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姜齐往事 » 第五章 天时、战略反攻

第五章 天时、战略反攻

    西伯昌得到吕尚的细节和过程已经无法详细还原,但得到吕尚后的效果却是肉眼可见,真是如虎添翼。

    在人们的印象中,吕尚是个军事方面的人才,实际上当时文武不分家,吕尚也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经济学家、外交家。

    他在西岐,很快将西岐治理的国富民强,生机勃勃。打下了灭商的经济基础。同时,操练兵马,积极备战。

    在外交上,吕望建议周国表面上臣服于商,在和殷商翻脸之前,装作无所作为的样子,然后待羽翼已成,把握有利的时机,再行征讨。

    他说:“因其所喜,以顺其志。彼将生骄,必有奸事。苟能因之,必能击之。”

    西伯昌采纳了吕望的建议,在表面上对纣王采取恭顺的态度,率叛商的诸侯朝觐纣王,并在国都建玉门,筑灵台,列侍女,撞钟击鼓,假作享乐腐化的样子,纣王见西伯昌胸无大志,放松了警惕。

    接下来就是在等待天时的出现。天时很快就来了。

    在吕尚的辅佐下,周国国泰民安,举国上下,一派秩序井然,人民的获得感高,整个社会的精气神很好。按照《封神演义》第二十一回不知名店小二的话来说“西伯侯千岁以仁义而化万民。行人让路,道不拾遗,夜不闭户,万民安生乐业,湛湛尧天,朗朗舜日。”

    不知不觉,周国的影响力就上来了。周边国家有了纷争,不去找商朝,反而找周国调解。

    《史记·周本纪》里有这段历史的明确记载,虞(今山西平陆县)、芮(今陕西大荔县)两国之君为争夺一块无主之地,闹得不可开交,久而不决,说:“西伯姬昌是有德行善的人,他办事公道,诸侯之间有了矛盾纠纷都请文王判决争端,咱们不妨去找他,就请他裁定吧!”

    于是虞、芮二君渡黄河,过潼关,一路向西进入周国国境后,两国的国君可算开了眼界,他们看到周国人的精气神与其他国家完全不同,周人种田的人都互相让田界,行者皆让路,相遇打躬,彬彬有礼,进入都邑,看到周人男女不同路,老年人没有背负之苦,活得很轻松,再到周朝廷,发现周人士让大夫,大夫让卿,有礼有节。两国国君深受感化,觉得非常惭愧,

    他们意识到两国所争的,正是周国人以为羞耻的。那我们还找西伯干什么呢?只会自讨耻辱罢了。于是各自返回也学着周人百姓谦让的样子,你谦我让,顺利解决了领土的纠纷。那块地也成为了两国的缓冲地带。

    这件事预示着对于一些国家来说,周的影响力要高于商。不要小看这种外交调停,这是一个大国领导力的体现,是大家都离不开你的表现。

    这件事传了出去。各诸侯国都听闻此事,都感慨的说:“西伯盖受命之君”,承认西伯昌获得了天命,将要取代殷商,于是四十几个诸侯国归服了周国。

    西伯昌感觉到天下形势的变化,这时赤雀丹书也恰逢其时的出现了,非常有仪式感,种种迹象都在鼓励西伯昌,于是他不再接受因商诸侯的封号,自称为王,正式同商朝决裂。

    次年改元,年号“受命”。

    内政已经没有问题了,于是姜尚开始辅佐文王向外发力。

    第一刀就砍向了犬戎。

    周人要向东扩张势力,就不能对犬戎熟视无睹。

    因为犬戎位于周国的后方,并且有多次侵扰周人的前科。古公亶父时,因为无法招架犬戎的猛烈攻势,被迫东迁。东迁后犬戎仍然侵扰。

    所以,周人必须解决掉这个后顾之忧。

    这次文王发兵讨伐犬戎,大获全胜,打得犬戎顺服了一百多年。

    在伐戎成功后,西伯正式开始了“翦商”大业。

    在《封神演义》中,周人在姜子牙的带领下打败了三十六路伐西岐的大军之后,才开始的战略反攻。实际上,根据目前的史料,自从文王回到了西岐,纣王压根就没有向周国用兵的记录。

    周国进攻的第一个诸侯国,是密须。密须地处周国之西,虽然也处在周国后方,但攻打密须和攻打犬戎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因为密须国是华夏国家,是黄帝的后裔姞姓密须氏所建,商朝时,已成为泾水流域强盛一时的奴隶制方国,具有一定的实力。商朝武丁王时期,密须氏被赐封为诸侯国,还赐予“密须之鼓”,代表殷商号令周围虢、虞、芮、卢、共、阮等方国或部落。

    理论上,这样的诸侯国,只有天下共主或者受天下共主的委托才能打。所以,攻打密须,代表着周人抛弃了韬光养晦的策略,与商朝公然决裂。

    攻打密须的理由倒是现成的,因为密须为向外扩展,攻打周的属国阮、共(皆在今甘肃泾川附近)。两国根本打不过密须国,向周求救。

    据皇甫谧《帝王世纪》和《资治通鉴外纪》说,文王伐密须前,他的三子管叔鲜还曾劝阻,说密须国君主贤明,伐之不义。

    这时吕尚说:“我听说先代君王打仗,打逆风仗不打顺风仗,打困难仗不打容易仗。(臣闻先王之伐也,伐逆不伐顺,伐险不伐易。)”太公一席话,坚定了文王伐密的决心。

    公元前1057年,周文王以“密人不恭,敢拒大邦”和以吊民伐罪为由,整军誓师出征密须。很快,周文王占领了密须,

    平定了西北方的犬戎和密须之后,文王没有了后顾之忧,开始着手讨伐耆国和邘国。两国牢牢扼制着周国东出企图中原的进程。

    一年后,周师讨伐耆国,

    周人灭了耆国,切断了殷商与西北方国之间的联系,进而将今山西地区收归囊中。

    伐耆战争后一年,西伯发动第四次征伐,吞并邘(yú)国。邘国也是商朝的支柱强国。

    连续四年,周文王在吕尚的帮助下,四战四捷。

    下一个是崇国。崇国曾经在纣王面前说过周文王的坏话,但是周文王还是耐着性子兜兜转转了一大圈,再来攻打。崇国知道落在周文王手里没啥好果子吃,所以拼死抵抗,然而效果不是很好,并没有抵挡住周军的进攻。

    崇国灭亡。

    周文王在沣水西岸营建丰京。这一迁都使周国的统治中心向东进展了几百里,一步一步逼向商朝的核心区域。

    由于史料的缺失,姜太公在每件事上的作用历史上没有明确的记载,但太史公用一句话肯定了姜太公二作用,“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居多”,也就是说这种良好的局面多半是太公谋划筹策的结果。后代谈论用兵之道和周朝的隐秘权术的,都尊法吕尚的基本策略。

    在牧野之战中,《诗经》记载下来了吕尚的雄风,“维师尚父,时维鹰扬”,担任前敌总指挥,披坚执锐,麾指三军。实际上,吕尚的威望也是在前期一系列的军事行动中积累起来的。他在周国军事方面的作用,可以媲美甚至超过了季历,因为这些战争全胜,没有一次败绩。

    周文王和姜太公从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宣传上,态势上,做好了一切准备。正当他们准备大展宏图、征伐纣王时,周文王却不幸得了重病。

    文王寝疾,召太公望,太子发在侧,曰:“呜呼!天将弃予,周之社稷将以属汝,今予欲师至道之言,以明传之子孙。”

    太公曰:“王何所问?”文王曰:“先圣之道,其所止,其所起,可得闻乎?”

    太公曰:“见善而怠,时至而疑,知非而处,此三者,道之所止也。柔而静,恭而敬,强而弱,忍而刚,此四者,道之所起也。故义胜欲则昌,欲胜义则亡,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

    周文王于迁都后的第二年周文王驾崩,灭商之事要等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