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薪纪元:神与魔 » 第二章 大朝会

第二章 大朝会

    快乐的假期总是过的极快,同窗聚一聚会,随着父祖参加几场宴会

    年节假期就这么过去了

    李豫开始收拾行囊,返回国子监

    至于老祖说的西陆之行,还要一些时间,这件事甚至不太可能在大朝会这个时间点出现在朝堂之上

    毕竟是外族小国,后面寻一个合适的机会即可,再者说,出使的人选以及随行的护卫军队,都需要时间商谈安排,这就是老祖以及李豫祖父需要操心的事情了

    毕竟现在能在紫荆朝堂说上话的,只有这两位大人,李父暂时还不能影响帝国的决断

    而随着新的一年的到来,紫荆帝国各官衙早在初七便逐渐开始处理政务,并且为大朝会做准备

    一年一次的大朝会,是帝都聚集官员最多的几天

    不光是京官需要参加,各道府的主官,会在年节之后,提前启程前来帝都参加大朝会,回京述职,并在上元节后,陆续散去

    因此,负责戍卫帝都的禁军以及玄甲,这段时间最为忙碌

    不光是年节那庞大的人流,更重要的是进京官员的安危,

    都是帝国治理地方的重要官员,各道主更是堪称封疆大吏,牧守一方,

    一道之广袤土地,其上民生,经济,政务系与一身,若是在帝都以及京畿之地出了什么事儿,禁军以及茱萸台的那些新一批谍子,都可以找个风水宝地,准备后事了

    毕竟五十年前,上一代魔焰候选人,一位魔渊巅峰战将,成功刺杀帝国道主以及潜入帝都,刺杀中枢高官未果的大案,尚且记录在案,这也导致禁军以及帝国暗中的情报机构茱萸台大换血,

    五十年而已,并不能让这个庞大的帝国忘却这等耻辱

    毕竟魔渊刺杀未果的那位老大人,如今在朝堂上,权柄日盛,已是从一品的紫袍公卿

    帝都中心,皇城,承天殿

    端坐于龙椅之上,身穿十二章衮服的中年男子,十二旒冠冕遮盖住大半脸庞,唯有淡漠的目光露出,看向下方的众多官员

    此时正是各道府主官禀报要事之时,一些寻常事,便由中枢六部之内,主管各方事务的各司主官,以及左右侍郎等,依次出班回复,

    帝君只需肯定或否决

    唯有一些真正影响帝国之大事,才能惊动这位紫荆最尊贵之人

    两个半时辰之后,各道府主官述职完毕,接着便是到了大朝会的重点

    西川道的妖族异动,需要一位精干的官吏前往调查,大理寺与刑部正在争抢人员名额

    西陆那边的光明大神官收了个弟子,光明教会那边有一位红衣大主教陨落,这贺礼以及葬礼都需要去一两位分量足够的大臣,毕竟是帝国重要的盟友

    九幽防线又有了新的战事,六冥部的斥候已经与魔渊一方的精锐小队交上手,互有胜负,只是暂时还不清楚是魔渊哪一种族为主导,军备器械,粮草现在就要补充,后期是否需要增援以及派遣何部前往,也是难以短时间内决断

    这还只是眼下的政务,上一年积压下来的政务还有不少

    例如陇右的贪腐案子,西凉新道的官道,粮道的修缮,江南道的商税调整,诏南,黔中两道的部族首领更替封赏……

    虽是新年新气象,可庞大帝国相应的便是无比繁杂的政务,饶是帝君以及衮衮诸公都有修为在身,这大朝会上也是略感疲惫

    哪怕如今帝国官职大多满额,祝晟依旧感觉人手不够用,但三省六部制已经是较为成熟的制度,即使身为帝君,也不敢随意改革

    还好监正近些年寻了许多可造之材,慢慢的也能缓解一二

    其实朝政之重点并不在于重要政务无人可做,帝国立国近万年,什么场面没经历过?

    主要是那些世家,门阀,聚拢了太多人才,这朝堂上的官员们,大半都与这些大族们有关系

    因此现在都重点在于谁去办事,又怎么办事?

    好处多多的,自然是抢破头了也要让自己或者“自家人”去,那些费时费力又不讨好的,自然是推那些新进官场的愣头青以及政见不合的官员去做,

    可能入这承天殿议政的,又有几个傻子?

    一个个都是人精,半点不肯吃亏的样子

    而这大朝会这一阶段,帝君以及那些能够一锤定音的真正大佬们,例如位列三省主官的众宰执以及二品之上荣养在京的老大人们,都是沉默不语,任由下面的官员争吵

    几位实权尚书也是低眉顺眼,眼观鼻,鼻观心,泥塑一般

    至于地方上的官员们,除了那些事关自家道府的,也都是沉默不语

    许是后方官员争吵过甚,有失礼仪,宰执之一的代中书令,中书省主官,从二品大员,姚青,似是有些不舒服,轻咳两声

    承天殿内争吵之声渐小,那些已经抡起官袍袖子,都快要揍人的武勋们,也都整理衣襟,各自回到相应的位置

    眼看着嘈杂的朝堂逐渐寂静下来

    之前西坊市商人一般的绯袍官员们,也都恢复中枢高官之气度,好似之前的争吵不存在一样

    御座之上的帝君见众臣不再商讨,眼神示意御阶之侧的秉笔太监

    一道阴柔嗓音回响在承天殿内

    “尊帝谕,尚书令,代中书令,侍中,御史大夫,大鸿胪,吏部尚书,入华盖殿奏对,百官有事上奏,无事退朝。”

    百官高呼

    “喏”

    散朝后,百官依次走出这帝国政务中心,跨出殿门后,三三两两结伴而行,返回各自的府衙

    紫荆律法虽说对百官上朝之时有严格要求,不可僭越,不可高声,不可衣冠不整,不可不穿朝服,不可携带兵器.......,

    林林总总数百条礼法,但散朝之后的这段各自前往办公府衙的路上,倒是没什么规矩,

    只要小心些,不要做出冲撞上官那等作死的事情便可

    当然,一众武勋与翰林院属官们不在此列,散朝之后,这两拨人可不管你什么上官不上官,

    这两类人,前者在紫荆官场以粗鄙著称,即使再文雅的清流士子,跟这些杀胚在一起呆的时间久了,多少也会慢慢沾染上些军中习气,

    至于那些对军中袍泽之情,极其护犊子的规矩等嗤之以鼻的蠢货清流,也没有几个能在军中安稳高升,更别提登上这承天殿议政,

    再者不坠之城大名鼎鼎的长秀,曲禄两坊中,哪一个绵延千年以上的高门大户不是军中行伍出身?

    对那些老家伙来说,只要不是谋反通敌这等无赦的大罪,就是御前失仪又怎样?

    莫说言语吵闹,就是在这皇城之内动手,也不是没干过

    上一年,身为太子太师,敕封常国公的裴老爷子,当着陛下与中枢百官的面,将礼部右侍郎左丘大人骂的无地自容的场面,一众官员们可是历历在目。

    当时差点在承天殿上动手,裴老爷子官袍都脱了,一双大脚就快踹到左丘侍郎脸上了,

    要不是当时虎豹骑主将夏侯将军刚好回京,眼疾手快拦住了暴怒的老爷子,怕是继仁宗之后四千多年,承天殿上又要出现中枢官员拳脚相向的笑话了

    但即使常国公如此放肆,依旧没有言官参他一本,

    一则是礼部确实办事不地道,也不知道祀礼司下属的哪个胥吏吃了熊心豹子胆,敢在常国公当年结拜义兄的阴神所属之功绩簿上动手脚,还敢克扣其香火,

    哪怕不知道那阴神与常国公这层隐蔽渊源,那位大人跟随陛下之祖父,本朝先祖,大道妙有清源正德灵行皇帝,东征西讨的卓越功勋可就在祀礼司的档案中记录在案呢!

    二来便是那长秀坊为人津津乐道的“团结一心”了,

    听说当时在承天殿的武勋们,有一个算一个,都站在裴老爷子身后,一个个盯着与自己品级相差不多或者稍低一些的清流言官,

    就那眼神,怕是谁敢做那出头鸟,往后在神京的日子不说举步维艰,也是相去不远了

    最后还是宰执之首的尚书令,亲自开口,

    先与老爷子赔礼道歉,又上奏陛下,对那胥吏处以极刑后,竟是直接提议让御史台,大理寺,茱萸台三方监察衙门,联合监察尚书省六部官员,若有不法,上至尚书,下至主办,执事,茶水吏,尽皆入狱

    陛下自然不允,中枢六部停摆,政务谁来做?

    常国公见尚书令如此刚烈,便也不在纠缠,

    只是听说,那胥吏家乡中,有许多人检举其家族诸多不法之事,这等地方官吏可自行解决之事,自然没有引起什么波澜

    至于后者那些翰林院属官,哪怕是品级最低的八品官身“小翰林”,都可旁听政事,属于一等一的官场新贵,仅次于并不常设的“小黄门”。李豫之父,李冶如今的官职便是这“观政小翰林”

    这等天资聪颖,眼高于顶的青年官吏,其中不知多少人是奔着空悬已久的那个帝国官制之顶点,三省之首,天下文官表率,中书令!

    如今这些不过普遍四五品绯袍的所谓上官,又哪里能入得了他们的法眼

    另外,所谓清流,不就是要与老旧的官僚划清界限,为国为民,要有自己的见解吗?

    只是,有些翰林好似忘记了一件事,如今这些他们极度瞧不起的官场老吏,城府深沉口蜜腹剑的绯袍,往日里哪一个不是天纵之才,

    且,有多少是从昔日翰林院走出的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