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姜齐往事 » 第十二章:封神之路

第十二章:封神之路

    周康王六年(公元前1015年),吕望病逝。

    康王六年,齐太公望卒。——《竹书纪年》

    司马迁推算姜太公活了一百多岁。

    他的思想主要被记录在一本叫做《六韬》的书中,分为《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六大部分,所以称为《六韬》。这本书通过姜太公与周文王、周武王问答的对话方式,讲述了很多实用的治国、用兵之术。后世之人受益匪浅。

    在兵家眼中,姜子牙是兵家权谋始祖。王子城父继承完善了太公兵法(绍而明之)辅佐齐桓公称霸天下、孙武学用结合了太公兵法帮助吴国灭楚,孙膑灵活运用了太公兵法把当时的霸主魏国打得找不到北。苏秦学习太公阴符而被拜为六国相,张良得太公兵法而助刘邦夺天下。

    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之初,内忧外患,外有突厥相侵,国内政敌的残余势力还没有完全肃清,特别需要像姜子牙那样既有忠诚又有能力的战略性人才,

    唐太宗在磻溪(传说是姜太公钓鱼的地方)建立太公庙,他用这一举动告诉人们,他非常想得到姜子牙那样的文韬武略,足以应对任何挑战的贤臣良将。

    能够被“千古一帝”、“天可汗”看上的人,自然非同小可。唐太宗的看人的眼光非常高,一般人还真入不了他的法眼。比如大名鼎鼎的曹操,他就认为“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唐太宗对姜子牙的推崇影响到了他的孙子唐玄宗。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太公庙中增加了一位重量级的人物——张良,配享太公。

    唐肃宗上元元年,唐朝还处在安史之乱的沼泽之中,中央军和叛军正在进行拉锯战。唐肃宗又想起了姜子牙,追谥姜子牙为“武成王”(这是《封神演义》中黄飞虎的爵位),成为中华民族第一位“武”圣人。享受与文庙中的文宣王孔子同样规格的祭祀,武庙中除了副祀的张良另有白起、韩信、诸葛亮、李靖(《封神演义》中哪吒爸爸原型)、李勣(《隋唐演义》中国的徐懋功原型)、田穰苴、孙武、吴起、乐毅九人陪祀。这十个人,都是大名鼎鼎。

    唐德宗时期,根据颜真卿的建议,配享的人数增加到六十四人。宋真宗时,又封姜子牙为昭烈武成王。

    姜子牙在官方大力推崇的同时,他本人也开始了被神话的过程。他的人生经历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戏剧化。他的名声也随着历史的发酵,逐渐响亮,最终以“姜子牙”的名字被妇孺皆知,他的外貌形象也愈发的鲜明了起来——仙风道骨的白胡子老头。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历史的大浪淘沙是残酷的,封神的重要前提是这位历史人物有本事、够厉害。

    作为周王朝的重臣和齐国的开国君主,作为商末周初的主要人物,姜太公自然很早就成为了人们崇拜的对象,具备了封神的初步条件。

    《史记封禅书》中的太公就已经充满了神秘色彩,有了太公封神的记载,当时封的是齐地八神,八神分别是天主、地主、兵主,日主、月主、阴主、阳主和琅琊的四时主,前三神位于山东内陆地区,后五神位于今天的胶东地区。这大概就是后人创作“太公封神”故事的灵感来源。

    西汉刘向《列仙传》中,姜太公开始以神仙的姿态出场,

    《列仙传》描述太公天生具有内智,绝非凡夫,在南山的溪边隐居垂钓,钓鱼三年一条鱼没有钓到,众人劝他不要钓了,太公仍然坚持,后来从鱼腹中钓得兵书。之后遇文王、辅武王,历任文王、武王、成王三朝,撰写了兵法一百多篇,吃了“泽芝地髓”,活了两百多年。虽然《列仙传》称赞太公为“天人”,但未描写其高超的法力。异于常人的就是寿命长。这时候太公的“仙”,大概和成吉思汗称呼丘处机为“老神仙”是一个意思。

    到东晋干宝《搜神记》中,太公就有了让神仙畏惧的能力。

    据《搜神记》记载,太公归附到周文王那里,一开始文王并没有把国政交给他,只是让他做了一个叫做灌坛令地方小官。姜太公不嫌官小,把灌坛治理得风调雨顺。一天,文王梦到一个漂亮的女子在路上哭泣,就问她因由,才知道原来她是泰山神的女儿,嫁到了东海,得经过太公的治地,会带来狂风暴雨,会损坏太公的功德,因此哭泣。文王梦醒,召太公望来询问这件事。灌坛周边果然有急风暴雨。文王于是拜太公望为大司马。在这个故事里,就有了“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的影子。

    元代《全相武王伐纣平话》故事里说姜太公能神机妙算,预卜未来等等。

    到明代万历年间,明人许仲琳吸收玄帝收魔故事并进一步改造,才有了小说《封神演义》,姜子牙成了第一主角,他曾在昆仑山师从三清之一的元始天尊,尊师命下山承担两项大任,分别是兴周灭商的人间大任、发榜封神的仙界大任。他的法器是打神鞭,他的坐骑是四不像。

    从此,姜子牙由人成为主持封神的玉虚上仙,执掌封神榜,敕封365路正神。串联起了文王、武王父子伐纣和规模宏大的封神体系。

    姜子太公封神的故事为民间广为信奉直到今天,甚至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