,吸收亮点。

    铂尔曼教授说,如果要做此实验,要动用大型太空望远镜。

    约翰尼教授说,他可联系哈勃望远镜。

    莫罗说,他来协调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

    莫宁根则说,他去联系斯皮策太空望远镜。

    多明戈斯说,他来负责联系智利的甚大望远镜。

    虽然有时差,好在这些天文台,都是夜间工作多。

    钱德拉天文台和甚大望远镜,很快同意按合作,不过由于当时处于观测时间,他们只有等白天来搭建,到明天凌晨来做实验。

    前往国外的天文台,虽然设备先进,但路上的时间太长。

    周美熙说,爱科赛接过航天局的项目,他可联系航天局在云斗山的天文观测台,那里有太空望远镜。她可以去那里搭建实验环境,到夜间,就可做实验。

    一位觉醒者说,这里到云斗山,开车至少要用6个小时,算上装运器材,出城再堵一阵车,到云斗山,恐怕要8个小时,再算现场搭建环境,估计就到早上天亮了。

    这个实验,白天做不了,必须是白天搭建,晚上做。

    看星星,自然是晚上。

    周美熙说,来得及,今天就能得到结果。

    大家心里都清楚,一旦守护者关注到他们,很可能会阻挠实验,甚至会破坏实验的结果,当务之急就是快。

    当众人人登上爱科赛楼顶时,一架大型飞行器,是叶双恒从没有见到过的,大到他甚至担心楼体的承重。

    周美熙的喊声,刚超过飞行器的轰鸣声,“器材已经全部装运完,还可以上15个人……”

    话音未落,斯坦伯格人高马大,他迈开大步,没等宣布他的名字,便迫不及待的,第一个登机。

    铂尔曼见他登机,也不客气,也迅速跑去。

    周美熙见已失去了秩序,便拉着叶双恒,跟着几个教授,匆匆登机。

    多明戈斯、约翰尼、莫罗和莫宁根四位留要下来,他们说是要联系国外天文台。以免都去了云斗山,万一云斗山天气不好,无法观测,会耽误其它天文台的实验机会。

    周美熙一数,飞机上了14个,莫宁根犹豫了几秒,便快步朝飞机跑去。他说自己在云斗山,也可以继续联系斯皮策太空望远镜,两不耽误。

    这些学者,都不想错过现场见证弥漫体的机会。

    云斗山天文台,是十年前建的,归属于航天局。爱科赛为该天文台,提供过人工智能产品,也算是有过合作基础。

    叶双恒借鉴巴恩斯教授,软件系统开发的思路,借鉴派区别和最大质数项目中,与元宇宙比拼算力的思路。他认为,元宇宙系统,既然是系统,就有节约算力的问题。最大的算力开销有两个,一个是微观世界,一个是宏观宇宙。微观世界,元宇宙无法避免,但可以将微观的尺度,阻止到最小单位。

    简单的说,微观世界,不能无限的小。这样算力开销就能止住。

    但宏观宇宙,却是无限的大,而且数量级也是无限的,运动规律不能穷举。

    叶双恒戳中的点,还是因算力节约,外星人设计系统时,偷懒了,或者是外星人的科技,也无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