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吴德慧的南北朝 » 李隐娘的历史背景设定

李隐娘的历史背景设定

    『昭武立国』的历史进程在《魏书》里面表述得十分详尽。

    一般来说,官方的史籍没有什么太大的疏漏可以质疑。从事实上来说,熙和年号之后的五十多年时间里,也确实没有人提出疑问。

    直到元嘉六年,突然之间冒出来一个“山溪散人”,其所著述的《长安遗事》,不但提出『昭武立国』章节中的疑点,而且还把重点指向昭武帝的后宫,由此掀起滔天巨浪。

    凡是研读过这本书的史家和士人,基本上都会经历三个阶段。

    起初是鄙夷,认为它不过是本不入流的荒诞鬼怪小说。有好事的人还笑称,其文笔比诸《神异志》差得十万八千里。

    翻阅第二遍,会发现文中所记述的时间线与涉及的人物等等居然全部吻合。其记载的社会生活状况和历史大环境,甚至详细到某个事件发生时的天气情况都没有错处,简直令人匪夷所思。

    对照《魏书》、《北史》与《国榷》等史籍再查看第三遍,则会发现其中的论述极有可能真的是涉及皇家秘闻。大惊之下,举止失措的人比比皆是。

    《长安遗事》总计六篇,分为十二个章节,借助诙谐的笔触,用鬼怪志异的故事层层递进,讲述昭武皇帝背后的女人,李氏隐娘的传奇一生。

    文中记载,昭武帝年幼时遭遇家族不幸,曾经托庇于渑池人李方的家中。李方有一个女儿,名叫隐娘,时年八岁。一见到昭武帝,小姑娘就大大方方地对他说,『汝当称帝,妾当为皇后』。昭武帝又吃惊又好笑,回答说,『弗为之』。

    小姑娘板着脸,一本正经地对昭武帝说,『君不信,如患智之于目,望百里而不见其睫』,自请追随左右,要做幕中的谋士。

    昭武帝异常震惊,转头去问李方,怎么回事?李方也摸不着头脑,只能对昭武帝说,大概是自己纵溺过度,养成小姑娘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

    关于李隐娘与昭武帝在孩童时期的感情发展,《长安遗事》没有过多记述。文中的时间线一跳就是六年之后,昭武帝『举临澧县令』,李隐娘相随而往。

    接下来的两个篇幅,主要讲述昭武帝征讨刘毅、司马休之等等历史事件,与《魏书》相差无几。

    然而,时间线再跳到前朝义熙十二年的北伐之战,记述李隐娘的文字乍然之间密集出现,堪称浓墨重彩。

    或者客观一点说,后面的几个篇章没有一个字提到李隐娘,仅仅用“幕中人”三个字替代。但对照前后文,哪里会有读者不明白幕中人是指的谁?

    义熙十二年,昭武帝攻占洛阳。幕中人指出刘裕有猜忌之心,请昭武帝向其他将领看齐,不能太出挑。并且献计,『尽取泓御辇珠宝,饰之以贪渎』,使得刘裕『心安』。

    义熙十三年,昭武帝攻占长安。幕中人又指出,刘裕尽杀后秦宗室,全然不顾秦帝姚兴归还十二郡的恩情,寡廉鲜耻,不是明主。而沈田、傅弘之等辈又屡进谗言,建议昭武帝自请『移镇潼关』。

    刘裕果然很高兴,对心腹说,『若有异心,镇恶岂会直言』,『欣然许之』。

    赫连勃勃发兵攻打长安,幕中人劝昭武帝出兵抗敌,又亲自出面规划布局,整顿后勤,不让昭武帝有后顾之忧。还召集健妇进行操练,号称『髻儿军』,以纪律严明、作战勇敢而著称,『不输经制』。

    于是『邬主咸服』,都说昭武帝的谋士是位『英雌』。

    义熙十四年,刘裕篡位。幕中人提醒说,『君宜辖厉关洛,以备其害』。昭武帝犹豫良久,不相信刘裕会翻脸,『未允』。幕中人又说,『若迟疑,必馈头与田子』。

    这句话说得很重,昭武帝大怒,拂袖而去,一连好多天都没有理睬幕中人。

    义熙十四年,夏末的一个深夜,昭武帝在外面有个宴会,喝得酩酊大醉。回到府邸,醉卧于榻。

    恍惚之间,昭武帝听到幕中人哭着对他说,『妾非生人,实鬼魂转世』,如今『寿数已尽』,要离开人世,留下《族论》一篇,劝告昭武帝『胡汉并治』,可成帝业。

    第二天,昭武帝酒醒之后追悔莫及,四处寻找幕中人,『遍寻不见』。

    举凡看到这里的读者,大多数都已经半信半疑。再翻开《长安遗事》的最后一篇,两章都不是历史记录。一章《族论》,一章《与妻书》,还有山溪散人写下的八字简评。

    对《族论》的简评是:『浩然雄文』。

    对《与妻书》的简评是:『可怜可叹』。

    等到看完《族论》,发现它与孝帝在位时颁行天下的《国典》如出一辙,哪怕存心挑刺的人也不再把《长安遗事》当作志趣小说对待。对比《与妻书》里,疑似昭武帝自述的口吻,誓言『不娶』,惊悚的情绪油然而生。

    昭武皇帝东征西讨三十年,稳定大魏基业,终其一生都没有娶妻。昭武帝之后,继皇帝位的孝帝是其叔父王曜之孙。《与妻书》里说,要给孩子取名“寅”以纪念幕中人的生辰,而孝帝的名讳正是“寅初”。

    单凭这一条,《长安遗事》非议皇家的罪名立刻就落在实处。

    其时在位的诚帝震怒,下令『着提刑司厉行查办』,列《长安遗事》为禁书,『悉数销毁』。对于传播、讨论该书内容的人,『遣酷吏追索』。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躲在幕后作推手的竟然包括绝大多数江南世家。

    他们怨恨昭武帝施行的一系列限制世家特权,起用寒门士子的政策,挖空心思诋毁朝廷,『以为能事』。更有甚者,还阴谋复辟前朝。连场灭门祸事下来,时谓“遗书案”的风波终于平息。

    不过,有细心的人发现,《长安遗事》的作者山溪散人一直没有归案。

    各个涉案的世家都对其所涉罪行招认不讳,但有关山溪散人的事情却说不出个究竟,更讲不清是谁第一个拿到这本逆书的。有屈打成招的犯人胡乱攀咬一番,衙门抓回来一审,最终证实都不是其人。

    再仔细盘点一下山溪散人的著作,赫然发现,其文章遍涉天文地理、民俗百态、皇朝轶事,总数差不多有两百余篇。时间跨度从前朝和帝二年至大魏元嘉六年,竟然长达一百四十多年。

    什么人能活一百四十岁?

    疑窦丛生之下,关于《长安遗事》的真假问题几经流传,到大魏朝延平年间,两百余年下来,早已成为史家疑卷,民间逸闻。