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海上明月来 » 第46章 醒来

第46章 醒来

    大约晚间6点多钟的时候,谭小妹醒来了,麻药劲已经过去得七七八八,她一醒来就发现自己被换了房间,想换回原来的病房去。

    “还疼不疼呢?”想到那张血肉骨头之间安装着钢钉的图片,谭君仪下意识问道。

    “没觉得疼,没什么感觉。”谭小妹说的是事实,麻药虽然过了,可是镇痛泵还在工作。麻醉的医生把病人送回病房后,又来了两次,看看病人醒过来没有。

    在镇痛泵的加持下,病人几乎不会感到痛苦,镇痛泵大约能用三天左右,主要看病人自己觉得疼痛的情况,只要疼就按一下开关,就会加大药量。在没有按开关的时候,就会按照麻醉医生事先调好的剂量给药,要不说现代医学实在是好,三天就可以让伤口慢慢愈合了。

    病人醒过来后,护士和管床的医生都过来了,管床医生从自己白大褂胸前的口袋里掏出了一个小小的金属锤,金属锤分别在谭小妹的膝盖,脚底,脚趾敲击。

    每敲击一次,医生就问:“这里有感觉吗?”“这里呢”

    得到的答复都是没有,但每敲一下,腿还是会动一下,给了医生反应。

    谭君仪也是学医的,看到这个状态,也知道怎么回事了。神经并没有像预料中那样恢复过来,腿的知觉很弱。如果恢复不及预期,那可能以后离不开拐杖或轮椅了。

    “先看看,观察一下吧,可能是神经的水肿问题,等水肿消了看看活动情况。”管床医生安慰道。“给她多加点营养,手术出了不少血。”

    “术中有输血吗?”谭君仪问道。

    “没有,我们评估的出血量,本来预备了血袋。但你知道的,出血量没有达到用血标准,就没用。”管床医生解释得很详细,累了一整天没有看出丝毫的不耐烦,感觉更像把谭君仪当同门师姐,考他功课。

    看出他白大褂里面还穿着手术室的蓝色衣服,就知道刚下另一台手术就马不停蹄过来了。

    “杨主任要明天查房才能来了。”管床医生补充道。说完就先出去吃晚饭了,早上到晚上手术一台连着一台,他想先吃点东西。

    第二天一大早,查房的医生还没来,营养科的医生先过来了。“我们会根据病人查血的结果调配营养液,每天上午送过来,大约十点钟左右。送过来是温的,已经调配好,可以直接喝。”

    “缺钙缺钾,我们都会在营养液里有权重。对术后的恢复有好处,病人的血糖有点高,我们可以做少糖或者无糖。”营养科的女医生非常耐心地解释。

    谭君仪选了无糖,虽然可能口感不如加糖来得快乐,但潜意识觉得无糖更健康,并且先预定了一周。

    一到8点,查房的队伍就浩浩荡荡来了,看着杨连华背后跟了一大批人,有副主任谢丽云,有其他的主治医生和四五个实习医生,十多人快把病房都站满了。

    这样的场景她并不陌生,熟悉感把她一下子带回在医院任职时的日子。做手术停下来的这十多天,明明才十多天,她却有种人生走马灯的感觉,好多过去的事情一幕幕浮现。

    “这手术也完成了,你该回去报道了吧。有护工阿姨呢。”谭小妹道。

    “没事,我还有假,索性一次休完。”谭君仪道。

    查房得出的结论和昨天晚上管床医生来给的结论差不多,都是说神经水肿,等个一两天就可以下地走走看。谭小妹侧身躺着,医生们检查着伤口的情况。

    开放性手术,伤口被一根根装订线订得很紧。装订线比普通的订书针的装订线要厚实两倍,看着有些疼。

    谭小妹却一个劲表示不疼,没啥感觉。

    到后面几日,谭小妹的精神状态恢复得越发好了,某日的早晨,在杨连华的指导下,谭小妹站起来了,虽然她一直感觉自己没知觉,站起来后却非常惊讶。觉得医生像抓小猫一样,把自己从病床上揪下来,然后就立起来了。

    能够下地站一站后,整个人精神状态好了不少,一直卧在床上感觉血液都不流动了。

    精神状态恢复之后,谭小妹就闹着要回到之前的病房,赶着谭君仪和向蕾回去上班。她把一起住院的病人成为病友。

    本来病床确定后,是不允许这样转来转去的,谭君仪在医院工作久了,遇到很多病人一会儿要求调整床位,一会儿要求要靠窗,如果每个人都满足,那床位没法排了。

    就像读书时候,每个学生家长都希望自己家孩子不管高矮胖瘦,都要坐在C位,坐在靠近前排,靠近讲台的位置,可把老师给为难惨了。

    所以床位一直没有换成功,在谭君仪和向蕾说了医院的难处后,谭小妹也只能乖乖接受。

    十多天后,伤口结痂拆线,杨连华建议让谭小妹去康复科做进一步治疗康复。

    谭小妹走路的步态有很大的问题,控制力很弱,腿像甩出去一样。杨连华认为,这是一部分神经已经损伤了,所有中枢神经想要调动神经来控制步态,没有办法完全实现,就出现这种走路姿势。

    神经坏了,死了,就不可再生。但是如果进行康复训练,调动肌肉的机械记忆,说不定能把其他没有死的神经调动起来,补位,这也是恢复的希望之一。

    让没有损坏的神经,通过锻炼,去代偿损坏的神经的功能。

    谭君仪采纳了这个建议,给母亲选择了转科。转入康复科之后,谭小妹终于如愿以偿,住进了有很多病友的大病房,一个房间摆了6张病床,还都住满了。

    “谭医生,不好意思,我们这边的房间非常紧张,没有单独病房了。只要有病房空出来,我们马上安排。”康复科的管床医生解释道。

    谭君仪此刻觉得当个关系户感觉不错,倚仗了向竹和岳庭的势,得到了不少方便。

    康复科的病人,有些一住就是好几年,康复康复,其实是一个非常漫长难熬的过程。

    想象一下,就是一个成年人,学着小孩子的样子,重新学习站起来走路。

    谭小妹一住进大病房,整个人都开心了不少,开始和隔壁床的病友打招呼,闲聊。

    平时都是干活的人,一闲下来,就感觉浑身的精力没处使。

    康复科的病人种类比较杂,有中风偏瘫的,这种身体一侧失去功能的,既要锻炼手,也要训练脚步,因为一侧偏瘫,说话,吃饭都受到了影响。没有办法很好地沟通,发出的许多声音,只有陪在身边的保姆能意会到。

    还有车祸损伤了神经,下半身截瘫的,来看看还有没有希望。

    也有工伤受伤的,还有抱着孩子没站稳从楼梯上摔下来的。

    康复大厅里,各个项目前都排满了人,有做针灸治疗的,有做中频理疗的,有站立架学站姿的,有推拿的,还有气压治疗,有踩单车的,不过这个单车是固定的训练器材,踏板有主动和被动两种模式,可以让脚不会动的人,跟着被动模式训练。

    和其他科室不同,康复大厅非常热闹,长期的康复治疗让病人们都非常熟悉,大家一进来就互相打招呼,聊天。

    但是病人们脸上却没有那么开心,长期的康复看不到一些显著的进步,眼神里是疲惫和烦闷。

    还有几位因为车祸刚住进来的年轻人,脸上就从没有笑过,话也不愿意说。她们的护工正和旁边的保姆八卦着最近发生的许多事。

    和大家的排队拥挤相比,谭小妹显得不紧不慢,医生每天开的项目她都没做完,一天她最多只能赶上三个项目。

    如果会好,总是会好。没必要像赶作业一样着急,就算每天把这些项目都做完了,第二天醒来还是老样子。

    估计是发现了这个道理,谭小妹显得不紧不慢,远远没有其他病人和家属的积极。

    谭君仪对康复科也有所了解,有些七八年,有些十多年,康复这件事,对病人和家属来说,都非常漫长,甚至要慢慢适应她成为像吃饭喝水睡觉这样平常的事情。按照病人的节奏来,着急是没有用的。

    康复科的拥挤和热闹,未尝不是显现出病人和家属内心的焦灼,一天两天三天,都没有进步,还是老样子。被打击得越多,就会越焦虑。何况许多人还顶着经济的压力,住一天就是各种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