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重生之崛起的王国 » 第二十六章 参观公司

第二十六章 参观公司

    KS传媒集团的核心业务涵盖报纸、杂志、书籍出版以及印刷业,同时涉及电影、电视节目的制作和发行,广播电视台等业务。

    其中作为起家的子公司先锋报业,主要有一份发行量排在前十的全国性日报《先驱论坛报》,每年的广告收入都达到上亿美元,还有全美各州30多家的地方报纸,共同构成了庞大的纽斯特报系。

    当然,如今米国要说发行量最大的报纸还是与财富息息相关的《华尔街日报》,超过了200万份,就连《纽约时报》的发行量也只居全美日报的第五位,而米国最大的报系则是拥有80多家报纸的甘尼特家族报系。

    其实米国的的报业一直在竞争中发展,种类也多种多样,可以分为早报、晚报和星期日报等,总发行量达到了5700万份,加在一起,平均每两个米国人一份报纸,如此自然也就催生出了众多报业集团。

    KS集团的另一个事业主力则是负责杂志发行的康帝斯子公司,其中主流期刊有一份知识文艺类的综合杂志《纽约客》,主要刊发一些对政治、国际事务、大众文化和艺术、科技以及商业的报道和评论,另外也会刊发一些文学作品,主要是短篇小说和诗歌,以及幽默小品和漫画作品。

    一份综合性时尚生活类杂志《VOGUE》,杂志内容涉及时装、化妆、美容、健康、娱乐和艺术等各个方面,堪称时尚界的圣经,还有一份生活杂志《名利场》,报道对象多是上流人物、演艺明星、时尚先锋等,再加上其它几份稍逊色的共同组成了一个杂志群,也奠定了KS集团在杂志界的巨大影响力。

    而在图书出版则有兰登书屋这个全美最大的出版商之一,这三大业务加起来足以证明KS集团的传统出版方面的雄厚实力。

    至于KS集团在电视、电影等娱乐业方面就有些乏善可陈了,多是一些地方性电视台和小影业公司,还未展现出自己强大的影响力来。

    科顿助理一边带着秦政在公司参观,一边介绍着公司的情况。

    “所以集团这段时间的重心一直放在发展电影、电视广播等娱乐业务上,希望能补足这方面的短板。”

    即便如此,秦政在旁边听得也是暗暗咋舌,之前他对自己的家族企业一直认识模糊,只知道是传媒领域的大亨,直到今天深入了解后才真正明白这个大亨是怎样来的。

    同时也更加佩服老萨缪尔这个如神一般的男人,居然能亲手缔造出这样一个庞大的传媒王国。

    正当秦政心里不断感慨时,科顿有些苦恼的继续说道:“不过,这方面的进展一直不太顺利,连续投了好几部电影都亏本了,老板想组建自己的广播电视网也一直受到通讯法案的限制,你知道的,华府已经对各大传媒集团垄断的现状很不满了。”

    事实上,为了限制传媒业的垄断,米国早在1934年制定的通讯法案就规定,无线电视台不能拥有地方有线电视,一个传媒公司最多只能拥有7家电视台、7家AM电台和7家FM电台等等一系列限制措施。

    而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九十年代的电信法案出台后才算稍微放宽了限制,由此也开启了传媒业的新一轮大兼并。

    两人没坐电梯,秦政就跟着科顿一层层的逛下去。

    前面经过的十几层是文件室和员工办公室,十字形隔开四个空间的办公桌密密麻麻分布在里面,看起来都很忙碌,电话响个不停。

    米国的新闻事业在世界上是相当发达的,数以万计的报纸、杂志和数以千计的广播电台、电视台,拥有新闻从业人员一百多万人,从KS集团这密密麻麻的格子间就可见一斑。

    当然,KS集团也并不是所有业务都集中在这座总部大楼中办公,例如兰登书屋就在邻近时代广场的洛克菲勒中心租了一栋楼办公。

    至于电影、电视节目的制作部门更是被分配到好莱坞那边,估计就是因为远离总部,管理不到位,才一直没什么起色吧。

    总部大楼主要是杂志和报纸两大核心业务的办公地,也有几个小广播电视台的办公室也设置在这里,即便如此,这里的空间看起来也比较拥挤,已经容纳不下更多人了。

    难怪今天早上老萨缪尔对自己提出投资办公楼的想法那么赞同,估计早就有建新楼的打算了,秦政暗自猜测着。

    走在办公楼层,经常还能看见电脑,台式机后面拖着长长盒子,屏幕一闪一闪,只盯着看了会儿,秦政就觉得自己眼睛快瞎了,相比前世用来码字的超薄笔记本,他对面前这些老古董一点兴趣都没有。

    如今这些铁疙瘩还是稀奇货,至于跟个行李箱似的手提电脑那只有高级记者才能配备。

    当然,在财力雄厚的传媒公司里,大多数新闻机构的编辑部都已经电脑化了。写稿、改稿、编稿等等,都在电脑终端上进行,打字机已在编辑部里消失了。

    秦政对现在记者的使用装备很感兴趣,好奇他们在这个手机、电脑都非常落后的年代是怎么去采访的。

    “这个不会就是传说中的BP机吧?”秦政在一张无人的办公桌看见一部大约九厘米长、三厘米宽的黑色小机器,连忙过去拿起来饶有兴趣的研究着。

    科顿见此解释道:“这是一种新式的传呼机,一般记者在本市活动时把它插在腰带上或放在衣袋里,编辑部有事要找他时,只要拨一个特定的电话号码,传呼机就会震动几秒钟,记者就知道有人找了,可以就近找个公用电话同编辑部取得联系了。”

    “这种新式传呼机相比普通的好用很多,可以震动,采访时不会发出叫声惊动周围的人,上面还会显示电话号码,不过价格也比较贵,一部要200美元,比普通的传呼机贵四五倍,而且在偏远的地方毫无用处。”

    秦政拆开传呼机的后盖,里面竟装着两节五号电池,还真是够原始的。

    “那他们的稿件怎么传回来?”

    “出外采访的记者一般都会带上便携式电脑或者便携式文传机,然后找个电话机联系起来,就可将采访稿件传送回编辑部了。如果这两样都没有,还可以用汽车上的无线电话机一边行驶一边和编辑部通话,口授稿件节省时间,不过汽车电话每架要1200美元,偶尔使用的话都是去临时租用的。”

    至于手持移动电话,科顿就没有提及了。

    不过想想也知道,如今85年,摩托罗拉那部重达3公斤的DynaTAC才刚面世,充电10小时通话30分钟,而且价格还死贵要四千多美元,根本就没办法给记者普及。

    即便如此,秦政也是听得啧啧称奇,这也算长见识了。

    虽然没有后世那么便捷,但也远没有他想象中的那么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