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姜齐往事 » 第三十七章 堂阜脱囚

第三十七章 堂阜脱囚

    开始的时候,齐桓公是非要杀管仲的。

    齐桓公当上国君之后,把杀管仲和攻打鲁国当做头等大事来抓。

    据《史记齐世家》记载,“桓公初立,发兵攻鲁,必欲杀管仲”。

    毕竟,当初管仲射出的那一箭,虽然对于公子纠、鲁庄公甚至管仲自己来说,是非常不靠谱的一箭,是没射中后遗憾地捶自己大腿的一箭。

    但对于当初的小白来说,是惊心动魄的一箭,是离他的远祖太公最接近的一箭。他已经看到了太公的身影。

    相对于整个身体的面积来说,带钩所能护住的身体部位聊胜于无。

    对于齐桓公来所,管仲有百分之一万的动机想杀死他,有百分之九十的可能性能干掉他。

    所以,即使现在已经当上了齐国国君,齐桓公也是一个劲的后怕:就差那么一点点,一点点。在齐桓公心里,召忽可以活,管仲必须得死。

    齐桓公杀管仲有着充分的理由,天下人也理解。

    但齐桓公杀管仲的想法,还是被鲍叔牙消灭在了萌芽状态。鲍叔牙在齐桓公酝酿相国人员的吹风会上,让齐桓公放弃了杀管仲的想法。

    齐桓公想让鲍叔牙为相。这也是顺利成章的事情。毕竟鲍叔牙是他的师父,鞍前马后这么多年,即有功劳也有苦劳,即有忠诚也有能力。让他当相是再合适不过的事情。

    鲍叔牙拒绝了,他说:“我是个庸人,由于您的恩赐,我一家不致于受到冻饿,我就相当地满足了。如果要找一位治国的能臣,我看非管夷吾不可。”听到这个推荐人选,桓公不禁愕然。桓公问为什么是他?鲍叔牙说:“他有五个优点,都是我所不具备的:宽厚博施以团结民众;治国家紧握大权;讲忠诚信誉有威信;制订的礼仪制度可以广泛推行;军阵之上善于指挥。”

    桓公说:“你忘记了,他是我的死对头,上一次如果不是带钩挡箭;我早死在他的手里!”

    这确实是一个难解开的疙瘩,为了说服齐桓公,结合各种史料,鲍叔牙主要从以下方面帮助齐桓公解开心中的疙瘩,消除心中的芥蒂。

    第一,“桀犬吠尧,各为其主”,您如果宽恕他的罪过,他也会像忠于公子纠那样忠于您的。这就消除了齐桓公对管仲忠诚度的顾虑。

    第二,管仲的才能很高,到底有多高,强过我鲍叔牙不算高,强过高傒才是真的高。高傒就是齐国的上卿高敬仲,也就是国、高二氏中的高氏的现任家主,直接主导了迎立齐桓公的行动,为他登上国君宝座立下首功。齐桓公对于高傒的才能相当了解,经鲍叔牙以高傒为量尺的比较,齐桓公对管仲的才能有了更直观的印象。

    第三,有忠诚、有才能还不足以说服齐桓公,鲍叔牙又打起了感情牌,他对齐桓公说,实际上管仲很看好你。当初他就说过“小白的为人,没有小聪明,性急但有远虑,不是我管夷吾,无人理解小白。”

    在鲍叔牙的极力劝说下,齐桓公终于放弃了杀管仲的想法。鲍叔牙继续趁热打铁,他说鲁国有个人叫做施伯,他可能会劝说鲁国国君留下管仲,他还会劝说鲁国国君,把国政交给管仲。

    齐桓公这时开始担心有人和他抢管仲。

    鲍叔牙让桓公不必担心。他说:“夷吾不会接受,他之所以没有跟着公子纠一块死,就是为了安定齐国的社稷,如果他接受鲁国的政事,就是对齐国的削弱。夷吾之事齐国国君无二心,即便是死,也不会接”。

    齐桓公不禁有些自作多情:“他对我,好到了这种程度吗?”

    鲍叔牙说:“这不是为了国君您啊。是为了齐国的历代先君。他和你的关系不如和公子纠的关系,他都不会为公子纠去死,何况国君您?国君如果想要定齐之社稷,赶紧去迎接他。”

    齐桓公说:“要是来不及,怎么办?”

    鲍叔牙说:“施伯这个人,虽然机灵,但是胆子小,国君要是强烈要求,他不敢承担杀夷吾的责任。

    齐桓公接受了管仲,也放下了心。

    管仲的命运因为好朋友鲍叔牙的一席话得到了改变。所以才有了鲍叔牙让鲁国交出活管仲的举动。

    在鲁国,经过一系列的较量,鲍叔牙终于把管仲给带了出来。

    到了堂阜地区(今山东蒙阴县西北),这个地方靠近齐国和鲁国的边界,属于齐国,鲍叔牙释管仲,以礼待之,后人称为“堂阜脱囚”。

    鲍叔为管仲举行除灾仪式并使他沐浴了三次,以消灾祈福。

    说来也奇怪,这次沐浴仿佛洗掉了管仲身上所有的霉运,此后的管仲,算无遗策,竟然像开了挂一样,很快走上人生巅峰,最终成为天下公认的圣贤。

    鲍叔牙和管仲一行人继续向临淄方向前行,得到鲍叔牙一行快回来了消息的齐桓公,自到郊外迎接。

    别人是近乡情更切,管仲是越靠近临淄心里越发怯。在郊外见到齐桓公后,管仲屈下帽缨掩着衣襟,使人拿着斧子站在背后,意思是任凭齐桓公处置,当然,这是心照不宣的形式。齐桓公也懂得如何操作,他三次下令执斧人走开,然后他们退出。

    桓公说:“既已垂下帽缨,拉下衣襟了,我将立即接见。”

    管仲叩头再拜说:“承受您的恩赐,就是死在黄泉,也不朽了。”

    桓公便与管仲同回临淄。这次两人坐的是敞篷的车。沿途的百姓对于管仲不仅活着回来了,而且受到了国君的礼遇惊讶不已,他们也对齐桓公将要重用管仲没有心里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